曹操为什么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手中的大义名分,到底有何作用?

古代打仗讲究正义之师和出师有名,曹操手里得天子,能让他代天子发号施令,在那个时候,好多士大夫之流的人还是非常支持天子,认为天子才是正义。所以,曹操掌握天子,就能名正言顺地发布征战命令,他说谁是乱贼都可以。另外,不管其他人听不听曹操的命令,最基本的是其他人也不能贸然向拥有天子的曹操所在地发起进攻,因为那是大不敬。无形之中,挟天子的曹操形成攻防兼备的Buff,安心实施自己的战略。

古代,干什么事情,明面上必须要名正言顺才行,要不就会被舆论攻击,甚至暗中谋刺都有可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干的事情就可以说是天子所命,不得不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古代对这种君臣的关系还是很看重的,虽然君已经不是真的君,臣不是真的臣,但表面上还是要做到的。曹操为何不称帝?因为如果贸然称帝,天下仕子,包括自己的属下都有反叛的可能,譬如荀彧之流。大汉虽然名存实亡,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忠于大汉的人还是有的。

古代讲究名正则言顺,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起着这个道德优势的地位。至少以天子名义号召天下的诸侯,这个命令就算是诸侯们不听,也至少起到扰乱敌人军心的作用,而且只要这些诸侯不造反,不独立称帝,那就永远有效。而且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证明了自己为了儿子登基的时候大魏皇朝的正统性,当然,《三国演义》把蜀汉那个刘家王朝当做正统,使得民间倾向于蜀汉政权,把蜀汉政权当作三国时期的正统,那这就是民间战胜官方的一种表现了,这就不提了。

古代人都很认名分大义,包括现在也还是如此,汉献帝就是天下大义的旗帜,谁拥有他,谁在天下民心和士族豪强眼中就是天下雄主,是未来有实力成为天下帝王的势力。人心所向不是说说而已,谁对抗拥有天子的势力,谁就是乱臣贼子,百姓会助贼么?曹操拥有政治上极大的优势,所以他在军事上能够获得更多的胜利,可以说,曹操的对手,未战就已经卸了三分实力,孙刘敢在赤壁对抗曹操,是因为刘备手里有刘协的衣带诏,来证明孙刘抗曹是刘协授意的合法对抗,是反汉贼而不是反天子。

刘表本就是汉室宗亲,抢不抢对他来说用处不大。袁绍同样名望很大,不需要靠天子来撑门面。只有曹操当时地位最尴尬,名望又比其他两位低,他是最需要天子这张招牌的。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内部联盟,以袁绍为盟主,迎来献帝容易导致联盟分解,内部斗争损耗,所以袁绍为了现有的盟主职位,绝不会迎献帝。袁术有称帝之心,在得到传国玉玺后更是野心蓬勃,绝不会称献帝为帝。刘表只想保全自身。曹操全靠白手起家,周围都是自己的心腹无内部党派斗争,且曹氏集团正处在发展期间,迎接献帝没有分解的风险,曹操终其一生也是汉臣,并不是不想称帝,而是一代人干一代事,都做完了,子孙做什么?何况外部大敌林立。

曹操清理后宫把女儿嫁给献帝作皇后会不会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收尾工作,只要曹节生下子嗣,那他必然是汉王朝的主人,曹氏家族也会全力辅佐他,一切名正言顺,曹操在他生前没有篡汉,也是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外孙能做皇帝,对古人来说,是很看中家族的荣耀的,汉朝的皇帝有我曹家一半的血这是何等荣耀,只可惜曹节没有子嗣,曹操也没有活到那一天,曹家只能以武力强行篡汉,名不正言不顺。

董卓废立天子失去了大义名分,加上天子衣带诏亲口讨董,才成了天下公敌。若非如此,十八路诸侯是无论如何没胆子进京的。袁绍确实不抢天子,因为他的打算是拥立宗正刘虞为帝,是不是比抢天子聪明多了?然而刘虞被公孙瓒杀了,因此袁绍才灭了公孙瓒。而玉玺就大大不同,事实上比较有实力的诸侯都觊觎玉玺。孙坚就亡在玉玺上,玉玺相当于另一个大义名分:受命于天。若说诸侯不动心那是根本不可能,像袁绍若是真的拥立了刘虞,玉玺就是必须之物,不然怎么证明自己是正统。

但是像孙坚这种把老本都赔在玉玺上的是少之又少,毕竟是个死物。有了玉玺就可以称帝,因为绝对会有人拥立你,古人都信神佛,因此袁术才把玉当做必须之物。而曹操、袁绍等,世代受刘氏恩典,他们要是胡乱称帝那就坏了,那叫败坏三纲五常。挟天子而令诸侯绝对是划时代的造反路线,聪明的很。有脑子不去抢玉玺的都是青史留名的狠人,剩下那么多诸侯人人都想要这玉玺的,无非是实力不够而已。

传国玉玺真的一点用没有,皇帝之所以是皇帝,是有无数人跟在他后面把他抬出来说话。挟天子或者请天子进入自己的地盘需要与天子后面的关中派合作才行,不合作天子也不会来,来了也是内战。汉献帝身边的军阀(实际上就是挟汉献帝令诸侯的军阀),并不是活雷锋,他们把皇帝千辛万苦护送到洛阳,并不是为了方便曹操挟持的,而是为了自己挟持的。在这种背景下,地方军阀派人到汉献帝那里表忠心、送贡品是可以的,想派军队过去,是万万不可以的。后来,曹操能持皇帝,是因为汉献帝身边的军阀起了内讧,所以让曹操钻了空子。

汉献帝逃亡时,吕布已经兵败奔徐州,刘备刚领徐州立足未稳,袁术此时大方向向南,与曹操利益冲突不多,黄巾已经落寞,有名有姓的将领都没有几个,早已不足虑。这恰恰给曹操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而袁绍面对死敌公孙瓒哪敢轻易怠慢。曹操迎献帝除了献帝“旗下”的诸军阀,其他军事阻力几乎没有。袁绍相比之下就费点劲。就算通过去少量部队,也不足以独自控制局面,一旦有变,不能相救。所谓投资大,风险高,受益未知。而“董贼”立地献帝这政治资源到底有多少分量,而袁绍已经有了“四世三公”的基本盘,值不值得再进行高风险投资。这些都是阻止袁绍决心全力迎献帝的原因。袁绍迎献帝不是没有可行性,但跟曹操相比,可行性低一些。

总之,董卓不是挟天子而令诸侯,董卓是废帝另立新君。看上去两者之间很相似,但是还是很有区别的。在经历了儒文化熏陶的后,废帝就表示越权窃取神器。所以政治上,董卓内忧外患,诸侯联合讨伐。袁绍不是没有打算,实际上袁绍是打算另立一个朝廷(也就是刘虞)和董卓对抗,但是所有人都反对,所以没有成功。后来迎天子的时候又晚了曹操一步。曹操不是挟天子而令诸侯,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这说的原因就是,挟,就是不把天子放眼里,随便怎么玩。这就是在规则内进行操作。前期刘备虽然在规则下生存,但是非常艰难。在打破了规则,也就是衣带诏和汉室宗亲的名义下才拥有了一面旗子,这也说明了,在曹操称王,刘备跟着称王,曹丕称帝,刘备跟着称帝,这是政治立场和方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