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医生史 | 以前在理发店就能把手术做了
人的一生很短暂,古人用四个字就把这短暂的一生给概括了:生、老、病、死。古今中外,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王侯将相,生老病死,每个人都概莫能外。从呱呱落地到人生谢幕,医生在我们的生命里程里扮演者特殊的角色。小到感冒发烧,大到沉疴缠身住院治疗,白衣天使,承载的是信任,是敬慕,更是生命的重托。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医生,每个人也都见过医生,但大多数人对他们的工作状态所知甚少,对他们的生活和困惑更是无从了解。正因为这样,一个名为“急诊科女超人于莺”的实名微博,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不论明星百姓,都乐意成为她的粉丝。哪怕是记录鸡毛蒜皮的小事,粉丝们都热情转发。这背后的隐秘动机,恐怕是公众窥探医生的强烈愿望。
医生的一天究竟是怎样度过的?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工作状态如何?要想对医生职业有深刻饱满的认知,我们首先要从医生的历史开始说起。
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贞疾齿,御于父乙”的卜辞,意思是说,关于牙病,能否通过祭祀祖先父乙的方式予以解决。当时,人们把疾病看成是祖先因为不满而施降给自己的责罚。一旦染病,拜佛求道从来都是首选之举。当有人生病时,巫医便跳舞作法,驱除病人身上的邪魔。传说中,他们在作法时可以与神灵沟通,并借助神灵的力量治愈疾病。
不光是在中国,在当时的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和古埃及,巫医普遍存在。巫医们只会用念咒文、施魔法、进行祈祷的办法为病人治病,病人不仅被骗去大量钱财,而且往往因耽误病情而死去。公元前460年,小亚细亚科斯岛上的一个医学世家诞生了一名婴儿,他叫希波克拉底,后人将他尊称为“西方医学之父”。是他最早将西方医学从宗教和神灵崇拜中解脱出来,西方医学的面貌从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希波克拉底丨图片来源:en.wikipedia.org
同样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中国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此时,医学与巫术也开始分道扬镳。王室的御医中不仅没有了巫师,而且医师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分工,“医师”是等级最高的医官,“疾医”相当于内科医师,“疡医”相当于外科医师,除此之外,还有营养师和兽医。
人们常说,中医是国之瑰宝,然而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医生的社会地位却始终不高,特别是那些四处行走的游方郎中,他们的地位远远低于坐地求财的中医先生,只有固定在一定执业范围内的人才有机会建立起享誉四方的名气,一旦名气建立了,才有患者找上门来。很不幸,大多数郎中都没有这样的运气,他们常被人当做待价而沽的江湖术士,甚至只能与商贾同流。
图片来源:en.wikipedia.org
中世纪以前的西方,医生同样出身卑微,只要有技术就可以给人治病。因此,社会上充斥着大量的理发师和药剂师,他们都在从事医生的职业。最初的医生常与理发师为伍,不少学医的人也是过了很久才知道,如今理发店门前的滚筒暗示着医学与理发业曾经的交集:红白蓝三色滚筒中,红色代表动脉,蓝色代表静脉,而白色则代表着绷带。医生总是在处理污浊的坏死组织和肿块,使用的是刀锯等非常恐怖的器械。在麻醉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他们的操作往往意味着撕心裂肺的惨叫、感染,甚至死亡。
图片来源:en.wikipedia.org
岁月沧桑,物换星移,公元10世纪,随着欧洲各地医学院的普及,医生的队伍开始出现分化。内科医生接受大学高等教育,拥有医学学位,他们自认为是学院派出身,每天衣着整洁、香水洒身,觉得给病人治病这样低贱的事情根本不值得自己去做,他们只需依据病史和病人的外在表象做出诊断,用拉丁文开处方。而外科医生则与理发师属于同一个行会,需要经过7年的学徒生涯才能出师,他们被看做是内科医生的附属物、在内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的无足轻重的手术匠,社会地位和内科医生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直到19世纪,外科医生才逐渐摆脱与理发师的卑微联系。19世纪90年代,李斯特的消毒术,让外科从野蛮的放血时代进入到抗感染时代;麻醉剂的出现,让外科手术变得可行;抗菌素诞生,让外科手术真正进入一个平稳的状态。这些发明让外科医生逐渐成为医学领域里最显赫的职业,也为当今医学的进步铺平了道路。
李斯特丨图片来源:en.wikipedia.org
好文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