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诗,无以言】之一百八拾四:《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任何时候务必保持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

《鹤鸣》是《诗》的第184首。这是一首讽谏诗。诗以“鹤鸣”和“鱼潜”起兴,经“树檀”而至于“他山之石”,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希望周天子能够放远目光,开阔胸怀,“亲贤臣远小人”,真正为江山社稷负起责任来,这是历朝历代有识之士的共识,但也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最缺少的品质。
《鹤鸣》的主旨不明确,历代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讽谏说”,即讽谕西周晚期最高统治者周宣王远小人近贤臣;二是“劝善说”,即劝告世人要谦虚、开放、包容,不可因自视甚高而自我封闭。三是“招隐说”,即劝周王朝的统治者应该招用隐居山野的贤才为国所用。
“讽谏说”,针对的是前期先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的周宣王。《毛诗序》说:“《鹤鸣》,诲(周)宣王也。”汉代郑玄的《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
“劝善说”,没有明确的针对性,泛指所有世人。宋代朱熹《诗集传》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如果没有汉代以来的解读《诗》的相关著作,单就字面意思理解,此说也成立。
“招隐说”,则针对的是周王朝的统治者,但具体不知是哪一位。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 清代方玉润也认为此诗是“讽宣王求贤山林也”。
鹤    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释:1、九皋:皋为沼泽中由高地围成的小沼泽,九表示虚数,言泽之深广。一说九折泽,泽中水溢出称一折,九折指极远处。一说九皋山,又名鸣皋山,位于洛阳伊川、嵩县、汝阳三县交界处,是伊川古迹名胜十六景之一。2、潜:沉潜。渊:深水,潭。3、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4、乐:此处有可爱之意。5、爰(yuán):于是。檀(tán):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常指豆科的黄檀,紫檀。这里用来比喻贤人。6、萚(tuò):酸枣一类的灌木。一说低矮的树木,一说枯落的枝叶。这里用来比喻小人。7、错:琢玉的石头,必取自他山,以其硬度不同。一说一种琢磨玉器的工具。8、榖(gǔ):树木名,即楮(chǔ)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这里用来比喻小人。9、攻玉:谓将玉石琢磨成器。攻,加工,雕刻。
《鹤鸣》全诗二章,每章九句,大致上是写诗人在广袤的荒野听到鹤鸣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看到游鱼潜入深渊又跃上滩头,又看到园林中高高的檀树,与近旁的灌木形成鲜明对比,于是他想到人才与小人的区别,想到君王应该亲近贤能,想到远离小人,甚至想到山上的石头(隐居山林的贤者)可以取作磨砺玉器(治理国家)的工具。全诗意脉贯串,结构完整,通篇运用比喻,富于艺术感染力。
仙鹤鸣沼泽,清声传四野。
鱼潜深渊潭,时而渚边停。
园中真快乐,檀树高又壮,灌木叶凋零。
他方山上石,可以磨玉英。
仙鹤鸣沼泽,声亮上云天。
鱼浮浅渚滩,时而潜渊潭。
园中真快乐,檀树枝叶密,楮树矮又细。
他方山上石,可以琢玉器。
《鹤鸣》是千古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出处。这首诗,不论是劝统治者的,还是劝世人的,都富有哲理,它揭示了一个最普遍的真理: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任何组织、集体、个人,不要骄傲自满、妄自尊大,在任何时候务必保持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