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基层供销社,几代人永久的回忆,不管它在还是不在
昨天跟晋东南一个农资经销商老Z朋友打电话,突然就聊起来供销社的事,他大我8岁,是从基层供销社过来的,他承包那个基层供销社快30年了吧。
老基层供销社照片
很多人不知道基层供销社是做啥的,而我昨天晚上正好碰到了个问题,就是关于基层供销社的,也就随意说了说它的体制,如何成为一种回忆的。今天我想再简单和大家聊一聊,我眼中的基层供销社。
据中国供销合作总社的记录,截至2019年底,全系统有基层社32465个,其中实行自营的有18956个,承包经营的4950个,停业、歇业的1932个,剩下的就是各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公司、农民合作社等。我们今天讲的基本就是这3万多个基层的供销社。
涉农的几个大公司都属于供销社管,比如农资公司、盐业公司、棉麻公司、废旧公司、日杂公司等,老人们都记着,不管你想买啥,都能从基层供销社买得到,同时当时的基层供销社与当时的糖酒公司都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以至于一些农机配件都是在供销社经营的,实际上当时农机、农机具也部分属于农资公司经营范畴。
老供销社,日用杂货啥都有
老Z现在承包这个基层供销社快30年了,当时他还是个大小伙子,分到这里当了个售货员,没几天社里就决定全员下岗了,他都搞不清啥原因。只是感觉自己在这里工作特有面子,他脑子机灵,老乡们老会请他留下些红糖呀、布呀之类的东西。
他记着当时供销社开了个会,说供销社要转包出去,转包费给大家发工资,问谁包,先紧自家人包,承包费是一年400块钱,结果还没人说话,老Z举手了,就包下来了,这一包就是近30年。
老供销社外景,字都是简体错字
我问他这承包费是怎么搞到的?他说当时胆子大,自己一个人也没啥可留恋的,喜欢在这里,承包费他是等到一年后才给的。合作社里留下的那些油盐酱醋、暖壶、洗脸盆都折价给他了,他只是把自己存下的不到60块钱,又借了点凑足100块先给上交了,抵顶承包费。
当时生意好做,因为村子里,或者周边小村子都没有供销社,想买点生活日用品,都得到他这里来买,天天有进项,只是不太多。就这样一直经营着,居然不赔钱还赚钱了。这不住,在这里娶了媳妇,有了孩子,后来才搞了肥料销售。
残存的老供销社
在晋北,我接触的基层供销社比较多。记得94年左右,去一个基层供销社,见到了老Y,当时稍比我岁数大一点,不过显得老练一些,指了指院子里的尿素,让我检查数量,那是通过县供销社配送给他这个基层供销社的,他说他一开始卖了两年杂卖,进货太麻烦,路还远,一个人顾不上,就剩下卖肥料了。他说他现在就是这个基层供销社的主任,员工也是他,还是跟县社主任求了好几次才得到的,不挣工资,但可以免费用这个院子,算是给社里看门吧。
跟他吃了几回饭,几回我都会问,为啥基层供销社突然就这样了呢?老百姓现在买东西也不是太方便,虽然村里也有小卖部了,但是好像一些东西他们不卖呀,比如白布、洋布、暖瓶、铁炉子、炉齿、漆布、扫帚等等。老Y总是会说半句留半句,后来有一次说,其实是上面认为这样赚不了钱,看看起来给人发工资,集体老欠账,说是要转变经营思路,承包经营是大势,至少人员分流回家了,不用再开工资了。基层供销社的人称之为“租壳子、卖瓤子”,他这个供销社虽然拿不回钱来,但可以做到不用再开支了,他这个主任嘛,算是捡个便宜,白用这个院子,这几间房。
老供销社门前
我有个同事,他是从这个县的基层供销社调到农资公司的,我们在一个县的化肥厂做尿素调拨,在厂门口他开了个小卖部,家也在那儿,他老婆照料着门市,经常叫我去他门市吃饭。平时去他那儿买东西的人,除了儿童吃喝,就是家常酱油醋、烟酒花生米之类的。没事的时候,我们俩就闲聊,有时会聊起基层供销社的事儿。
有天喝了点了,他一高兴,说开这个门市还是托了供销社砸了锅的福,那时候他在供销社跑采购,最近的也要到地区(现在的市里)去采购,远的要到省城太原采购,在那里认下了一些人,他知道卖东西能有多少赚头。供销社一散摊子,他就在化肥厂门口开了这家小卖部,看着不起眼,其实不少挣。我当时听了这才动了做买卖的心思。
后来的供销社内部,已经有了铝合金柜台
近些年,我主要跑肥料销售,遇到最多的经销商就是基层供销社的老员工。说实话,为啥这些人做农资的多,主要还是原来在基层供销社的时候,就销售农资,他们对农资进货渠道知道一些,也知道怎么卖,也知道利润怎么往出抠,主要是跟农村的农民交往得多,附近邻村哪有不认识他们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源优势吧。
晋南一基层供销社内景,还沿用老式挂图
基层供销社的员工突然之间被“遣散回家”后,大家都不理解,但工资都不发了,还在个啥呀,有的直接拿多少钱就算买断工龄了,当时拿了一笔钱,感觉也挺好,有的人现在一算发现不对劲,有点亏了。但那都是自己同意的,就如我姥爷62年在城里过不下去了,领了一笔钱回家一样,哪有退休金一说,没有讲理的地方了。
一个年代就是一个年代的脚印,那里我们村里的小孩子,都喜欢在供销社玩儿,自个儿村里没有,就到有供销社的村里玩儿,那里能看到柜台里的糖果,即使不吃也是一种享受。突然有一天村里没有了供销社,但那几个特别显眼的字仍旧是抹不去的记忆。
70年代的基层供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