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下公卿1│苏东坡的遥望
苏东坡像 赵孟頫/作
在《东坡志林》中,苏轼留下这样一段话:
“范蜀公呼我卜邻许下。许下多公卿,而我蓑衣箬笠,放荡于东坡之上,岂复能事公卿哉?”
他解释道:就像人长久生活没有规律,并不觉着有什么异常。一旦过上正常的日子,毛病就都显现出来了。就像失于治理治理的州县,因陋就简,也算太平。如果派来一种能干的官员,各种弊端纷然呈现,没有一段时间折腾,是不会清净的。
所以,不去许昌趟浑水,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
范蜀公即范镇,是蜀中人物的代表,对苏轼、苏辙兄弟一直关爱有加。
苏轼谪居黄州时,曾经得了红眼病,久久不能治愈,被传身患重病。
一天,范镇在许昌得到苏轼病故的消息,举袂痛哭,立刻要安排儿子前往黄州吊唁。
儿子劝说道,先去封信核实一下吧。
苏轼见到许昌来信,大笑。
许州古称许昌,别称许下,属京西北路,元祐三年升为颍昌府,向来被视为京师屏障,一度被称为“南辅”。
苏轼对于范镇,有着格外的敬重。但对于他的邀约,拒绝得如此断然。
是什么样的“许下公卿”,阻挡了他的脚步呢?
宋代文献中,没有“许下公卿”的整体描述。辈分稍晚的阳翟名士群体,则时有所见。
《墨庄漫录》云:“许、洛两都轩裳之盛,士大夫之渊薮也。”
党论兴起后,有许党、洛党之说。戊戌年(1058)出生的崔鷃德符、陈恬叔易,己亥年出生的田昼承君、李廌方叔都住在颍昌阳翟,时号“戊己四先生”。被称为“许党之魁”。
崔鶠、陈恬与鲜于绰,又号为“阳城三士”。
《雪浪斋诗话》却留下这样一句话:“颍昌富文物,崔鶠、陈恬,犹为下士。”
颍昌府教授邹浩说:“阳翟者,颍昌属邑也,去府不百里。公卿大夫托以居焉者,于京西为最盛,又其里中多豪杰之士,知名于世。鲜于氏弟兄晚游其间,人人称其言行世其家。”
居住于颍昌府的公卿大夫,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物,能让“许党之魁”、“阳翟三士”甘居下风呢?
让苏东坡敬而远之的许昌,对范镇有着特殊的吸引力。
范镇落户许州时,司马光曾抱怨:
“许下田园虽有素,洛中花卉足供闲。他年决意归何处,便见交情厚薄间。”
他在诗引中道:景仁(范镇字)曾要定居洛阳,却背弃了诺言。我的诗中难免有些怨言。
在洛阳,司马光曾与文彦博等人组织了耆英会,引领一时风尚。
在许昌,范镇也不寂寞,是“同榜同僚同里客”的“八老会”中的一员。
其中,有曾任右丞相的范纯仁,范仲淹之子。范仲淹身后,范氏家族在下居许州。
有曾任门下侍郞的韩维,韩亿之子。韩亿出生于河北灵寿,官至参知政事,晚年筑宅于许州,其子八人号称”韩氏八凤“,韩绛、韩缜官至宰相。
韩亿家族世称“桐木韩氏”,与“相州韩氏”、“东莱吕氏”,是宋代最为显赫的门庭。
“八老会”中,还有太常博士王晳微之。在王安石早年诗作中,屡屡可见“王微之”三字。
发起“八老会”的人叫卞仲谋。卞氏家族自宋初移居许州,世代主掌江南运务,家境殷实。所居卞氏宅院,园林之盛闻名四方,后来售与苏辙。
由于史料缺乏,其余“三老”难以确证,也应是“许下公卿”的成员。
陆游诗云:“山川遗迹晋唐余,水竹相望许洛居。”许昌的名士风范,直至南宋,仍令人回想怅望。
以范镇、范纯仁、韩维为代表的“许下公卿”,以崔鶠、田昼、陈恬为代表的“许党之魁”,都是北宋许昌人物中的侥侥者。
遗憾的是,随着金兵入侵,荼毒中原。许昌士族四散飘零,许下文物荡然无存。
宋代,号称古代文化、经济的高峰时期。作为宋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许下公卿的行迹,也一定是这座城市最为华美的篇章。
千百年之后,在纷繁冗杂的文献齐记载中,缀合北宋间的许昌历史,时有令人惊奇的发现,但也颇多缺失错讹,往往如雾中看花,似是而非。
一座城市,仿佛还没有从那场遥远的浩劫中苏醒。
寻觅北宋历史上的许下公卿,重述那些意蕴悠长的往事,是我许久以来的心愿了。
这是一次艰辛的精神跋涉,也注定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