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全国有多少“公务员”?一个县的“在编人员”不到10个人
400000000:27000,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也就是说,一名“公务员”对应着约1.4万人。所以,有人说,清朝是个“小朝廷”。这就是“公务员”少的意思,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能少多少。
以内三院为例,《清史稿·官志》中说:“初,天聪二年,建文馆,命儒臣分直。十年,更名内三院。曰国史,曰秘书,曰弘文。始亦沿承政名,后各置大学士一人。顺治元年,置满、汉大学士,不备官,兼各部尚书衔。”大学士为正一品,各有“副手”即协办大学士一名,为从一品;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均为从二品。在他们的手下还有一定数量的办事人员。
通过以上,人们不难看到清廷内阁的“在编人员”是非常有限的,甚至 “非在编人员”超过了“在编人员”的数量。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每一大学士均有殿阁头衔,如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等,被尊称为“中堂”。这些人虽然在清初相当于宰相,但在清中期后,已接近名存实亡,正如《清史稿·大学士年表·序》所说,“清大学士,沿明旧名,例称政府,实则国初有议政处以掣其柄。雍正以后,承旨寄信有军机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除这几个人外,一县基本不会有“在编人员”了。
通过以上文字,不难看出,至少是在清朝不存在“官比民多”的现象,如果有这种错觉,那就是当时的老百姓把一些不是“官”的人当成了“官”。这种“在编人员”少的情况,确实减少了朝廷的财政负担,但也应该看到,由于清廉监管的缺位,造成了一些官员的大量贪污,所谓“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这么个道理。另外,由于行政机构未能真正深入乡村,致使一些“乡霸”、 “村霸”横行乡里,欺压百姓。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编写,图片亦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