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 Sm 抗体和抗 U1RNP 抗体,你了解多少?
1966 年,对小牛胸腺提取物作为抗原底物,采用双向免疫扩散技术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血清里检测出抗 Sm 抗体。
1971 年,报道了抗可溶性核糖核蛋白(曾称 nRNP,现称为 U1RNP)抗体,也叫抗 Mo 抗体。
后续发现,双向免疫扩散技术法检测抗 Sm 抗体时,抗 U1RNP 抗体沉淀线跟抗 Sm 抗体的沉淀线会出现部分融合。这提示两者存在共同的抗原成分。
现在认为抗 Sm 抗体和抗 U1RNP 抗体对应的自身抗原共存于同一个独特的细胞结构中,即核内小分子核糖核蛋白颗粒 (small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particle, snRNP)。
一,相关抗原
Sm 抗原是一类非组蛋白的核蛋白,是 SLE 中首个报道的核蛋白自身抗原。Sm 蛋白为一系列的蛋白,命名为 SmB、SmD1、SmD2、SmD3、SmE、SmF 及 SmG。
抗 Sm 抗体可结合这些蛋白中的 1 种或多种。Sm 蛋白构成一个七聚体环,该环与富含尿苷的细胞核小 RNA(即 U1、U2、U4 及 U5) 形成复合物。这个复合物对 snRNP 进入细胞核内至关重要。
抗 U1RNP 抗体对应的抗原蛋白有 3 个。U1snRNP 复合体中特异性地存在 3 种蛋白 (70-kD 蛋白、A 蛋白、C 蛋白),抗 U1RNP 抗体可与其中的 1 种或多种发生反应。
「如何定义和区分抗 Sm 抗体与抗 U1RNP 抗体」?
在使用双向免疫扩散法检测抗体时,这两者有一定区分度。虽然两者的沉淀线有融合。
但今天我们更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WB)。过去使用小牛胸腺提取物,但今天的抗原底物取自人类细胞系(HeLa),甚至采用重组蛋白、纯化的合成肽。
当我们选择 B′/B 蛋白作为底物时,用 ELISA 法或 WB 技术检测抗体,就会发现抗 Sm 抗体、抗 U1RNP 抗体都会与之发生反应。
研究还发现:几乎所有抗 Sm 抗体阳性病人的血清都可以测出抗 U1RNP 抗体;而单独的抗 Sm 抗体阳性很少见。因此,如有抗 Sm 抗体阳性,而抗 U1RNP 抗体阴性,则该检测结果不可靠。
但是抗 U1RNP 抗体阳性却常常有抗 Sm 抗体阴性。研究发现,抗 U1RNP 抗体阳性人群里,约 25%~40% 有抗 Sm 抗体阳性;也就是大部分人是抗 Sm 抗体阴性。
另外,由于抗体检测没有标准化。这就发生了另一个问题:测同一个抗体时,你检测底物到底包括哪些抗原?
比如,一些市售试剂盒仅采用 U1RNP 70-kD 蛋白作为测定抗 U1RNP 抗体的靶抗原;而另外 一些公司的试剂盒则包含了全部 3 种 U1RNP 自身抗原 (70-kD 蛋白、A 蛋白及 C 蛋白)。对于抗 U1RNP 抗体仅能与 A 蛋白发生反应的患者,若只检测抗 70-kD 蛋白的抗体,就会产生假阴性结果。
临床免疫实验室应了解自己采购的试剂的抗原构成。从而了解抗 Sm 抗体、抗 U1RNP 抗体检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抗 Sm 抗体和抗 U1RNP 抗体往往共存。但同时有抗 Sm 抗体和抗 U1RNP 抗体者往往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而单独的抗 U1RNP 抗体在很多系统性风湿病病人身上可以看到。
通常认为抗 Sm 抗体阳性是 SLE 特异性抗体。但临床上也的确可以发现该抗体阳性的非 SLE 病人。但必须指出,这类病人的追踪随访后,可能相当部分会演变为 SLE 病人。但具体比率尚不清楚。
不建议普通人做抗 Sm 抗体检测。只有临床疑似系统性风湿病的患者才考虑。因为,健康者的抗体阳性的预测性很差。
高滴度的抗 U1RNP 抗体被认为跟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MCTD) 有关。但很多其他风湿病人也有该抗体阳性。比如 SLE 病人。
MCTD 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系统性风湿病的窗口。该主题将另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