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被规训“你要懂事”的人,都经历过什么
有句玩笑话,大家可能都有类似经历:
说,比如学校里组队做活儿时,大致总是:
有一个人发号施令但啥都不做。
有一个人从头到尾不知道状况。
有一个人挑三拣四但也做了些边角料。
有一个人一声不吭,熬夜做了绝大多数的活儿。
最后这个人是团队实际的王牌——但并不总是最显眼的就是了。
话说,世上有一种奇怪的不公平。
越缺同理心的人,越贪求不满——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容易得着更多。
越有同理心的人,越默默做事——但因为好欺负,所以论功行赏或评价时,往往不是最亮眼的。
对前者,爱夸的人会说,有性格。
对后者,很多倚老卖老的人会说:懂事。
懂事的孩子能得到很多人的喜欢,但很少得到偏爱——偏爱都给骄纵的孩子,懂事的孩子嘛,那就算了。
毕竟,懂事就意味着,可以不用太偏爱。
在我们那里,懂事的孩子还有个说法,“省事体”——这其实挺暴露现实的。
许多人喜欢懂事的人,就是因为省事,可以不去多加考虑,好摆布。
毕竟,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现在大家都说,孩子早看清现实就好,不然将来会被社会铁拳教的——这话其实隐含着一个背景。
所谓懂事,很少是天然而来的。
每个人最初,或多或少,都以自我为中心。
很少有人天生相处起来就舒服。人格都是经历造就的。
许多相处起来舒服的人,天知道是经历了什么,才变成如今这样的。
这么说有点残忍,但每一个我们认识的,觉得相处起来舒服温柔的人,其实都是在享用着ta被锤炼磨打过的劫后余生。
龙门镖局的佟掌柜与《老友记》的Monica,都是这样的:从一个重男轻女粗枝大叶的门户里成长,于是格外渴望自强,却又是天生的母亲,试图周全一切。
还有极强的讨好型人格,对一切赞美都渴望,对一切隐藏的攀比都热切——因为缺少爱,所以什么都在争取。
但这里讽刺的是:
理论上,每个懂事的人,都经历足够多的打击和锤炼;每个骄纵的人,都还保留着自我中心意识。
道理上,是该让懂事的人获得更多的爱与温柔;骄纵的人,让生活好好上一课。
但大多数情况是:大家会忽略懂事的人——因为懂事的人懂事嘛,省事嘛——而继续关注那些骄纵的人。
这里的悖论是:
有同理心的温柔的人,往往能注意得到其他有同理心的人做出的牺牲。
但相当多人并不具备,或者不想有这样的同理心。
于是讨好型人格不停地渴望一点应有的关怀,而自我中心的人往往得到更多。
无意之中,那些最懂事的人,因为最容易被摆布,所以最容易吃亏。
但他们又久已习惯了“表现得更懂事,才能获得爱”,所以只好继续默默无声地等着。
先前的一件事。
有朋友带孩子上我家玩,我给孩子玩了两款水管工游戏。孩子玩得眉开眼笑。
朋友答应孩子,这学期好好学习,给他买个机子,和一款游戏。
学期结束,孩子确实很认真,成绩很好。
朋友带孩子去店里,如约买了机子。要买游戏时,孩子选不下。问他要这款吗?摇头;那款吗?摇头;别的吗?说不要。看着两款游戏发呆良久,眼泪汪汪,选不定。
那一刻,我那朋友说,想起了小时候——小时候想要的玩具,直勾勾看着,家长不肯给买,拽着就走,“你要懂事!”
从此他就做了个懂事的人,也成了讨好型人格——只要懂事,只要委屈自己,就能获得一点关怀了吧?
当然并没有。
轮到他当家长时,一看孩子的眼神,全明白了。于是,两个游戏都买了。
明明心里都想要,却没法宣之于口,又不敢真的开口要,因为要“懂事”。
朋友说,他能理解孩子这想法,是因为那一代被哄着“要懂事”于是一直闷着自己的心愿以求“懂事”的孩子,都经历过类似的心路。
理想状况下,每个温柔的人,都配得上温柔对待。
然而现实经常是:温柔的人,会被周遭认为温柔牺牲,也理所当然。
因为许多人遇事还是会下意识欺软怕硬;很少肯去想一想:都是从一个自我中心的孩子长成这样,对方都经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