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涛(杰士农科江浙沪负责人)是第一次来到上海哈玛匠果园。与他平常去的规模化生产园相比,眼前这家拥有70多个桃品种、20余个葡萄品种的果园就显得有点“小家子气”,尤其是占地面积才1亩的葡萄园。不过大棚内的场景还是蛮壮观的,4棵“阳光玫瑰”硕果累累,挂满了整个棚面。听黄伟一番介绍之后,我饶有兴致地问许涛:“跟你平常接触的客户相比,这家果园你觉得有哪些不同?”
“大不同,跟常规种植有很大差异。”许涛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在这个行业中已经摸爬滚打了11年,对面上的情况非常了解,所以讲起来头头是道:“首先是追求的目标不同,一般的生产园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少有这种完全按照日本模式来操作的……”
哈玛匠果园干净而整洁的园貌
“黄总(黄伟)从品种、树形、理念,包括包装都是完全照搬日本模式的,他甚至认为日本果业的今年就是中国果业的明天,所以照搬过来是一条捷径。”我补充了黄伟的做法和观点。“日本的理念和模式国内有很多人在学,像曹海忠、刘以勇、车旭涛这些老师的种植理念基本上都是从日本一点一点学过来的。理念是要学的,理念不通的话很难种出好品质。但最终肯定是市场导向的,像浙江宁波一带的做法就非常简单粗暴——赶早上市,做大颗粒,高产,亩产6000斤,糖度14%左右,酸都没退就开始上市了,不讲口感,但有效益,一亩地也能卖个五六万元。”许涛刚从宁波回来,对那里的生产现状深有感触。“这个差距太大了。”我笑了笑,十几年前我在中国大棚葡萄之乡——浙江温岭制定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时就提出“早”的方向,通过设施栽培等系列技术措施,解决(台)风的问题,突出早(熟)的优势。这种基于当地气候条件和市场导向的产业发展方向与黄伟所倡导的日本精致化道路相去甚远,完全没有可比性,所以我重新找了参照物:“跟曹海忠、刘以勇、车旭涛的园子相比,有什么不同?”
传统的中长梢整形修剪模式
“也有差异的地方。首先是修剪模式不一样,他们都是短梢修剪,黄总这里用的是中长梢修剪;第二个,他们追求的品质也有差异,比如刘以勇也是做大颗粒,20克左右,这是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的改变,在做大的基础上再做口感提升,而且不怎么空心,这个我觉得是有所超越的。当然也有像黄总这样的,比如车旭涛在广东做的颗粒不是很大,大概也就十二三克。”许涛在2018年和2019年连续去了两趟日本,也发现了中日之间从理念到技术的差异:“第一个,日本'阳光玫瑰’的主干和主蔓都很圆润。我们为了第二年能投产,大水大肥,就会出现徒长,很容易把主干和主蔓拉扁掉,很难做到他们强调的中庸枝结果。第二个,日本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远远超过我们,我们现在葡萄园的有机质含量基本上是2%~3%左右……”
“我这里刚测了土壤有机质含量,3%还差一点点。”黄伟说。这些年他往土壤中堆积了大量有机物,但成效缓慢。
日本果园覆盖的厚厚一层有机物
“我们讲究短平快,要速效,用下去马上想让它见效。”许涛感叹道:“我在中国跑了那么多园子,很少能感觉到像日本这种匠心,像黄总一样把一个小园子做得精致,做到极致。我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扩大面积,做大做强。”“你觉得日本是如何形成这种匠心和精致化生产模式的,他的背后是靠什么来支撑的?”我喜欢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
“可能跟土地制度的不同有关。”许涛分析道:“在日本,这块园子就是我的家产,可以子承父业,代代相传;在中国,还是以租为主,本质上还是有差异的。还有,文化背景的差异……”
何止,2019年我也去过两趟日本。第一趟跟许涛一样,看到了日本的“匠心”和精细化管理模式;第二趟看到的却是产生这种“匠心”和精细化管理模式背后的根本原因——日本果业是农协控制下的垄断行业,如果打开国门,这种管理模式还有多少生存空间是值得怀疑的。这也是我这两年与坚持走日本精细化道路的黄伟争论的重点。
“你在国内也跑过几个园子,包括徐卫东的展示园也是按照日本模式做的,你觉得你跟他们的差别在那里?或者说他们的模式跟日本的差别在哪里?”我借此机会再和黄伟探讨一下日本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
“徐卫东的展示园做得蛮好的,也蛮标准的,做得和日本差不多的。”黄伟话锋一转,聊起了这段时间在江浙沪走访葡萄园的感悟:“今年因为我这边的销售特别好,供不应求,我就去找和我理念差不多的果园,结果找过来,找过去,也就找到一家还算比较适合的。”“沈金跃家?”我猜测道。我在4月时特意带黄伟去浙江桐乡的大圣果园,期望用一直坚持精品路线的沈金跃的思维改变来触动黄伟的“方脑袋”。沈金跃当时说的“理想归理想,市场归市场”让我印象深刻,但黄伟似乎无动于衷。
“对!”黄伟笑着说:“那天我去的时候还碰到雨露空间的胡总(胡志艺),我们都是盯着他的货去的。”
沈金跃(左)向胡志艺(右)介绍自己的种植理念
“你觉得沈金跃今年的货怎么样?”我也陪胡志艺他们去过一趟大圣果园,他们很认同沈金跃的理念,但我担心他今年采用的处理剂配方出来的最终品质达不到雨露空间的采货标准,尤其在香味方面。“给到我的这批货没有问题。”黄伟说:“我今年从沈金跃那里拿的是'阳光玫瑰’和'浪漫红颜’的组合装,拿过来几乎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到客人手上也是好评连连,回购率马上就上来了。”
“我自己的'阳光玫瑰’卖258元一盒,沈金跃的组合装卖278元一盒。红绿搭配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尤其是送礼送领导。”黄伟说。
“订单很多,每天都不够卖,我们卖了500盒后就停单了,他的'浪漫红颜’没了。”黄伟不无遗憾地说。“在客户反馈中,有没有提到沈金跃的'阳光玫瑰’和你的有什么不同?”我对这个点感兴趣。
“客户中没有,但我们自己做过对比。”黄伟说:“首先我们的'阳光玫瑰’是椭圆形的,沈金跃的是圆形的,有凹槽,但凹得不深;糖度差不多,都在19%左右;我们的皮稍微要比他薄一点,口感上比他更轻柔一点,因为我这边是不施化肥的。”
“你觉得黄总的'阳光玫瑰’口感怎么样?”我问许涛。这类问题当事人的答案往往是不准的,自己生的娃怎么看都觉得是最好看的。“黄总的货成熟度还不够,顶端的也带点香,甜也甜的,但皮的感觉会比较明显,熟透了会更好。”许涛实事求是地说。“你今年在江浙一带尝到的'阳光玫瑰’口感最好的是哪一家?”我接着问道。
“陈方明的可以,沈金跃的确实好吃,尤其是他有一批用日本配方处理的'阳光玫瑰’,椭圆形的,皮特别薄,但容易裂果。”许涛说:“他们都想仿照日本顶级果的做法,在果子还没转黄时做出上好的口感,更容易有脆度。”
我笑了笑,强调道:“其实绝大多数消费者是没有我们这么挑剔的,会讲究风味,还在意皮的厚薄。如果从送礼的角度来看,像沈金跃今年这档货是非常符合客户需要的,而且口感也不差,所以他讲的'理想归理想,市场归市场’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是在自我理想和现实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你现在的观点有没有改变?”我再问黄伟:“日本的精致化模式会不会成为中国果业的发展方向?”
黄伟想了想,应道:“我的面积小嘛,还是比较适合日本模式的。我这边最近来的客人比较多,我带他们走一圈,尝一下,从他们的表情上就能感觉到很满意,觉得按照日本的理念种出来的东西能让人放心、安心,觉得靠谱,所以多多少少都会买几盒,不会嫌贵的。”
“不过跟清扬老师您聊得多了,也觉得自己最好少种一点,找到和自己理念差不多的种植者,帮他们销售,这条路还是能走得通的。自己种实在太累了。”黄伟感叹道。
细思极恐,如果像黄伟这样的已经在技术上交足学费、且不急功近利的人都不肯在生产端着力,那又有谁来坚持走这条精致化道路。相比之下,许涛说的“在保证产量和外观品质的同时,在口感上也有很大提升”的道路似乎更符合中国的市场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