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定窑白釉瓷的历史发展与鉴别方法
北宋定窑白釉八方四系瓶
定窑为宋代著名窑系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北宋是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漢族勞動人民的制瓷技術有許多創造和進步。北宋中後期,定窯由於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被宋朝政府選為宮廷用瓷,使其身價大增,產品風靡壹時。
北宋定窑白釉盖缸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北宋定窑白釉花口碟
宋代瓷窯裝燒技術最為重要的成就,就是發明了覆燒法和“火照術”。北宋後期起,定窯大量采用覆燒方法,還使用了壹種墊圈式組合匣缽。這種燒制方法的優點,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間,既可節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變形,從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產量,對南北瓷窯都產生過很大影響,對促進我國制瓷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蟠螭纹洗
由於定窯的風靡與流行,其造型、裝飾、燒造方法為各地瓷窯所仿效,北宋年間各地紛紛仿制定窯。這就誕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許多地區的產品質量不遜於河北曲陽。定窯對我國後世的制瓷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名揚天下的景德鎮深受其影響,北京龍泉務窯、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窯系;埃及、歐洲、東南亞的文物遺址中都有定瓷的遺物。
北宋定窑白釉刻划花内海水双鱼外莲瓣纹温碗
宋代(北宋)定窑盘 真趣轩主人旧藏
此盘囗宽22.5公分,底圈足7.5公分,高5.5公分
鉴定要点:1,口沿铜镶边,胎薄质硬,釆用覆烧而成,故口沿涩胎,铜扣镶边为饰;2,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黄,乃象牙白釉色;3,宝光内敛,幽幽宝光由内向外散发;3,盘内饰刻花、鱼纹,纹饰精美,刀法犀利,线条流畅;4,底部手指印,是古代匠人制造定窑特有的留痕;5,底背釉泪痕垂流自然,是定窑特有特征,仿品无法仿制;6,器形有微微的不规整,恰恰是真品手工的制作特点;7,口沿镶铜边镶扣到位,工艺精堪,乃定窑精品才有的边饰;8,浅腹,矮圈足,符合宋代定窑制式;9,瓷器老化氧化自然,盘内有一圈土沁,符合距今800多年的韵味。
占定瓷大宗的北宋定窑白瓷,具有以下的特征:
北宋定窑白釉葵口碗
泪痕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表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表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皎白,胎釉结合十分严密,无流釉表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动,构成泪痕。北宋早期,定窑选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今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
北宋定窑白釉双系罐
竹丝刷痕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常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开始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布,此为判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北宋定窑白釉碗
底足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首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显着不一样的特色,这些特色体如今北宋中期今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因为覆烧的创造,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但是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体现并不那么完满。
北宋定窑白釉弦纹三足樽
变形
定窑器物,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假若完好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容易发现这一特色。
就当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表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完成,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气氛等等要素,人工的变形难免留下成心做作的痕迹。因此,这一点仍可作为辨别的一个依据。
- The End -
交流、服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