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卞说说——文字,多么高级的像素
学在嵊州 教在嵊州 研在嵊州
偶尔带上单反去拍拍照片,去记录风景中,那些大自然的美。有时候天气不错,能记录惊艳美丽的云彩;有时候运气好,能够记录瞬间的感动;有的时候什么都拍不成,一无所获。根本上的原因在于,眼睛看到的美,并不能完全用镜头记录,这是两个视觉载体的具体差异造成的。网上看到人眼像素有5.76亿一说,又有10亿像素说法,而关键区别,又在于大脑神经元的区别,相机上的分辨率在不同型号不同画幅上的区别,造成记录光线结果所呈现出的各种差异。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善于观察和发现细节,有的摄影师不管用什么相机,都能拍出好照片的原因,关键因素还是在人脑当中。
照片中的美是直观的,直线呈现在视觉中。文字中的美,呈现在儿童中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首先当然是看的习惯问题,我们把这种看统一为观察。文字中的观察有着怎样的美妙?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第一自然段“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孩子能用“秋风”、“秋雨”表达出季节和天气,用两个“一夜”表达时长,马上将读者带入了阵阵寒意的秋天。所以,自然的美是存在的,善于用文字记录观察,犹如用相机记录风景,但是,文字带来的效果又尤为惊人。呼呼大睡的孩子肯定连美梦也不记得,注定没有观察和记录水泥道上美的可能。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如果用相机拍摄,这是一副多美美丽的照片。如果孩子用小眼睛看到这天空、水洼和蓝天,那这个孩子的心思和观察神经是多么发达,而其中的关键,还是用“明朗”、“亮晶晶”、“一角小小的”文字去形容所观察到的视觉美,你们看,文字是多么高级好用的像素。
其次是想象的习惯。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看,从水泥道到彩色的地毯,从落叶到金色的小巴掌,从小雨靴到棕色的小鸟,多么细致的观察,多么丰富的想象。那些原本就在的水泥道、落叶、雨靴本没有多少美,经过想象的美化,他们上升到了一定的美,而加以“彩色、印着图案、闪闪发光、熨帖地、平展地、蹦跳着、歌唱着”这些文字的渲染,美便跃然脑海,这就是文字像素的效果。
那么是不是这些文字的效果能够通过想象就得到呢?
不是的,可能那些文字本已存在于脑海,而观察到的事物也能够呈现,所积累的文字去合适地表达所见的美,这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种素养,需要读写转换的训练,其中的障碍,就在于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的改变和革新要适应于学生积累的外显过程。
最后是发现美的习惯。这种习惯需要靠阅读去培养,这种培养是漫长的过程,大家可以慢慢发现。
无论如何,读写转换是对学生人脑像素处理的优化,学生的障碍是不会运用,所以课标所致力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理念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上,而要通过具体的手段去执行。
读写转换障碍的解决,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