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卞说说——建设每一篇课文的语文生态环境
我所认为的课文,不单单是几个段落或几百个字数,组成的一个故事或一个主题,而是一把打开语文宝库的钥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学生依附在课文组成的生态群落里生存,生长。
小学语文,共12册课本,每一册八个单元,几十篇课文,一百多页纸张,放在一起也不过几斤重,几十厘米厚。而每一篇课文却是一个丰富学习过程的建立点,是创造学习的基石,更应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部落组成。
学习,向来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只有学生看到了课文背后的更多生态内容,才能深度触摸到语文世界的生态多样性。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内心世界纯洁而丰富的小孩子,较强模仿性是他们的主要特点。引导他们看到一篇课文,他们模仿如何看到一篇课文,引导他们看到一篇语文,他们尝试融入语文,扑腾语文,遨游语文,引导其适应整个语文生态环境,那么,他们才会学到什么叫适者生存。所以,那么丁点儿内容的语文课本,蕴藏着丰富的语文世界,语文老师要用每一篇课文,创造学习语文的精彩,创造生态型语文学习环境。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语文这扇大门,由阅读和写作看管着,单单用阅读和写作,却不一定打得开这扇大门,生物的多样性,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语文的多样性,丰富了汉语言文化的精神世界。孩子在不同年龄段中,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特点都是不同的,整个学习过程被分成了不同的学段,分别进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带来的可不一定是清凉和温柔,还可能是繁重的学业负担,生态中有自然淘汰的过程,也有食物链,生产链,绝不是舒适的。生态的优化也有自身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果把一篇课文看做生态当中的一个环节,不恰当使用,就有可能破坏整个生态。而语文,本身是一件庞大的事物,有太多的内容需要学习,也有淘汰、竞争、创造,不可谓不丰富,可是语文又是提分最慢的一科,怎让这些身心尚未成熟的孩子模仿并学习好这一门学科呢?
有一次,看到一位养鸭农户,要把几千只鸭子装上卡车。一只只抓吧,不知道要猴年马月,而且抓过的鸭子容易受伤,不利于运输。农户和司机不紧不慢拿出攀爬的架子,一头连接卡车,一头连接设置好的围栏,几千只鸭子,哦嗬哦嗬几声,就乖乖自个儿跑上了卡车。
智慧产生于劳动实践的过程。从赶鸭子的事情可以看出,而主动适应,是整个语文学习的关键。
学生翻开一册语文书,初见一篇课文,是怎样的主动适应过程?其中,主动适应字词句尤为重要。需要认识的生字,会写的词语,课文的主要内容,等等基础性内容老师会教学,是被动接受教学还是会主动掌握?是等到老师布置了听写任务,学生才会去掌握字词?语文老师的教学又是知识传递过程,还是生成学习的过程?当说起道理的时候,大家自然都能指向素养发展,实际行动又是怎样的呢?作为语文老师,应该通过文本解读,看到一篇课文中的生态坏境,看到生存语文的多种元素。作为家长应该引导自己孩子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品质,看到一篇课文值得探索的内容。作为一个孩子,是模仿老师传递知识,是模仿家长用手机直接寻找正确答案,还是模仿大人主动探索,主动积累,对遇见的事物有主动思维的能力?
当我把问题呈现在眼前的时候,答案又显而易见。
人类向来就具备主动探索的精神,从身边的事物发现适宜于自己生存的内容以取得更长远的需要。从探索食物,到探索能量,探索宇宙,主动适应给了人类发展的主要动力。回到一篇课文,教学什么主动适应的能力?
用一篇课文打开个图书馆的能力;用一篇课文打开网络世界的能力;用一篇课文打开精神品质形成和积累的能力;用一篇课文打开语言文字交际的运用能力;用一篇课文打开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能力……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是小学生,唯主动学习你也"得信"。一篇课文里的语文生态,需要怎样的学习环节设计?相信你一定有这样的能力。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随卞说说,本人原创,谢绝转载!)
学在嵊州
教在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