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祠堂】​三泉村宗祠与人文历史

三泉村宗祠与人文历史

三泉世德堂:

三泉世德堂位于兰溪市黄店镇三泉村西北部,为三开间三进二明堂带照壁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995.5㎡。始建于南宋,在明、清及民国初年不断扩建、维修。前进建于清中期,中进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清道光二十年(1840)中进大修时更换明间金柱柱础为鼓形柱础。后进清末时期建造,民国初年重建。

世德堂门前有一照壁,大门为四柱五楼砖雕门楼,门楼上砖雕雕刻精美。前进明间为五架梁带前后双步廊,月梁造。前金柱至后檐柱间设戏台,后廊上设平棋,戏台上为歇山顶楼。后额枋刻龙须纹,下有雀替。后檐柱上置狮子戏球牛腿。次间穿斗抬梁相结合。前后额枋上置平身科。厢房为三开间,额枋上有“S”形牛腿。中进明间为七架梁带前五架廊后单步廊,月梁造。次间为穿斗与抬梁结合,五柱十二檩,柱头用坐斗,梭柱。前后额枋上都用平身科。后进为楼屋,楼下明间用扁作梁承重。前有双步廊,前额枋上置牛腿,后檐壁置神龛。次间用穿枋,楼上梁架为穿斗式,天井四周用青石柱,全部用斜墁方砖,檐柱、山柱用礩形柱础,其余用鼓形柱础,下垫覆盆,硬山顶,屋面用望板。

世德堂历史悠久,建造年代始于南宋,历史信息保存完整,用材硕大,雕刻精致,对研究民间礼制建筑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

    五份厅又名学善堂,位于兰溪市黄店镇三泉村五份里路43号南面,为三间三进两明堂建筑。坐南朝北,面积524平方米,为清代早中期建筑。

该建筑前进明间为五架梁带前后双步廊,月梁造。梁两端刻有龙须纹,上有坐斗,垂莲柱状,三架梁上驼峰为狮子状。前额枋上有二工字拱,后檐柱上置仙人雕刻牛腿,檐檩下皮刻有龙凤图案,边上刻有回字纹、元宝图案。四金柱间置戏台,金柱、檐柱用鼓形柱础。次间为穿斗抬梁相结合,五柱九檩,礩形柱础。厢房为二间,用月梁,刻有龙须纹,檐柱上置牛腿。中进明间为五架梁带前后双步廊,月梁造。两端刻半圆形龙须纹,梁下有雀替,五柱九檩,柱上有坐斗,前檐柱上置狮子、仙人牛腿。次间为抬梁穿斗牛腿结合。礩形柱础,下垫覆盆,前二进用斜墁地砖,上有望砖。硬山顶,后进已毁,现已新建。
    五份厅为三泉村份头厅,用材硕大,雕刻精美,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

 楹联:

三泉世德堂楹联

紫石钟灵南江巨族,

清泉毓秀东鲁流芳。

奏霓裳舞羽衣见众仙下来,

抱铜琴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故意装腔炎凉世态,

现身说法游戏文章。

孝友家声联七井,

忠贞世泽肇三泉。

唐叔肇封绵帝胄,

伊祁赐姓沐皇恩。

宋元忠义昭日月,

明清科甲振乾坤。

七井三泉绵世泽,

九卿六部振家声。

正气秉兰江想当年誓义拒元镇守金衢严郡,

精忠贯柱石忆昔日全心为宋流芳赤白清泉。

东鲁流芳称巨族,

南江鼎盛义人文。

派衍茶园历唐宋元明人才蔚起,

祥开篁屿统文章礼乐世德相承。

义廪赈南山美意南敷德泽与柱峰並峙,

浮桥造女埠仁心广被恩波偕瀫水同流。

匾额

孝子顺孙  贡元  选元  进士  贤良方正  岁进士  兄弟联芳

姑蘖丸熊  松高节柏  惇史书名  翰林院庶吉士  恩荣  成忠郎

温国公  翰林学子  状元及第  正气千秋  武翼将军  文魁

科甲连登  京闱熟荐  旌钦节孝  松筠劲节  循礼无愆   惠政名宦

资政大夫  一举登科  冬官  太师  天官  登科  品学兼优

同怀登俊  文武兼优  世笃忠贞  文武世家

楹联:

亿兆芝兰自徽至睦至婺至兰遇盛世犹见西京遗泽,

数十始派由宋而元而明而清逢圣代祥开东鲁先声。

沐无思铨吏部百官魁首,

崇理学诲东宫文章状元。

却元夷存宋礼提督江南闽浙赣,

屏北疆捍大明总制靖安定三边。

三泉五分厅联:

卿云缭绕此处多祥门福地,

曲水流觞斯族有贵子贤孙。

飞凤发轫历千百载士农工商群星璀璨,

伏虎钟英经三五朝孝悌忠信诸德馨香。

干戈以饰武森玉重则家声远,

教化以道文礼乐兴而演齐芳。

品高德绍祖宗传克勤克俭,

居安思危子孙法惟读维耕。

柱峰有灵千秋毓秀,

祖训学善百世流芳。

虚能引和静能生误,

有以察古俯以观今。

派衍茶园,历唐宋元明,人才蔚起;

祥开篁屿,统文章礼乐,世德相承。

迁柱阳徙择基瓜瓞绵延功名欣欣荣万代,

发飞凤盛瀫滨聚族开基螽斯振振庆千秋。

瀫波浩荡征千秋伟业,

柱峰巍峨辟万代宏基。

学富五车博览二酉十阁六合四部,

身怀六艺胸藏三坟五典八素九丘。

源远流长祥瑞特追篁屿,

苞本蘖枝亲缘直溯三泉。

德能润身礼不愆器,

玉韫比德兰自生香。

 历史:

三泉村位于黄店镇政府驻地西南2800米。属丘陵地。村祖为篁屿后裔于宋代迁来,因地有泉三眼由此而得名三泉。地属丘陵,区域面积3.21平方公里。村中有水塘,民居环塘而建,呈放射状,并有明清古建筑春夏秋冬四厅,亦环塘而建。村北建有“将仕厅”,为祭祀宋末抗元名将唐元章、唐良嗣而建。清道光20年(1840)拆建,1903年、1980年分别修茸,保持元代建筑风格,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据《东鲁唐氏族谱》,三泉唐氏始祖为唐朝休复祖,唐建威度推官;北宋真宗年间(998——1022)唐贤由淳安茶园徙居兰溪十四都黄店篁屿,为兰溪唐氏始祖。第十一世孙唐光朝,字国华,行千十五,宣义郎,宋孝宗淳熙二年,赘居童知府宅八年,由篁屿徙居三泉前宅皮坊塘左。

唐氏名人

      1、唐尧卿

唐尧卿:字舜宾,纯孝乡篁屿人。身长八尺,有武略。方腊乱,偕同里胡本初,倡集义勇守御,战于将军岩。贼披靡,走浦江。未几,腊就擒。怨首措其锋者,污二家党谋朝廷,议加屠戮时,潘杲方为光禄侍卿,请以百口相保,且以核实奏功,获授成忠郎右侍禁邓州都使。

2、唐韶

唐韶,字子和(1211—1263),三泉村人。唐良嗣之父,唐元章之兄。宋嘉熙四年(1240)庚子科举乡贡,以漕魁中南省第二。尝辟沿江制置司干办事,制使史岩之,使往襄阳劳师。

时元兵压境,江南驿骚,韶驾舟直上,使其子良嗣,与敌大战,率死士前进,中流破敌,所向皆克,直造襄阳。吕文焕喜曰:“不劳师者三年矣,今君独来,且宜置酒。”既而悔曰“我误矣,留此久,外必坚备,何以为归?”乃出军数万,攻其两端,韶与敌大战中流,破贼而出。岩之上其破元兵有功,升南陵知县,经界不劳而办。时郡守赵舆谋,留守马光祖,仓使刘震孙,皆称其能,列荐于朝。有旨令籍记姓名,厚加录用,未及用而卒,祀乡贤。

《光绪兰溪县志》载:唐韶,字子和(1211—1263),纯孝乡人。嘉熙四年(1240)以漕魁中南省第二。尝辟沿江制置司干办公事,制使史岩之,使往襄阳劳师。时元兵压境,江南驿骚,驾舟直上,使其子良嗣,率死士前进,所向皆克,直造襄阳。吕文焕喜曰:“不劳师者三年矣,今君独来,且宜置酒。”既而悔曰“我误矣,留此久,外必坚备,何以为归?”乃出军数万,攻其两端,韶与敌大战中流,破贼而出。岩之上其破元兵有功,升南陵知县,经界不劳而办。时郡守赵舆谋,留守马光祖,仓使刘震孙,皆称其能,列荐于朝。有旨令籍记姓名,厚加录用,未及用而卒,祀乡贤。

这段故事,在《中国人民大辞典》里,记作:“中流矢,拔去复战。”在《光绪兰溪县志》里,则记为:“大战中流,破贼而出。”金庸的通俗小说《射雕英雄传》也是写的这段时代背景。

3、抗元名将唐元章

据《东鲁唐氏族谱》,唐元璋,字子焕,初名泰初,行曾四七,南宋末年三泉村人。初任授文思院官(掌选金银犀玉工巧的官),曾就学于兰溪西乡桐山后金履祥先生处。

唐元章( 1214 — 1278 ),一名太初,字子焕,兰溪三泉村人。宋德祐二年( 1276 ),元章与侄良嗣举义。兴复王在温州拨遣炮兵三千为助。元兵压境,元章迎击于兰溪黄湓滩。大破元兵,斩其将奚达鲁。元兵退回桐庐,遂进兵扼守严州。朝廷加元章朝请大夫,命知严州。加良嗣阁门宣赞武翼将军、江淮闽浙都统兵马使。相持二年,粮援莫继,战不利。准备转进福建,以图再举。时元兵大至,元章转战死于龙游白雲寺前。侄良嗣字昌之,韶之子。初为建德军准备差遣。兴复兵起,以功进秩。迨元章战死,元军帅唆都以双虎符金牌招降。良嗣不受,至仙霞岭,亦战死。时称二义士。今仙霞岭上有唐将军庙,即良嗣祠。叔侄俱祀乡贤。

4、抗元名将唐良嗣

唐良嗣,字昌之,唐韶之子。丙子年,元帅东下,伯颜总统大兵以谋,此时宋朝皇帝已逃难在台州、温州,下诏令唐元章克复。唐元章以一介书生率侄唐良嗣高举抗元大旗,招募金、衢、严三府勇士,成立义军,朝廷拨炮军三千以为援,与元军接战于黄盆滩,斩其将奚达鲁,克复婺、衢、严、徽,朝廷特赐朝散大夫知严州府事,在下将士均有赏赐。坚守了几年,后终因粮草不济,弹尽粮绝,寡难敌众,元兵追之,唐元章忠贞不屈,后势弧力穷,乃置酒会诸将,歌而饮曰:“今日誓在必死”,与元兵战死之埋葬于白云寺,时年为至元十五年(1278年)。后人在白云寺旁建祠以之纪念。

唐元章战死后,唐良嗣也因孤战力竭,元军以双虎符金牌诱降,唐良嗣不从,战死于仙霞岭。元人皆称曰义士,时年34岁,今仙霞岭上有唐将军庙作为纪念。同里后学邵玘赞之曰:“凛天地之正萃,华岳之精,总兵四省,恢复苄京,不避艰险,厥惟一心助父被虏,世笃忠贞,庙貌血食仙霞之滨。”

唐良嗣,字昌之,唐韶之子。丙子年,元帅东下,伯颜总统大兵以谋,此时宋朝皇帝已逃难在台州、温州,下诏令唐元璋克复。唐元璋以一介书生率侄唐良嗣高举抗元大旗,招募金、衢、严三府勇士,成立义军,朝廷拨炮军三千以为援,与元军接战于黄盆滩,斩其将溪达鲁,克复婺、衢、严、徽,朝廷特赐朝散大夫知严州府事,在下将士均有赏赐。坚守了几年,后终因粮草不济,弹尽粮绝,寡难敌众,元兵追之,唐元章忠贞不屈,后势弧力穷,乃置酒会诸将,歌而饮曰:“今日誓在必死”,与元兵战死之埋葬于白云寺,时年为 元十五年(1278年)。后人在白云寺旁建祠以之纪念。

唐元章战死后,唐良嗣也因孤战力竭,元军以双虎符金牌诱降,唐良嗣不从,战死于仙霞岭。元人皆称曰义士,时年34岁,今仙霞岭上有唐将军庙作为纪念。同里后学邵玘赞之曰:“凛天地之正萃,华岳之精,总兵四省,恢复汴京,不避艰险,厥惟一心助父被虏,世笃忠贞,庙貌血食仙霞之滨。”

南宋逃亡皇朝知唐元章为国捐驱,在文天祥等保奏下,帝晏下诏敕唐元章为将仕郎,唐将仕之美名流传后世,三泉村人更把建于宋淳熙八年(1181年)的世德堂改称为将仕厅。后人为此赋诗以赞曰:“血溅龙游地,肢留女埠山,死生三府地,功绩壮心丹。”

5、明朝帝师、开国儒臣唐瑜

明朝帝师、开国儒臣唐瑜,字敬鼎。原籍山西平阳(襄)州府,晋昌郡。元朝末年,其远祖唐胜宗随朱元璋起兵反元,洪武年间,因军功显著封为延安侯,赐铁卷功臣爵,定居金陵。妻刘氏生一子,名唐祥泰,任都御史,移居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妻符氏生三子,长子唐瑜、次子唐瓒、三子唐瑞。

唐瑜大明洪武十一年(1378)中举人,十二年(1379)时进士,出身翰林院,于辛酉岁洪武十四年(1381)奉天承运皇帝赦旨,任东宫教谕,近颜日讲官,时四皇子明成祖朱棣亦从学受教。靖难之役后,于癸未(1403)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乙酉永乐三年(1405),封为明开国儒臣,御赐玺书遣归,命其子孙入试为吏者,署籍为儒,瑜归,筑室讲学,名曰:“五经儒籍讲堂”。甲午永乐十二年(1414),任官分职,游宦入蜀,寓夔至达迁东邑(今达州市宣汉县鲲池),因见其土地肥沃,风光旖旎,遂营居室于前河兰木沟(今鲲池官池坝),是为入蜀始祖。夫人熊氏诰封一品夫人,生二子:长子唐鲲,次子唐鲤。唐瑜殁葬东邑前河东溪口(今宣汉县南坝镇东阳溪)佳城退步响堂,与祖妣熊氏同莹共墓,迄今通族祀孙,继修建立瑜祖园碑,又立四柱顶帽,孙名方碑昭著,述皇恩:“奉天承运皇帝赦曰:唐瑜请入东乡县乡贤祠受享,诰封熊氏一品夫人。”

唐瑜自1414年入蜀,至今已有600年的历程,繁衍生息25代有余。唐瑜家族,根在浙江,枝发达州,人才辈出,享有“两朝三奉祀,八代四监司”的封赏。在这几百年间,不乏出现了唐鲲、唐鲤、唐仁、唐锦舟、唐阶泰、唐甄等诸多引导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历史文化名人,可谓是群英荟萃、名人辈出。

唐瑜先祖,以他矢志不渝的忠诚,顽强不屈的精神,睿智豁达的思想,深邃厚重的人文魅力,为稳定、开创大明永乐盛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授意来宣之后,以自己的懿言嘉行,大办乡学,传道授业,启蒙乡邻,把唐氏打造成一方名门望族,影响至今。

1984年、1994年宣汉县人民政府先后两次以宣府发(1984)175号和(1994)101号文件,将大明帝师唐瑜之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

2011年被盗(未遂)破坏,现唐瑜墓破烂不堪。

6、唐良骥:

唐良骥,为抗元名将唐元章之子。南宋三泉村人。

据《东鲁唐氏宗谱》《宋提刑干官良骥祖像》金履祥赞:“公讳良骥,字德元,初名马,号德翁,行万三四。性温恭,好文学,以父陷于战阵陈制中,不入私室,不饮酒茹荤,后为宋提刑干弃职归。谓子孙曰:忠孝不可一日无,虽乱而尔曹不可不知也。乃延仁山金先生于家塾以教焉。子孙皆有所成立,年六十二而卒。娶徐氏,子一,桓,女三,长适范丞相孙肃八直阁,次适范国谕男佑八官,三适徐省元,合葬铜监坞,又名茶培金钗形。”

金履祥又赞曰:“维直而温,色容敷荣,维公则明,视容端澄,母自欺之,云则进手,大学之人矣,其所谓年弥高而德弥邻者,其在斯人手,其在斯人乎!”

     7、乡贤唐元嘉

抗元名将唐元章的玄孙(第五代孙)唐元嘉(1629——1367),字德显,十三岁能作文千余言。元至正甲午十四年(1254)登进士,历任上饶县教谕,仁和县丞。累升浙江省椽。至正末从答剌罕节制金陵,负责上饶信阳、徽州、衢州的军事,兵败被执,不屈死。兵败于明太祖朱元璋,他终于成了大元朝的忠臣。撰有《方明赋》,人皆传诵。明祀为乡贤,清入忠臣庙。

8、 唐良贤

唐良贤(1432——?),黄店三泉人。永乐间以明经任贵州思洲府推官。持身整洁,刑政修明。入祀贵州名宦。祀乡贤。

   9、忠诚体国的唐龙

唐龙(1477——1546年),字虞佐,号渔石,兰溪城中北隅人,祖籍黄店三泉人。少时受业于章懋门下。明正德三年(1528年)唐龙中进士。历官知县、提学副使、按察使,直擢刑部、兵部和时称百官之首的吏部尚书。

在兵部尚书任内,还兼任右都御使,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时首辅(宰相)杨一清说:“公得金华文献之传,洞契圣贤理性之学。”是学以致用的结果。

唐龙中进士后,授为剡溪知县,后升陕西提学副使、山西按察使、太仆卿。明朝中期,派守各地的镇守太监,持权干预政务,并毒害百姓。唐龙奏有:“太监相继出差,百姓闻之相顾相失,且惧、且泣。镇守太监诚今日治民之大者。”后又有工部侍郎也有类似呈文。终于嘉靖十年尽罢去各地镇守太监。继又处理江西宸濠叛乱的善后工作。他对王守仁平叛有功未叙深表惋惜。对从宸濠叛乱的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中官吏犹视如故,高居位上不满,悉收其印绶,列其罪罢其官。查清了宸濠所夺占田产,悉数归还原来田主,撤去还住扎在江西的禁兵班师回京。

嘉靖七年(1528年),改官右佥都御使,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诸府。在任奏准免征淮西官马种牛,寿州正阳关榷税,通、泰二州虚田租及漕卒船料,民甚感恩。迁左副都御使,吏部太侍郎,摄铨人事。嘉靖十一年(1532年),陕西大饥荒,饥民数百万,又有延绥边境告急,以唐龙为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兼理赈务。他一到陕西即以解救饥民为先,提出“训平籴、宽私债、节用度、停勾摄(即停止催办钱粮)、抚逃移、恤老羸、收遗弃、散糜粥、给医药、禁闲粜”十项对策,使不死者三十余万人得到赈济,从而稳定了社会。接着对乘机入侵的吉囊俺答所部进行反击。

据《中国历史大事编年》记载:“嘉靖十一年(1532年)三月济农、俺答、尤以小王子控弦十余万,据河套,雄黠喜兵,相率躏诸边。”《明史记事本末》也记有:“嘉靖十一年(1532年)三月,鞑靼扰,以六万骑犯甘肃、大同……自是无岁不入寇,前后杀官吏,剽人畜以亿万计”。明皇朝意识到这不是一种边寇行为,必须设置“三边”总制,以巩固国防。《唐龙传》:“延绥告急,进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具体记载了:“总制唐龙,用总兵王效、梁震数败退。十二年冬,虏远镇远关(今宁夏市),明年又犯黄甫川(今陕西地),复犯花马池(今宁夏盐地),震追击败之。”《唐龙传》又载:“以师三万跃武阴山,敌大警,北徙六百里。癸巳秋(嘉靖十二年),敌犯震远,公督震击之,斩首四百级。”“秋,吉囊率十万众犯会安,使刘文迎敌而伏,敌大败遁归。”三边不靖直接威胁京畿,到清乾隆帝巡视三边从军行曾赋有:“三边烽火照军营,十万男丁夜练兵”句。唐龙边救荒边御敌,措施得宜,召还为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转吏部尚书。

明嘉靖间,三边四镇中的大同,三年中三次军变,杀巡抚张文锦,杀总兵李瑾,小王子扰大同,城内叛军出应。于是唐龙密文宣府(今河北省宣化市)和大同镇守缉奸,果查得事及两宫贵戚近内奸十余人,予以正法。更值得一提的是,唐龙镇守三边亲临边境,画出了一幅5600里的边疆地形图,作出“或画地而屯守,或冲隙而破围,或处高布待敌,或塞隘而遏突,或倍道而趣战,或驰闲而掩击,或迂迁而置诱,或夹阜而张奇,或倚谷而设伏”的防守进攻十策,并讽趣地说:“供待筹边君子有所考”。

唐龙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卒,谥封文襄,任官四十八年,以经世济民为己任。吏部尚书欧阳德曾奏疏皇上,称他:“学有师传,志存经济,望重中朝,功著边圉(疆)。”及到隆庆年间穆宗还追赠赐书:“学术精课”和“忠勤端亮”匾额,悬于兰城唐文襄祠中。他著有《渔石集》,四库提要称:“此集其文颇具浩瀚之气,诗尤长五言。”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因祭祀唐龙而建唐文襄祠。万历十四年,浙江巡抚题“理学正传”额。唐文襄巷,西南起庙前街,巷底东北直达金钟岭,东通朱家巷,西傍延安路小学。巷长约90米,宽1.5米。巷名得于唐文襄公祠。“文革”间改文襄巷为要武巷,1981年6月复称文襄巷。唐龙擅长写诗,作诗精巧,一首《兰溪八景》诗,突显其热爱家乡的情怀。

唐龙一生为官,为罢去持权干政的镇守太监,处理江西宸濠叛乱的善后工作,赈济陕西饥民安定社会,特别是为平定“三边”外患作出了卓越贡献。唐龙墓志碑现列为市级文物。碑为太湖石质,649毫米见方。明东阁大学士徐阶撰文,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欧阳德篆额,著名书画家文征明楷书,是碑刻艺术珍品。

    10、唐熊

唐熊(1485——1556),字虞弼,龙之弟,性淡泊,躬修孝行。母郑氏年老失明,起居必敬扶,持之不离左右。伯兄以刑部尚书告养亲归,熊恭敬承意,绝无推诿。母氏安其养焉。居常甘于淡泊,不慕荣利。虽兄陟上卿,益自勉,所守布衣,终身不事生产。

    11、员外郎唐仁

据《东鲁唐氏族谱》《明奉直大夫四泉公仁祖像·明员外郎仁公像赞》:公讳仁,字行之,号四泉,明正德九年(1514)中甲戌科举人,嘉靖五年(1526)登丙戌科进士。孝义著闻,博通经史,尤遂于易,历任南陵、金溪、溧阳知县,有廉能声,历官工部员外郎,卒于官。

12、唐钺

唐钺,字君赐。唐龙族弟。明嘉靖十年(1531)中辛卯科举人,授溧阳令,迁扬州府同知。县城北隅人。唐钺(1494——1563),字君赐,号婺野,黄店三泉人。唐龙族弟。为章懋晚年入室弟子。明嘉靖元年(1522)乡举,授溧阳令,修复圩田,教民桑麻,诸善政循声冠江北。迁扬州府同知,分镇瓜步。会岛寇猝起,纠工备材,指画要塞具城。橹冠至,卒以有备,民获安堵。例应殊擢,为权要所阻,调楚府长史。王以夙望礼之。次年谢事归。生平敦行谊,朋友有急,辄倾身以周。博通群籍,不拘拘学究家言。自天文地理,兵刑历律诸书无不探究其原委,为文雄深尔雅,有西京体。其诗独操唐音,以自兢于古作者。所著有《唐楚相集》。

13、唐汝舟

唐龙之子。明嘉靖十九年(1540)中庚子科举人,任官不明。县城北隅人。

14、唐汝礼

唐汝礼,字大嘉。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中甲子科举人,署安徽灵壁县教谕,升国子监学政,历兴国知州。三泉人。

15、唐邦佐

唐邦佐(1541——1593),字惟良,号中廊,唐龙侄孙。明隆庆元年(1567)中丁卯科举人,隆庆二年(1568)中戊辰科进士,任如皋县令。到任即召集当地父老询问利病。了解到瓜、仪二处河运水闸未建,有碍运输,即创议建成。如皋县有大盗马松、马柏为患,上司悬赏未能捕获,邦佐用计将他们擒拿归案,盗患止息。调任水路要冲之仪真。楚地有侵寡嫂产万金,贿当事,故不白之事,亦千里跋涉越界来申诉,邦佐亦与之审明办结。擢升刑部贵州司主事,后贬为两淮盐政判,由是两淮盐政为之一清。后调任赣州府判,昭雪冤狱。擢升河南光州知州,恰遇适上司巡抚张居正门客,遂罢归。邦佐抱才未展、士论惜之。所著有《唐比部诗集》。县城官桥人。三泉村后裔。

17、状元唐汝楫逸事

唐汝楫(1513—?年),字思济,号小渔。兰溪市黄店镇三泉村人。少有志,聪敏伶俐。明朝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庚午科举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科状元。他参加殿试获第一,独占鳌头,状元及第。唐汝楫的父亲唐龙(1477—1546年),是明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累官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有德政,居官清正。

唐汝楫是唐龙的次子,他唐汝楫中状元时年三十七岁。

唐汝楫中状元是唐龙告老还乡四年后的事。其父为官清廉,70岁时三次上书请辞告老,因言辞过火而激怒了嘉靖皇帝,说他“称老忘国”,于是,他离开京城,出京城三十里病死。唐汝楫中状元虽靠山已没,但唐龙名声威望尚存。他原不是头名,后被皇帝改为头名。

据《状元考》:“世庙欲唐虞作舟楫,而小渔榜名汝楫,在试卷文词尤具古风,敬天法祖,楷法精工,遂由在卷第九,擢为第一。”这就是说,因汝楫这个名字有吉祥之兆,于先祖帝庙构思相对应,更由于他的文章崇儒,书法精工,就由原来的第九名,而被皇帝点中第一名。唐汝楫中状元后,自然要回故里祭祖,立状元坊,建状元厅。兰溪古城内的状元第巷西起世德路,东北迄于城隍庙,巷长58米,宽1.5米。

唐汝楫历官翰林院修撰、左看坊左谕德、奉常大人、编修国史、太常寺少卿。唐汝楫对嘉靖皇帝笃信道教,连下达诏书也用道士醮祀范文(时称“青词”)来替代一事,内心抱有抵制态度。所以,他以状元出身,为官数十年却仅是依据皇帝意志起草文书无权一类的官员。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事败被诛,唐汝楫也被当作严嵩党羽罢官削职,夺官回故乡,曾结庐于灵洞山,自称紫霞、白云两洞主人,反省自己。

后有吊古者为他十分叹惋说:“惜鸿抱未得展于黼依台衡,而舟楫盐梅徒成梦兆。”《东鲁唐氏宗谱》也含隐痛之情,载有:“位不酬德,止于奉常。” 唐汝楫著有《小渔遗稿》,能诗文,《明状元图考元卷》录其诗《侍恩荣宴》。

唐汝楫于文章,诗赋,字画,书法均有精深造诣。有《玉堂集》并诗稿行于世。

唐汝楫是明朝三部尚书唐龙的儿子,可惜中了状元后,就成了一代权相严嵩父子的死党,误上了贼船,被《明史》列为佞臣。

历史是人民写的,依当时唐汝楫所处的地位,根本用不着去巴结严嵩,然而他恰恰因为朝廷的权利之争,成了一位受害者。兰溪人民怀念这位兰溪历史上仅有的状元,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唐汝楫中状元而得此巷名。唐汝楫官至太常寺少卿,巷口立有状元石牌坊。其后裔曾在城隍庙后建有渔石书院。清宣统二年,在该书院内创办了毓秀初等女子小学堂,创妇女解放之先河。状元第巷于“文革”间改名“少年巷”,1981年6月复原名。1989年秋,城关镇人民政府扩建,拆去南侧旧房中一座门额,北门额上方嵌有长1.2米,宽0.6米的“状元厅”三字。

18、唐彪

唐彪(字翼修,系金华名宿)是我国语文界公认的“最早倡议用新式标点的人”。唐彪生于清·康熙年间,是著名教育家,语文教学法专家,曾“秉铎武林”(出任杭州学官),传世著作有《家塾教学法》等。“《家塾教学法》是《父师善诱法》和《读书作文谱》的合刻本,是我国第一部正式以‘教学法’命名的教学论著作。华东师范大学1991年出版《〈家塾教学法〉选注》,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则于1977年出版《家塾教学法》。东邻的日本则藏有唐正心等校、松井晖辰点临照堂的刻本。

19、唐骧

唐骧,字骏修,唐彪之弟。清康熙八年(1669)已酉科中举武举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中壬戌科举武进士,授明威将军。县城人。

    20、一身正气的都察御史唐壬森

    唐壬森(1805—1891),兰溪人,祖籍黄店镇三泉村,原四分公芳二百三十三子,行森二百四十七,原名未,又名楷,因避族讳改今名,字学庭,号根石。道光甲午科优贡,就职训导。道光十九年(1839)中已亥恩科举人。丁未科二甲进士(道光二十七年),朝考二等第一名。累官由庶吉士,国史馆编修一直到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似今最高人民检查院副院长)。

据《东鲁唐氏族谱》,唐壬森中进士后,钦点翰林庶吉士。庚戌散馆授职编修,咸丰壬子大考二等第二十名,恩赏袍料。癸丑充国史馆修考试史。己未奉旨稽察禄米仓事务,掌江南道监察御史,充己未科乡试磨勘试卷官,授礼科给事中。庚中暑工科给事中礼科掌印给事中,充庚申科会试磨勘试卷官。辛酉奉旨稽察太平仓事务充陕甘乡试副考官。同治壬戌科会磨勘试卷官,充壬戌科武殿试收掌官,奉旨暑理掌湖广道事务。俸满,截取引见,奉旨以简缺道员用。癸亥奉旨稽察南新仓事务补援通政使司参议。甲子充甲子科顺天乡试稽查接谈换卷大臣。乙丑充各直省乡试举人覆试阅卷大臣,充乙丑科会试稽查接谈换卷大臣,充乙丑会试磨勘大臣。丙寅充考满蒙翻译中书搜检大臣。丁卯充丁卯科覆勘各直省铢墨卷大臣,充覆勘各直省岁科试卷大臣。戊辰年礼授太常寺少卿。己巳补授大理寺少卿。庚午补授太仆寺卿,补授宗人府府丞,暑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内阁,协同批本,充顺天乡试副考官,奉旨稽察右翼觉罗试试卷官,充磨勘新中贡士第一名至第十名试卷官,奉旨补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同治壬申中,派验看月官,充癸酉科顺天乡试稽查谈授卷大臣,充覆勘乡试磨勘大臣,充顺天武乡试正考官,派验看月官。甲戌充各省举人覆试搜验大臣,充察看殿试卷标识官,充九月验看月官,充十一月翻译童生搜验官。光绪乙亥充验看月官,充六月验看月官。丙子八月,充验放大臣,充丙子科顺天武阐正考官,诰授通议大夫,晋授资政大夫。丁丑奉旨四乡省墓致仕。嘉庆乙丑闰六月十六己时生,光绪辛卯五月初五辰时卒。配何氏,造赠夫人里何太学何维谦公长女,嘉庆丁卯九月廿八子时生,咸丰丙辰七月初八己时卒。侧氏黄氏,道光甲午六月廿一时生,同治癸亥六月廿六辰时卒,子二,志程,志皋。继配广州知府广西苍梧李燧侄孙女太医院副刘云礁公女李氏,诰封一品夫人,道光庚子十二月初七日已时,子二,志元、志敏,女一,适诰授通奉大夫祝讳世荣公幼子。

唐壬森一身正气,大义凛然。累累上书,痛恨买(捐)官制度,向文宗提出要“通正途教职”,即要以科举选拔官吏。对“盗风日盛,伊于胡低”的情况,提出“请重州、县捕盗之权,不致革窃成盗,盗而成匪”,对平衡收支提出“因于亏空摊疑(不合理摊派)多,而清廉之吏难立”,对考选人才提出“不得投诗送片(递条子说人情),庶选真才,国家方收得人之效”等等疏文。太平天国事起,作为清朝重臣的唐壬森,为镇压太平军而出谋献策是历史的必然。有载:“粤寇北窜,吴楚全陷,曾文正令公降调侍郎,暑湖北巡抚。”唐壬森上书说:“巡抚则贵任守士,就令照常同兵,并专委以军事,遂如议,率收肃清东南之效。”这一议奏说的是太平军攻占长江中下游各省不少地方,曾国藩因此降职到湖北省任巡抚。巡抚本不统领军队,但当前要以军事第一,根据他的才能,不仅在湖北省拥有统兵权,并且委以军事超出湖北省范围的作战权。文宗同意他的意见,果然收到镇压太平军的效果。他还奉命查勘了咸丰十一年苏、常失陷,两江总督何桂清潜逃至上海法租界和浙江省巡抚王友龄抵抗太平军不力致杭一度失陷并扣留银饷20万案。何桂清处死,王友龄留存20万两饷银上交。唐壬森在英法联军再次攻入天津,威逼北京之时表现了自己的民族气节。时京官借故纷纷告退,乱作一团,同僚问,你为什么还不走,他凛然回答:“国家多难,你忍言去。”博得同臣赞誉。当抚议大臣与英法等国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所谓和议成功,朝会上文宗提出对抚议诸臣加以奖叙,他极力反对说:如果这样“恐外夷珊笑,战士失望。”文宗深感其言理正确,立即收回成命。咸丰戊午(八年),科场作弊案惊震全国。咸丰帝决心整顿吏治。作弊者户部尚书、主考官柏俊,兵部主事李鹤林,刑部主事罗鸿绎,考官浦安等五人予以处斩,以案受惩处达九十一人。

自此文宗委以唐壬森为重任,严密了考场制度。据《唐壬森》家传,自咸丰九年经同治及到光绪二年,共十五年间受任科场监察或奉派,或钦点名木繁多的官衔,如试卷官、稽查换卷大臣、磨勘大臣、搜检大臣,各勘名省的朱墨卷大臣和主副考察的乡(省)试、会(京)试共二十一次,其中殿试二次,会试四次,派各省乡试十五次。同治九年,他为觉罗学主考官。觉罗学是皇室宗学,专供皇族子孙及宗室子弟学习。同僚们为他主持皇族子弟的考试,捏一把汗。但他无私无畏,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其《传》有“畏事不欲为事,畏言不欲为言”,倒也相安无事。唐壬森还曾任过其他一些重要职务,如太常寺卿、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卿、通政司参议、宗人府府丞。我们从戏台上看到重大案的审判有“三司会审”,三司就是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宗人府府丞是维持皇族宗室特权机构的最高领导人。作为一个汉族官员应有他的难为之处。

唐壬森为官一生。李鸿章称他:“平日恂恂(廉恭谨慎)儒雅,弹劾权贵,法纪凛然;通沦抚局(指抚议者签订的北京条约),中外震慑;风鸣朝阳,浅人不测。” 光绪三年辞官归里,每有“邸抄”(请官方传知朝政文书抄本似今国务院政报内容),感慨事政日非而长叹息!今兰城挑花坞52号一座并不起眼,中有天井的二层楼房,是他为官清廉的见证。


   

(0)

相关推荐

  • 状元唐汝楫逸事

    状元唐汝楫逸事 唐汝楫(1513--?年),字思济,号小渔.兰溪市黄店镇三泉村人.少有志,聪敏伶俐. 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戍科状元.他参加殿试获第一,独占鳌头,状元及第.唐汝楫的父亲唐龙( ...

  • 明朝历史人物——姚涞(明朝状元)

    姚涞(?-1537年),字维东,号明山,浙江慈溪人,兵部尚书姚镆之子.明朝政治人物.学者.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524年,因"大礼议"之争失势,受 ...

  • 【兰溪祠堂】 上戴村宗祠与人文历史

    上戴村宗祠与人文历史 上戴祠堂:位于兰江街道上戴村,始建莫祥,现存为清同治间重建,占地2180平方米,七开间,为一回字形四合院建筑,中厅三开间,歇山顶,全部用青石柱,牛腿等雕刻戏曲故事.大门三间,门各 ...

  • 【兰溪祠堂】上戴村宗祠与人文历史

    上戴村宗祠与人文历史 上戴祠堂:位于兰江街道上戴村,始建莫祥,现存为清同治间重建,占地2180平方米,七开间,为一回字形四合院建筑,中厅三开间,歇山顶,全部用青石柱,牛腿等雕刻戏曲故事.大门三间,门各 ...

  • 【兰溪祠堂】上唐村宗祠与人文历史

    上唐村宗祠与人文历史     上唐唐氏宗祠: 唐氏宗祠位于兰溪市黄店镇上唐行政村南部,坐东朝西,为五开间三进"回字形"建筑.建筑面积1195㎡.始建于明代,民国重修,后进为民国风格 ...

  • 【美丽兰溪】 三泉村着手恢复齐芳书院

     三泉村着手恢复齐芳书院 黄店镇三泉村位于柱竿山的齐芳书院遗址,是宋末元初抗元名将唐元章之子唐良骥创建的,延请金履祥仁山先生讲道于此,并延请广东监察御史毛凤在书院讲学.唐良骥其弟良知.良史.良瑞皆学于 ...

  • 【乡土兰溪】三泉村世德文化的挖掘和利用

    18 三泉村世德文化的挖掘和利用 1.三泉村世德文化的挖掘 三泉村,在群山环绕的的隐秘山坞之中,村后为山峰峻峭的柱竿山.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东鲁唐氏迁入此处,繁衍传承而成悠久村落,相传村中有泉 ...

  • 上戴村宗祠与人文历史

    上戴村宗祠与人文历史 上戴村位于兰江街道北部的厚仁片,是一个坐落于山林之中.水域丰富.四面环山的山水村落.上戴村距离兰江街道办事处11000米,属丘陵地.往东到兰江街道的厚仁村,往西到永昌街道的沈家村 ...

  • 【兰溪祠堂】 洪塘里村蒋氏宗祠与人文历史

    洪塘里村蒋氏宗祠与人文历史 蒋氏宗祠位于原柏社乡六山中学内,清同治十年(1871).民国四年(1915)两次重建,1946年在此兴办学校,为纪念水阁人辛亥革命志士蒋倬章(字六山)而定名为"六 ...

  • 【人文古建】三泉村古建筑

    三泉村古建筑 三泉村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泉世德堂 兰溪市文物保护单位有: 三泉五份厅(学善堂) 三泉村共有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兰溪市文保单位1处 推荐历史建筑: 三泉柱竿庙: 计1 ...

  • 【行走兰溪】走进上华街道唐家村:唐家唐氏为三泉村后裔

    走进上华街道唐家村:唐家唐氏为三泉村后裔 唐家村位于上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6000米.村民委员会驻唐家得名.区域面积为1.29平方公里.耕地1262亩,养殖水面54亩.辖唐家.汪家.童华.田铺.大有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