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兰溪】北舒村的怀想
北舒村的怀想
与北舒村结缘是由于我研究舒元舆的事而对舒元舆后裔有所接触而结缘。
在白露山周边一带都有舒元舆后裔的足迹。白露山下潘村对面的下舒村、午塘村,黄店镇的太平桥村、张坞村,兰江街道的舒村、柏社乡的北舒村等等,都是舒元舆的后裔所在地。
北舒村有个老书记,名叫舒龙生,他的的确确是个研究舒氏文化的人。我从心底里佩服他。我们相见了几次,成为忘年交。
有一次,受兰溪市志办的委托,我与范维德一道乘公交车来到了北舒村。舒龙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北舒村离柏社乡驻地有11华里。此地原名为舒村,因兰江街道有舒村,1982年因其位于兰溪城区北面而取名为北舒村。其地属丘陵,区域面积为3.28平方公里,耕地730亩,山地260亩。有北舒村、全章岭、南明寺、中大塘、何卸坞、桐树岗、红珠山7个自然村。
北舒村,村前有条溪,溪旁是一条通往下陈的公路,村后为嵩山。景致优美秀丽。
在北舒村最有名的要数古建筑北舒村祠堂了。北舒村祠堂位于柏社乡舒村村口,东是操场,南为民宅,北距水阁至马涧公路不远。民国二十二年(1933)奠基,民国二十五年(1936)竣工。由舒绍基出资建成。
舒绍基,北舒村人,毕业于中央海陆军军署学校,曾任国民党特派鄂三军军需处处长,武汉行营少将主任,曾任国民党政府特派驻鄂、绥清公署少将经理,武汉行营少将经理处长等职。该祠建成后一直为柏社乡舒村完小的校舍。
该祠北舒村祠堂占地面积936平方米。坐西朝东,五开间,三进,每进间有厢房连接,硬山顶。
前进:五间,通面阔21.1米,通进深9.5米。明间为一戏台,是本建筑的精华部分。戏台歇山顶,木匾上书“听嵩呼”三字。用三柱,扁尺梁。云龙喷水状牛腿,出跳深远。戏台面积36平方米。雕刻较精致,次间五柱,穿斗式。稍间有楼,楼下用六柱。
中进:通面阔21.1米,能进深9.50米。明间次间四柱九檩,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梁,月梁造。檩条下有坐斗支撑,顺檩有蝴蝶木。额枋下皮雕刻凤穿牡丹图案。稍间五柱落地,穿斗式。
后进:通面阔21.1米,通进深7.7米。明次间用四柱,卷草纹扁尺梁,卷草纹牛腿。稍正五柱落地,穿斗式。
据《京兆嵩山舒氏宗谱》卷之序记载:
“于民国27年间(1938年建造,1946年完工),由余贤契舒绍基发起,召集族中贤裔家杰、海林、承士与其弟家基等,齐赴尚义堂中,共同会议,谓村前下首水口太空议建新祠,以资庇阴而固宗盟,由舒绍基出6万银元捐资祠堂”。戏台上方为歇山顶翻角造型,有“听嵩呼”三字位于正中,有二条龙盘缠在正中二柱,有五爪。抗战期间,日本鬼子在祠堂内过夜,并把未装好的牛腿烧毁,在村民的苦苦哀求下,未对祠堂进行破坏。1943年创办嵩麓乡中心小学,最多时候有学生300多人,1959年建木结构戏台(长6.10米,宽5.70米)。每年正月初八闹元宵,本地农村剧团在此演戏三日三夜。原水阁乡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兰溪市婺剧团专场文艺演出在此举行。由于年久失修,1990年村二委将6米高的二根电线杆对歇山顶二只翻角进行加固。1996年市委郑宇民书记来祠堂观看了该古建筑,给予赞赏,拨款3万元,用于修复祠堂,改善学校环境。由于各项领导的重视,现该古建筑保存完好。
“听嵩呼”出自成语“嵩岳效灵”,传说汉武帝游河南嵩山时,少林寺和尚拱手相迎,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由于山脉的回音,久久在山中回荡。而汉武帝则认为真命天子到了,连山脉也在呼我,称之为“听嵩呼”。舒绍基建此祠堂,用此名,一是借汉武帝游嵩山的典故;二是该祠堂位于美丽的嵩山脚下,与河南嵩山出自同一山名,所以称之“听嵩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