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重修养内功的太极拳——(汪脉)健侯中架(拳架篇贰)
杨健侯先生是杨式太极第二代宗师,武学成就极高,技艺出神入化,与父兄特点不同,其劲急轻灵,与人接手粘人人不能脱,发人人不能逃,有神沾圣手美誉。汪永泉先生一脉是健侯宗师武学传承的重要一支。
一、健侯中架的由来。
杨氏太极素有
“露禅班侯打天下,健侯养天下,澄甫传天下”
的佳话,
三代先辈为太极拳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巨大而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健侯先生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不仅稳守住了父兄创下的基业,也敏锐察觉到了民国初期社会大众所需,审时度势淡化了太极拳一味追崇武技之所短,加强了健体强身的功用
,这是太极拳史上极为重要的改进与补充,不仅明确了太极拳发展方向,也树立了太极拳技养并举的标杆,奠定了太极拳广为传播的基础。
杨健侯先生执掌杨门帅印后,对家传拳学进行了较大的丰富与改良。据说定步推手,四正手皆是他所创,杨氏大履、活步四正手亦是他所定。
在拳架上,健侯先生充分考虑到大多数从学者的身体条件,以父传“
绵拳小架”
为基础修定成形了杨式中架,因而杨式中架也称“
健侯中架”
或
“
健侯架
”
。二、健侯中架的特点与传承
“
健侯中架
”
是杨氏拳的慢架、功力架。
着眼于内功劲法训练,教人学轻灵劲
,既保持了技击特点,又着眼于强身健体,以
“
和缓畅舒、不猛不硬,顺遂圆和
”
为特点,秉承健侯先生
“
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
的练功理念。
健侯先生亲传的弟子与传人不多。可考的有许禹生、田兆麟、牛春明、李雅轩、李景林、张钦霖、胡星斋等人,汪崇禄(汪永泉先生的父亲)亦得其所传。
时至今日,仍习练健侯中架并秉承
健侯先生所传且比较有名的传人中,汪永泉先生所传杨式老六路为很重要一脉。
三、汪永泉先生谈健侯中架(杨式老六路)
(根据《汪永泉先生谈太极拳》的资料整理)。
1、太极拳有技击与养生两种练法要求
现在流传下来的太极拳(老六路),是一种混合的拳架,内容非常丰富。若经常锻炼,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凡是练习太极拳的人,都有一定的要求,因
要求不同,所以练法也就不同
。例如:
养生和技击这两种不同的要求就有两种不同的练法
。在练习时必须把这两种练法分清,否则就会
在养生练法中求技击,或在技击练法中求养生,这样练下去不但达不到要求,还会起到副作用,走向歧途
。
明确了技击与养生两种不同的练法,就会知道
怎样是伤,怎样是养
。把养和伤分清以后,还需要考虑本身体质的强弱和是否患过慢性病以及病的类型,就是说要根据自己身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练法。在练习养生拳架当中如果还有技击的身形、手势,本身的内劲即神、意、气就得不到舒适通畅,内气就得不到增长,达不到养生的目的。技击的拳架如果没有充实盈满的内劲配合,技击的手势就得不到轻灵变化、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就说明技击与养生是分不开的。但是在锻炼时,要分清练习方法,然后再混合到一起,才不致有伤。
为什么拳架套路中没有把养生与技击分开来学,要知道在练习时,一动之中就有与技击与养生的练法,所以必须先明了理论。自己在练习中去分析,只有在练习中去摸索,才能得到。太极拳的门户虽多,内容却都是在讲究阴阳相济之理,各派拳架姿势虽繁,归纳起来,不外乎养生,技击两种。
养生拳架求的是知己之功,技击拳架求的是知彼之功
。
技击拳架与养生拳架的不同要求:
技击拳架
的开手要小,要求小巧灵活,身手相合。
养生拳架
的开手要大,在求舒适开展,以身带手。
技击拳架
要求螺旋,侧面向外开手,练的是球心,求得是钻翻劲。
养生拳架
要求圆活,平面向外开手,练的是球皮,求的是松沉劲。
技击拳架
是小换腰,要求实腿能抬,走架时如脚踩荷叶。
养生拳架
是大换腰,移动重心时,要虚实分清。
2、养生的练法
现在流行的太极拳架的每一个姿势动作本来都是应敌之招。在理论上也不外乎如何使用招和术而战胜对方。所以通过一个时期的练习,便自然走向技击的途径,就失去了养生的意义。太极拳这套技击的套路中也包括养生的一面,要想在技击的套路中找到养生的练法,就必须把养生与技击两种不同练法分辨清楚。否则,就不能达到练拳的目的和要求。
养生的练法要注意两点:
①、在
思想上必须明确自己是养生的拳架
,因此不准带有丝毫应敌的思想,否则就不可避免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技击的练法。
②
、在练习套路时,在外形上要注意每个姿势都要
不追、不贪、不过、不散
。如果违背了这四种要求,就会使姿势走向极点或失中,使肢体停滞不通。拳谱讲:“每个动要不即不离”。就是说每个姿势不要做不到,也不要过,运行时就能防止停滞。培养内功必须使神、意、气内含、不外散,在内气配合姿势的开合时,注意不要因姿势的开合使内气波动太大,在任何姿势下,要始终保证内气的舒适自然和动静自如。拳经讲:“静中触动动尤静”就是这个意思。还要注意久动生阳,阳尽必伤;久静生阴,阴尽必虚。所以一定要动静皆宜,阴阳相济,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在运动中要虽动尤静,舒适自然,严格按照养生拳架的练法。才能有益无损。
养生拳架是为了健身,所以,
练拳时一动一静都比必须合乎养生的要求,决不允许把技击的身形手式掺杂其中,养生拳架对身形手式的要求是全身上下、左右、前后都要松沉圆活,也就是全身要有球形的感觉
。练拳时凡是开手,都必须以平面向前,神、意、气向四周膨胀,但不能许超过球皮以防外散,要保持开中寓合之意。凡是合手,球形要缩小,神、意、气要收敛,但不得萎靡不振,要保持合中寓开之意。总之,每一姿势在运行中都不要离开圆形,要求做到前进、后退皆能旋转自如。在姿势变换时,球的大小可涨可缩,但不可失去圆形产生棱角。这样练习,内气自能舒适自然,不受姿势变化影响,不会憋气,就可达到健身目的。
3、技击的练法
首先,要把技击的姿势学会。
技击的某种姿势体现的某种劲
。例如:掤的姿势要用掤劲。捋的姿势要用捋劲。利用各种姿势按照八字诀的要求,把八种学会,然后在练拳当中,通过肩、肘、腕、手任何部分都能随机应变,灵活使用这八种劲。所谓八八六十四手是对八种劲的灵活使用。在运动拳架时必须使这八种劲通过身形输出手外。
在变换姿势时,再把输出之劲接回来,以免伤气
。
技击拳架是为了防身,所以在练拳时一招一式都必须合乎技击的要求,同样不可把养生的身形手式掺杂其中。
技击拳架的练法中有一种是架式强硬,用劲明显,出劲较直,将本身已练出的有力的劲,从劲源贯串与手,动作虽有转动,且能内外一致,将实力用于技击
。这种练法较古老,偏重于实,以年轻人学之为宜。但若要提高,还需有一个入化阶段,即要
在虚的方面下一段相当长的功夫,才能达到化境
。另有一种练法是在架式上用劲明显,出劲较直,而无转动和内外一致,变换较迟,只在招上用功夫,在术上不作要求。持这种练法的人,多为练过长拳而后改练太极拳者。他们往往把长拳的练法和用法结合着太极拳的理论而练,成名者亦有之。而在练习拳架时,把拳架练成大或小、高或矮、长或短、快或慢、硬或软、开或合,或者从拳谱理论中,选出某一项,作为用功的途径,特别下一番功夫,练出一技之长,这只能算是太极拳全面发展中的一项,不足以单独称为技击拳架的一种。
4、技击拳架对身形的要求
练习技击拳架,要做到沉肩坠肘,气沉丹田;两膝微曲,松腰松胯,全身肌肉放松,两足平踏实地,下盘要稳固,但不许蹲桩,便于脚步移动的轻灵,还要含胸拔背,胸口对着膝盖,在移动重心时,胸口也要找准膝盖,立三关,顺项贯顶,开档,垂尾闾。移动重心时,裆劲要随时调整。在发劲时,裆要往上吊,要手足相合,肘膝相合,肩胯相合,变换姿势要小换腰,平送腰胯,实腿能抬。走架时如脚踩荷叶。技击拳架对手式的要求双手在前,形如螳螂,以保护自己中心,手指尖与头顶相平,肘与肋平。要求手能护头,肘能护助,肋能护腰。这就必须开肩窝,松膀根。练拳时,两手不得用力,否则就达不到轻灵。要明确手是手,腰是腰,要截然分开,不能合在一起,每一个姿式的开手虽然小,但意要大,出手的方向要开展,开始时,距离身体要近,但不能贴在身上,要从中心出手。然后以肘送手向前开手,眼神随手走,出肘要与肋平,以使腰劲蓄足。开手的身形手势:开手时要有开手的身形,除符合上述对身形的要求外,还要节节贯串。发劲时,全身手、足、肩、肘、胯、膝、腰、神、意、气,全部集中在一个点上,全力向外发劲。同样,开手时要有开手的手式,除符合上述对手式的要求外,并要从侧面向外开展。合手的身形手势:合手要有合手的身形,除符合上述对身形的要求外,还要全身放松,向四周转圈。合手要有合手的手式,除符合上述对手式的要求外,还要先错手再合手,以防把对手的劲引到自己身上。
附:朱怀元大师演练杨式老六路拳架
朱怀元大师是
汪永泉大师的掌门大弟子,是
汪脉传人中的佼佼者,一生武学成就极高,比较完整的继承了汪脉太极精髓。
朱怀元大师艺精善教,弟子门人出类拔萃者众多。
朱怀元大师演练的杨式老六路拳架绵柔浑厚,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是不可多得的观摩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