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首都在哪里 夏朝都城是现在的哪里 夏朝都城在那?

摘自:https://dongwu.xikan.tv/zhishi-lbxvnvbxx.html夏朝一共有17个国都,分别是:崇(今河南洛阳嵩县)、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告成镇)、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县利民镇东南35里)、平阳(山西安邑或晋阳)、鉏(今河南滑县)。穷石(今河南洛阳南)、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2公里庙街原城)、老丘(今河南开封祥符区国都里村)、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1、夏都斟鄩禹初建国时,定都阳城。有学者推断,位置就在今天河南登封县的告成镇。太康迁都斟鄩,即今河南偃师二里头村附近。夏朝主要活动中心在洛阳一带,定都时间最长的地方是斟鄩。几千年过去了,斟鄩故城早已埋入地下,成为人们难以寻觅的历史遗迹。1959年春,徐旭生先生在豫西一带寻找夏墟时,在偃师县城西南9公里处的二里头村南,洛河故道之阳,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引起了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重视。同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发掘了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继河南龙山文化之后的文化堆积,最初考古学定名为“二里头文化”,把它作为夏文化的代表。经过四十余年的考古发掘和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学科交叉研究,认定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国都——斟鄩。2、禹都阳城大禹因治水有功接替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即位后建立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告成镇),这里后来发掘出王城岗考古遗址。3、启都阳翟启是大禹之子,即位后以阳翟为都城,并在南面的钧台大会诸侯。阳翟即今许昌禹州。也有人推测临近禹州的郑州新密新砦考古遗址是夏启之都。4、大康流亡地:阳夏太康外出打猎,都城被有穹氏首领后羿所占领,太康逃至阳夏并死在那里,阳夏即今周口太康县。5、仲康小朝廷:斟鄩后羿夺取政权后从鉏(安阳滑县)迁于穷石(焦作孟州),太康之弟仲康在斟鄩建立了一个小政权称夏王,得到部分诸侯和方伯的暗中支持。6、相迁于帝丘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势力有所发展,引起后羿和其属下寒浞的警觉,在后羿武力逼迫下相被迫迁往帝丘,并在那里得到斟鄩氏、斟灌氏部落的支持协助,力量进一步发展。帝丘在今濮阳市濮阳县五星乡,这里传说是上古颛顼帝所居,后来成为春秋时期卫国的都城。7、少康逃难与复国之路:有仍、有虞、纶、斟鄩后羿被下属寒浞杀害篡权,寒浞派其子浇灭斟鄩氏、斟灌氏,攻打帝丘杀死相。相之妻后缗逃至娘家有仍氏(山东济宁)并在那里生下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后为躲避浇的追杀又逃至有虞氏部(今河南商丘虞城),在那里任疱正主管膳食供应,并且娶部落首领二女为妻,得封地纶(虞城东)。少康以此为根据地建立武装,发展壮大并最终杀回有穹国,杀寒浞及其子,返都斟鄩复国中兴。8、杼迁原、老丘少康之子杼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夏王。王朝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杼将都城迁往黄河以北的原(济源),之后为了征伐东夷部落,又从原迁往老丘(开封祥符区陈留镇)。9、胤甲迁西河杼之后的芬、芒、泄、不降、扃国都一直未变。扃之子胤甲即位后,将王都迁往西河。西河具体位置不可考,大约在山西西南部。胤甲死后,其子孔甲继位,是败国之君,其间夏朝政事荒芜,逐渐失去人心。接下来的皋和发在位时间都不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朝夏朝的都城有阳城、阳翟、斟鄩(zhēn xún)、商丘、纶城等。夏禹始建都于阳城,后迁阳翟。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州,均离洛阳不远。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都斟鄩。据《竹书纪年》记载,从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开始,到夏桀皆以斟鄩为都。根据众多史料记载,夏都斟鄩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考古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扩展资料:中国古都学会日前认定河南开封市曾经是夏朝的都城,使这座有着“七朝都会”之称的古城荣升“八朝古都”,而其最早建城的时间也被大大提前。中国古都学会的研究成果显示,公元前21世纪左右,夏朝的第七位王杼将都城迁至老丘,定都200余年,而老丘经考证为今开封市区东20余公里的国都里村一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斟鄩人民网-开封荣升“八朝古都” 研究认定其曾是夏朝都城夏朝为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都城曾一度设在邓地。据《路史·国名记四》记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故杜佑以为禹都。”这是唐代杜佑著述的《通典》中称邓为“禹都”,是为其一;其二,从现存于西安碑林的我国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华夷图》上看,以及北宋地理总志《太平环宇记》的记载,也可以认定夏朝的都城在邓。邓地怎么会成为夏朝的都城了呢?原来,大禹接替父亲鲧治理洪水的职务后,“劳身焦思,三过其家门而不入。”终于琢磨出因势疏导之法,代替其父亲修堤堵水之方,将大地上的洪水引入东海,消除了水灾。因为他治水有功,帝舜就把天子之位传给了他。可是到了大禹年老时,没有将天子之位禅让给德高贤能的人,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当天子。启继位之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启也自然成为夏朝的第一代朝廷君主。但他不象大禹那样“薄衣食,卑宫室”,而是整天吃喝玩乐,荒淫无度,把一个原来民众安居乐业的夏朝,搞得怨声载道,危机四伏,历史上称为“夏启荒政”。启又传位给长子太康,这个浪荡公子太康即位后,比启有过之而无不及,昏庸淫乐从不过问朝政,终于惹起公愤,被有穷氏部落的君长后羿为首的一帮人,驱逐出夏朝都城,跑到洛水一带过着流亡生活。历史上称其为“太康失国。”太康死后由他的弟弟仲康即位,但他只是徒有虚名,实际上他和几个弟兄一起,流浪于洛水一带。到了仲康死后,其儿子相继继承王位时,后羿和寒浞正为争夺夏朝的王位,长期征战杀戮不休。帝相只得携带妻子逃奔到岳父有仍氏部族,直到生下儿子少康,长大成人即位之后才中兴了夏朝。自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近百年间,王权旁落于异族部落长之手。仲康流亡在外期间,寒浞打败后羿占领京都,篡夺了夏朝王权。流亡的仲康帝与兄弟们及同姓贵族合议,都一致认定邓地是禾稼茂盛、便于储积实力、光复夏朝基业再好不过的重地,于是他便将另一个有志气又能干的儿子封于 邓,并确定邓为夏朝都城。直到少康中兴了夏朝,还都帝丘时,邓地始终为夏朝京都。仲康的后裔子孙们,在邓地沃土 经营800多年,含辛茹苦地繁衍生息于此,并在夏朝中兴后,作为同姓属国而屹立于诸候国之林。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称道邓国,是夏王朝遗民居住之地。夏人为政,崇尚忠厚朴实。至今,邓州还保留有夏朝先民们的传统风尚夏朝是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是禹建立的;都城是阳城、阳翟、斟鄩、商丘、纶城等。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扩展资料夏朝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经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中原地区包括禹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在内的夏朝时期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点。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一直未能出土类似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文字记载。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斟鄩(河南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朝现在认为在河南安阳二里头附近。夏朝首都在哪里 夏朝都城是现在的哪里 - …… 夏朝一共有17个国都,分别是:崇(今河南洛阳嵩县)、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告成镇)、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县利民镇东南35里)、平阳(山西...夏朝的首都在哪里? - …… 夏朝为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都城曾一度设在邓地.据《路史·国名记四》记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故杜佑以为禹都.”这是唐代杜佑著述的《通典》中称邓为“禹都”,是为其一;...夏朝的都城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 …… 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传说夏朝都城几经变更.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州).夏朝的都城在哪里,夏朝有几个城市,夏朝的疆域范围是多大 - …… 夏王朝建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的东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县西北部)等地.国君居住过的地方原(今河南济源市西北).在中国早期国家阶段,都城往往都不是一个,夏朝的都城是不断迁移的,过去人们往往认为是废前都而居新都,其实多数情况并非如此,而是在新建都城、扩大统治疆域的同时,旧都仍然存在,数都并存,夏王朝就是通过都城的“点”来控制四周的“面”,形成了以都城的中央,统治四方的政治地理结构.最初的“九州”就是在这种政治地理结构下形成的,其范围远远超过狭义的“中原”.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夏朝都城在哪??? - …… 夏都---安邑,即山西临猗城西南的古郇阳城遗址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有470多年的历史,历经17帝王.这仅仅是推测,那么还有什么根...历史上的夏朝,首都于现在中国何处 - …… 夏朝第一个帝王是“鲧”,都城在大夏,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夏朝的首都在什么地方?夏朝的首都在什么地方 …… 夏朝首都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夏朝都城在哪里呢? - …… 中国的文献记载夏都绝大多数在河南,仅有几个在山西.高密,河南洛阳新安县.阳城,河南登封郜城.阳翟,河南禹城.斟鄩,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丘,河南商丘睢阳.帝丘,河南濮阳.鉏,河南安阳.穷石,河南孟县冶墙.一说洛阳.纶,...夏朝国都是现在哪儿 - …… 夏都遗址即二里头文化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夏代文化的代表.它位于偃师市区西南9公里的翟镇镇二里头村,距207国道2公里,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遗址内分布着宫殿、陵寝、房屋、道路、窖穴、水井,还有铸铜、...夏朝都城是那? …… 夏都---安邑,即山西临猗城西南的古郇阳城遗址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有470多年的历史,历经17帝王.这仅仅是推测,那么还有什么根...古史舆地图说——夏代篇

赛百浪子历史地理、地图绘制业余爱好者诗曰:舆地钩沉迹夏章,细斟细酌绘邦方。左援坟典释疑惑,右引新文辨乖张。万壑千山胸中事,寻踪伊洛晋南坊。一得常有喜望外,凄雨秋风亦悠扬。一、夏族的活动中心夏族的活动中心,按照《逸周书·度邑解》的说法是:“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 这个有夏之居,就是今天豫西的洛阳周围一带,包括洛阳、宜阳、洛宁、渑池、新安、孟津、偃师、巩义、荥阳、新密、登封、禹州、汝州、汝阳、伊川、嵩县等地。除此之外,还有位于晋南翼城一带的夏墟。有夏之居和夏墟分别对应于考古学上的豫西二里头文化,和晋南东下冯类型的二里头文化。其中前者分布于伊洛盆地和汝水和颍水上游的河谷地带,后者分布于晋南汾河下游的涑水和浍水一带的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这就是夏族活动的中心区域。

图2-1 晋南和豫西地势图二、夏族的发祥和王畿之地夏族的发祥地,有晋南说和豫西说。无论是发祥于晋南,还是发祥于豫西,都要翻越它们之间的障碍——中条山。学者唐晓峰认为,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山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是一个群山环抱、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要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障碍,进入新的富有拓展前景的地理空间,而向南翻越中条山,正可以实现这样的宏愿。向南跨过中条山,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小国可以变成大国,弱国可以变成强国。后来春秋时代的晋国就是走的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山,则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就翻越者来说,其社会革新的意义并不大。譬如商朝势力曾北越中条山,这一扩张有政治意义,但算不上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也就是说,从历史地理的角度上看,夏族首先孕育于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成长壮大之后再翻越中条山进入豫西,继而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王朝,这样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伊洛之间是夏王朝的王畿所在地,这里地势优越,南有外方山、伏牛山等拱绕,北有邙山、黄河作为屏障,西接秦岭和关中平原,东可达豫东大平原,可谓山河控戴、八分辐辏,形势甲于天下,且居于天下之中,故有中原或中国之称。伊洛地区有许多山间小盆地和谷地,如伊洛盆地、汝颍谷地、溱洧谷地等,并有伊、洛、瀍、涧四水流贯其中。古人把伊、洛水看成是夏王朝的生命之源,故有“伊、洛竭而夏亡”的说法(《国语·周语上》)。

图2-2 伊洛盆地三维地势图三、夏的都邑禹最初的都城位于何处?一种说法是禹的都城位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成镇附近)。也有人认为夏王朝最初的中心应在晋南一带,禹受禅于尧舜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即夏王朝最初的中心应在晋南一带。到禹的孙子太康在位时,将都城迁到了斟鄩(今河南巩义市西南,考古发掘的偃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夏都斟鄩)。

图2-3 安邑、斟鄩、帝丘一带太康不恤民事、耽于游猎,跑到伊水和洛水之间长期逗留不归,于是有穷氏的后羿乘虚而入,占据了夏都,“因夏民以代夏政”(《左传·襄公四年》),同时派兵阻止太康回来,太康只好向东方流浪,没有几年就客死异乡了。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回到斟鄩做了后羿的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嫌相在斟鄩碍事,不让他呆在夏都,相只好出居帝丘(今河南濮阳市一带),后来又向东方迁徙到今山东潍坊、寿光一带,依托两个同姓部族斟鄩氏和斟灌氏,并有所发展和壮大。后羿虽然掌握了夏政,可是他自己也是一个荒于政务、终日沉溺于田猎游玩的人,史书上说他“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左传·襄公四年》),结果再度上演了一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后羿有一个名叫寒浞的亲信,是个刁滑奸诈的小人,因为善于逢迎献媚,深得后羿信任。寒浞利用后羿不理政事、常常外出打猎不归的机会,逐渐夺取了政权,然后找准机会杀死了后羿。残忍的寒浞把后羿的肉煮熟后逼后羿的儿子吃,后羿之子不忍心吃父亲之肉,想要逃走,被寒浞杀死。寒浞就这样从后羿手里又夺取了夏政。寒浞在谋杀后羿以前就与后羿的妻室偷情,并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名浇,一个名豷,长大后均勇力过人。为了对夏王朝斩草除根,寒浞命儿子浇率师先后伐灭了斟鄩氏和斟灌氏,杀死了相。寒浞把大儿子浇封在过(在山东掖县北,今属莱州市),把小儿子豷封在戈(今河南杞县和太康县一带),以实现对东方和中原的控制。相被杀时,相的妃子后缗已有孕在身,她侥幸逃脱,回到了娘家有仍氏的部族所在地(在今山东济宁市东南),生下了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后,立志为父复仇。夏王朝有一位大臣伯靡,在后羿代夏政后在后羿朝里做事。后羿被寒浞杀死后,伯靡从斟鄩逃出,到了有鬲氏部族所在地(在今山东德州市东南,一说在德州北),他在那里招抚斟鄩氏和斟灌氏的余民,建立了一支武装,首先消灭了驻扎在过的寒浞的大儿子浇,接着又进军斟鄩,杀死了寒浞,然后拥立少康。少康又命儿子杼率师伐戈,消灭了豷,恢复了夏王朝中断了数十年的统治。少康把都城迁到了原,少康死后,杼继位。杼先居住在原,后来又从原迁到了老丘。原的地望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北原村,老丘地望在今开封市东南陈留镇东北四十五里。帝杼之后又过了六世,到胤甲(廑)继位时,把都城迁到了西河。西河地望有两说。一说在今山西夏县,即安邑故地。一说在今河南安阳东南。胤甲之后又过了四世,到夏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在位时,又把都城迁回到了斟鄩(今河南巩义市西南)。四、夏王朝的疆域按照《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说法,到夏桀时,夏王朝的疆域范围是“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即东面到达黄河下游和济水流域(今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西面到达华山一带,南面到达伊水流域,北面到达今山西南部。

图2-4 夏代中心区域图五、夏王朝的灭亡夏王朝自孔甲为王时,因为“好方鬼神,事淫乱”(《史记·夏本纪》),导致国力衰弱,诸侯离心离德,而东方的一个部族商却开始逐渐强大起来。夏王朝最后一个君主名履癸,又名桀。夏桀是个暴虐贪婪的君主,他召集诸侯在有仍(今山东济宁东南)相会,有缗氏的首领不愿受夏桀盘剥,于会中逃归,夏桀大怒,率军伐灭了有缗氏。这一举动使得各诸侯方国众叛亲离,纷纷聚集到商的周围,成了导致夏灭亡的导火索,这就是《左传·昭公十一年》上所说的“桀克有缗,以丧其国”。商的首领汤首先剪灭了仍然效忠于夏王朝的葛国(在今河南宁陵县北),接着依次消灭韦(在今河南滑县东南)、顾(在今河南范县)、昆吾(在今河南许昌市一带)诸国,然后直取夏都斟鄩。夏桀率军迎战,在鸣条之野的一场大战中全军覆没。夏桀逃奔南巢,最终死在那里,夏灭亡。六、夏桀失败后的南逃路线传统的观点认为鸣条在今山西夏县(夏都安邑所在地)之西,桀在鸣条一役中失败后,从太行山东南渡过黄河,再向东逃到位于今山东定陶的三朡,最后再向南逃到南巢。学者杨升南等人认为,上述这个传统的逃亡路线从涉河之后所经过的地方,都已是商人控制之地,桀失败后过黄河向东方逃跑进入商人控制区域,是不符合情理的。此外,桀的都城在斟鄩,即伊洛之间,桀战败后也不应向北渡过黄河逃跑,而应该向南逃亡,进入颍川、南阳的“夏人之居”[1],去依靠夏的同盟国,所以桀的逃亡路线应该是从伊洛盆地向南经今河南鲁山到达南阳盆地,投奔有夏的诸侯如昆吾、鄫等国。汤趁胜追击,与桀的残部再次爆发三朡之战,击败夏桀[2]。夏桀再经随枣走廊逃至厉山(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厉山镇),被追踪而至的汤再度击败,走投无路的夏桀最后逃到南巢(在今安徽巢湖东北),最终死在那里[3]

图2-5 夏桀南逃路线图主要参考文献:1. 《夏史与夏代文明》,詹子庆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2. 《远古中华》,杨升南、朱玲玲著,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3. 《史记》,(汉)司马迁著,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4. 《汉书·地理志》,(汉)班固著,中华书局,1962年6月5.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谭其骧主编,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6. 《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张修桂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月7. 《黄河流域地图集》,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年12月8. 《水经注校正》,(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正,中华书局,2007年7月9.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撰,中华书局,2005年3月10.《人文地理随笔》,转引自《当代学人精品·唐晓峰卷》,唐晓峰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1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增订本),史为乐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1月参考^《史记·货殖列传》:“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又《汉书·地理志》也有相同记载:“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夏人尚忠,其敝鄙朴。”^《尚书·汤誓》:“夏师败绩,汤遂从之,遂伐三朡,俘厥宝玉。谊伯、仲伯作《典宝》。”^《淮南子》:“汤败桀于历山,与妹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