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和法家三家思想对“法”的认识有何联系与不同?

谈起儒家、道家和法家,我便会不约而同地联想到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这一时代特有现象,即经济政治大变革下引发的文化思想大争鸣。众所周知,道家思想源于老子,儒家思想源于孔子(也有一说是儒家思想部分来源于《周礼》),法家思想源于李悝(并不是韩非子)。
从发家起源时间来看,道家最先、儒家次之、法家再次以之。
道家思想所主张的主要是无为而治、随其自然,盛行的时代主要是西汉建国初期(汉武帝之前)还有隋唐时期的“三教合流”(三教主要指儒家、佛家和道家);
儒家思想以西汉武帝执政以来,以儒学大师董仲舒为始,西汉武帝时期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理政主流思想,其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里,历朝历代均以儒学为主流思想,不过历朝历代也经历过几次“儒学史上的自我改革”;
法家思想自问世以来,前期比较盛行,因为法家所提倡的“严峻刑法”结合了当时的时代特色,春秋战国以及秦朝时期的阶段特色都十分迎合了法家思想,但在秦朝灭亡之后,法家思想的传播便陷入了不温不火的状态当中。
(1)儒家的“无为”治世思想
孔子说“无为,非无所为。勿用,非无所用。无为乃不乱为,勿用乃不乱用。”
正所谓:前车之鉴可以为师也。对于儒家的“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人认为是减少主动干预;有的人则认为是减少人类情绪的主动干预;我则认为是尽力为之而后无能为力姑且收手。而减少主动干预,是要达到以下政治目的:
维持既有平衡:这就是后来谢安所主张的“镇之以静,群情自安”,少去扰动天下,以免破坏艰难建立的微妙政治均势。
避免暴露自身:这就是韩非子在《喻老》篇中所主张的,为君要尽量少暴露政治意图与 政治能力,以免让臣下把握到,加以利用。
(2)道家和法家对于“法”的解释
其实老子的无为而治,就是依法治国的古代版本。以合乎情理的法律作为准绳,不要人为地干预法律的运作,才能天下大治。只不过老子讲的是自然之法,现代人讲的是律法。这就是黄老思想无为而治同法家重视刑罚的根本区别,一个是自然之法,而另一个是人为之法。
顺其自然才是大法,因故我这样理解《道德经》所说的养生:在政治斗争中学会充分地自我隐蔽,才能长久立于人世间。
“天地无人推,而自转,日月无人燃,而自明。”只要人类制定出合乎人性的法律,并坚守它,就会无为而治但其实这又谈何容易。
法家迅速崛起也是因为得到了君王的认可,秦朝的覆灭也是因为得不到民众的认可。
按照老子说的上善若水常处下,那么民众应该就是水。水至柔,润万物。水又可以克坚,可以排山倒海。利民众而害君王的法,才是最接近自然之法的法。
如此一来,儒家的“中庸主义”便应世顺势产生了。
结语: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其格局仍在人,而非道。”
在孔子看来,也许周公那样的圣人,要比自然之法更有用。但是孔子忽略了一个问题,周礼之所以大行天下,也和当初西周王朝的强大不无关系的,东周之所以礼崩乐坏,也和周王朝的综合实力的改变有直接关系。
从古代来看,简单地运用德行礼制去束缚人性,显然是行不通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