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做出《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旨在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此来看,国家治理现代化、基层治理现代化箭在弦上。因此,加快基层治理现代化已刻不容缓。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状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最大现状是:一是基层管理者认识上的滞后,认为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谈得上治理,或者说只要经济实力强了治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治理的现代化自然就实现了。二是基层管理者偏向性选择,实行“一切以考核为依据”的选择性治理办法,特别是涉及“一票否决”或是考核占分高的领域,就全力以赴。三是集体行动的组织困扰,基层管理者和基层民众在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时,价值取向各异,外部性和“搭便车”现象突出,基层治理的各方主体无法形成协调有效的集体行动。四是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与顶层设计的偏离,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中缺少桥梁,导致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不能实现良性互动,甚至反向驱动,使基层治理现代化受到影响。五是基层政府和组织职能不清晰,基层政府职能重点不清晰,往往是大而全,大而不优,责任成为无限责任,导致基层群众无论什么事情都来找政府,给基层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牵扯了基层工作人员太多的精力。
出现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现代治理理念欠缺,偏重于管理和控制,关注物重于关注人。二是现代治理制度不完善,传统的制度没有有效地修复和利用,新的制度尚未成熟和完善。三是治理主体的素质能力有待提高,存在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凝聚力和行动力不够的问题,还存在基层干部视野狭隘、知识层次和结构难以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问题。四是顶层设计和基层治理缺乏桥梁,两者不能形成良性互动,导致实际操作困难重重,影响了管理成效。五是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有待完善,政府主导、公民参与、社会协同不能实现良性互动,有效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和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一是动力因素。基层管理缺乏动力,主动性不足,积极性、创造性不够,治理基本上是被动式、应付式,基层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对上负责问题,主要精力和资源用在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上、用在地方经济发展上,忽视本应承担和履行的社会责任。
二是主体因素。不同的基层治理主体能力和素质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参与基层治理的社会组织其能量和效应也存在非均衡性问题,能力大、素质高、能量大、效果好的治理主体无疑容易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反之,则困难大、成效差。
三是权威因素。基层治理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包括制度在内的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基层治理的制度体系越完善、越科学,其权威性越大,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越容易实现。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对策
提高基层治理者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认识。要通过培训学习、实践锻炼等多种渠道,不断增强基层治理者对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认识,要让他们真正明白“法治”才是长久之策,只有依靠法治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要让他们真正懂得只追求GDP的增长目光是短浅的,只关注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发展和人的进步是片面的,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确实解决“为了谁”的问题。
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不仅需要发挥好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各自的作用,更需要在两者之间架起桥梁,实现良性互动,更好地推进改革的深化和前行,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一些顶层设计还需进一步加大调研力度,反复征求包括基层在内的社会各界意见,充分吸收各方面有益意见,并进行科学论证和评估,在进行一定范围试验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和推广。
提升治理主体的素质。基层政府及其治理者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更新基层治理的基本理念,一切制度安排和治理行为坚持依法办事,始终维护法律权威,强化治理能力,增强组织凝聚力和行动力。社会组织以及新成长的“两新组织”,要不断增强参与基层治理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对基层民众要多渠道、多方式进行教育,培育公共精神,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使每个公民具备参与社会治理的强烈愿望和相应能力。
建立和完善治理制度体系。要按照现代化治理的要求,结合基层治理实际,照顾各个主体利益,不断探索建立一套适合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的制度体系。一是通过设立权力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形式,明确基层政府和多元社会主体的权力及权利边界;二是改革现行考核和任务分解机制,更加重视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规范性和依法治理的能力;三是制定和实施适用于基层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流程体系,使基层治理的目标、过程和结果清晰明确,使工作责任可跟踪、可追溯。
实行基层治理的透明化。基层治理的透明化水平是判断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基层治理要不断实现透明化,建立健全基层公共事务信息共享机制。因为透明化的信息能够确保基层民众的声音能够顺利地发出来。为此,只有建立使基层公共事务治理过程透明化的信息共享机制,才能有效解决基层治理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有效性问题。信息的获得是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一步,群众获取信息后,就要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去提高公共事务治理程序和政府权力运行的公正性和责任性。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拓展新的空间。基层党组织应适用基层治理的新变化新要求,深化改革、积极创新,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工作科学化推动基层治理规范化。加强和改善党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领导。(卜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