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九兵团损失巨大,之后去哪里了?为何不按主席命令回国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2593期。1950年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我军第九兵团在东线战场将联合国军击退的同时,自身付出的伤亡代价也是极其惨重的。连作战损失带非战斗减员,两项相加约有5.2万名志愿军官兵伤亡。而在长津湖一战后,减员三分之一的第九兵团去哪里了呢?
第九兵团有3个军级单位,除了作为预备队参战的第26军之外,20军和27军的冻伤人员数均超过了1万人,而26军在赶赴前线的过程中,也遭到美军反复轰炸减员严重,三个军的战斗力都受到极大削弱。根据主席在长津湖战役后发给志司及第九兵团的电报,要求该兵团在战役结束后退回中国东北进行休整、医治伤员补充新兵。但是第九兵团最终没有这样做,而是留在了朝鲜境内。兵团一部分退到了元山附近,另一部分则到达咸兴一带进行整补。为什么宋时轮没有执行军委的命令呢?
主席要求第九兵团回国,其实也是一道不得已的命令。1950年11月初,正因为前线缺兵,第九兵团才急着入朝,以十三兵团的28万人不足以应付联合国军北进,第九兵团被紧急补充到东线,结果打了一战就损失巨大,不得不进行休整。按照战争常态来说,是不会对大兵团进行远距离调动、让其回国整补的。但是兵团伤亡这么大,不撤回来也发挥不了实际作用,而军委也十分爱惜冻伤的大批士兵,下令让第九兵团回到中国东北境内。主席12月17日发给志司及宋时轮的电报中,提出让他们在东北补充新兵,休息两到三个月后回到朝鲜前线。
第九兵团之所以没有依命令回国,而是选择在元山和咸兴两地进行休整,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志愿军运输车队被美军炸毁殆尽,要把大量伤员运回国内,条件上并不现实,此时美军的制空权仍很牢固;第二点原因则是九兵团的威慑作用,15万人经此一战,虽然仅剩不足三分之二的可用兵力,但美军当时并不知我军的具体伤亡情况。尤其是在第二次战役东西两线均痛击美军的战果之下,对方对于入朝不久的第九兵团是非常忌惮的。如果这个时候把该兵团撤回国内,相对于主动对美军暴露了我方的损失情况、以及在朝鲜的艰难境地,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而从第九兵团的自身情况来讲,无论是宋时轮司令员还是各级指战员,在解放战争中屡战屡胜,胃口已经很大。入朝第一战损失这么多,兵员虽然歼灭了敌人一个加强团,但是最大的目标陆战一师却基本完好地撤回了三八线以南,这令兵团上下非常懊恼,希望能够留在朝鲜打歼灭战,不愿意撤回国内。
因为大军一旦回国,部队构成有可能进行发生较大变化,新的部队和官兵替换后,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官兵就失去了再和美军较量的机会,这也是他们希望能够留在朝鲜就地整补的原因之一。三个军当中,26军因为先前减员情况相对轻一些,整补后赶上了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而20军、27军损失严重,在第五次战役时才复出。1952年,第九兵团所辖各军进行了轮换,这三个军陆续回到国内,由新到朝鲜的生力军接替。
其实看一下朝鲜半岛地图,能够发现九兵团遭遇严重伤亡之后,一个非常特殊的战术布置。即便在整补阶段,兵团也没有放下作战任务。咸兴位于北纬40度线、朝鲜东部港口(兴南港)附近,而元山则在北纬39度线一带,也是港口。第九兵团之所以到这两个地方整补,一是气候相对温暖一点有利于伤员恢复,二是靠近朝鲜东海岸地区分布,防止美军可能的二次登陆。第九兵团遭到这样重大的减员,仍然不忘战略考虑,从军事备战角度来选择驻地、巩固战线,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