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晋豫(1)
一、初到上党
我喜欢古建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引人着迷。建筑是人创造和活动的空间,不仅仅是一幢房子那么简单。越是习以为常,越是值得深究。仔细想想,人类所有的艺术形式,绘画、雕塑、家具、陈设……都是建筑的一部分,甚至服装都是建筑相默契。可以说建筑就是所有艺术的容器,是人类审美的集中体现。
不同文明的建筑走上不同的道路,中国建筑从早期的土木建筑,发展到纯木构建筑,都以木材为灵魂。木材易朽,难于保存,国内现存木构古建筑最早为唐代。一般公认现存唐代建筑有三处半:南禅寺、佛光寺、广仁王庙和正定开元寺钟楼的下层,完整的三座唐构均在山西。不仅如此,70%的现存古建筑都在山西,最集中的分布区是晋城、长治,这片山间的平地史称上党,古人形容其地势高,人居其间,宛若与天为党。
端午假期,我报名参加晋东南古建筑游学团,弥补去年十一没报上名的遗憾。其实我去过山西多次,晋东南也来过,看过沁水的柳氏民居,阳城的皇城相府和郭峪村。作为旅游者,这些景点有些名气,而作为古建筑爱好者,它们都属于明清建筑,学习的价值一般。这次参团走访的目标,基本为元以前的古建筑。它们散落在村野之间,往往是寻常小庙,规模不大,并不耀目,只有古建爱好者才会特意来访。
一早从郑州出发,行车两小时到达晋城,与张建军老师会合,前往第一站高平王报村二郎庙。张老师就是当地人,一路上说起上党故事如数家珍。上党地区历史悠久,许多远古传说都发生在此,比如伏羲画卦、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商汤祈雨等等。历史上当地许多民间信仰正是这些传说中的人物。比如种地讲究风调雨顺,商汤就是当地的雨神。再如长治夏季易有冰雹,为避免冰雹毁伤作物,就为掌管冰雹的三嵕老爷建立三嵕庙,三嵕老爷就是后羿,传说他在屯留县三嵕山射日。高平则是炎帝故里,各村都有炎帝庙。高平古称长平,正是秦赵争夺上党的战场,传说白起坑杀赵军40万,95年在永录村发现尸骨坑,考古发现所埋人骨都是战死,而非活埋,这与史书所载有些偏差。
王报村广场上矗立着毛主席像,伟人身后的高坡上就是二郎庙。戏台歇山顶的山花跃出庙墙,檐角微起,如雁展翼,在周围平直的屋檐间很是别致。穿过村中的小巷,左右是建筑年头不长,却依然留着古意。小巷尽头是曲折的石阶,顺着石阶望上去,戏台屋顶仍是视觉的中心。从侧门走进二郎庙,眼前的庭院并不阔大,呈现着山陕地区常见的狭长四合院格局。献殿处于庭院的中心,柱子与屋顶的高度比约为 3:1,加上高高的台基,更显高峻挺拔。柱子在建筑中的高度比越来越大,是明清的风格。不像唐宋古建筑,巨大的屋顶几乎占据房屋高度的一半。屋顶从大到小的变化,是作用发生了变化。唐宋时砖还比较贵,墙多为土坯,必须用出檐深远的屋顶遮风挡雨,明清时已用砖墙,屋顶自然不必那么巨大。屋顶改小后,斗拱承力减少,渐渐成为装饰。献殿南北通透,正中有石制供桌,正反两面雕刻着禽鸟海兽,从模糊的字迹中可辨出造于明万历年间。正殿与献殿紧邻,斗拱和阑额木雕精致,柱础采用兀凳腿形,石雕颇为精彩。走进正殿,看到的神像并非我以为的二郎神模样,才知道此二郎非彼二郎,竟然是李冰之子,也是民间的水神。往高处看梁架,彩绘尚存。
二郎庙的戏台才是主角,是迄今发现最古老的戏台,按照石基上的题记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即1183年。中国戏剧历史源自先秦,在唐代成形,宋金发展,元代成熟。戏台在唐宋时称为舞亭,到金元定型为如今的戏台样式。寺庙中的戏台多以娱神的名义存在,往往正对着大殿。我从大殿门口望出去,透过献殿的石柱,正好看到戏台。戏台并不大,只有一间,上为歇山顶,为了装饰性,将建筑转了90度,把侧面的山花转到正面,所以只能从侧面看到短短的正脊。登上戏台,仰观木构,彻上明造,一目了然,整体非常简洁明快。石台基两脚有托角力士,中间有石狮,条石上有线刻的莲花童子和题记,岁月磨蚀,尚可分辨。我默默望着戏台,想象着有表演的样子,演出的应该是上党梆子吧。
离开二郎庙,我们在王报村中略走了走,村口还有古老的祖师阁,匾额上题着“古泫氏旧长平”。泫氏也是本地古名,汉高祖十二年(前195),于上党郡置泫氏县,由高都县分置,治所在泫氏城,就是今天的王报村。古村之外还有新村,房舍整齐,正遇上一场婚礼,彩棚搭满整条胡同。张老师说本地婚俗很是张扬,彩棚和地毯要从村口一直铺到婚礼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