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没那么简单:自我驱动,发挥优势。自律才更有效果

每个人都渴望成长,合适的机缘下会释放出最大的潜力,自律就是必要的条件。

自律推迟满足感、不贪图暂时的安逸, 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 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可行的生活方式。

自律对人的重要性不容赘述,但是如同任何事物一样,也有其复杂的一面,这个需要引起注意。

之前写过一篇小文:《播下龙种却收获跳蚤-皇帝与时俱进,成为心理研究的实验品>。现在想起,在人的心理研究上,皇帝是资料丰富的心理分析的小白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可以在极端条件下分析人的心理变化,有历史事实作证,这是难得的心理分析资料。

从秦汉开始到清末,中国古代共有397位帝王,如果将皇帝当作一个职业来评判,这些皇帝中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非常差的, 可以从这样一些角度评判:身世背景、文韬武略、政治斗争、平定内乱、开疆扩土、抗击外敌、为政举措、历史评价等方面评价,如果按照总分100分来算,能达到及格的不到10个 。这是历史和人的悲哀,也是历史和人的局限。

先说皇帝的培养,一个朝代除了开国皇帝不需要培养,直接奋斗上位,其他的皇帝一般都经过继承人培养阶段,也就是太子继承人的培养,从师资、陪读、学习习惯等都是顶尖的标准,按理说,皇位继承者多年如一日的从小学到大,自律习惯早已养成,为成为好皇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好皇帝不好当,做个不折腾、不太差的皇帝应该没问题吧,事实上,皇帝这份职业,很多皇帝并不够格,比如唐玄宗,是个优秀的皇位继承人,参与了开元盛世的开创,自律和工作习惯没啥说的,但正是皇帝这个职位,自律的习惯在走上人生的巅峰——皇帝,没有外在约束,缺乏使命的感召,皇帝也是人,因为人的惰性,很少有皇帝能自律如初,大多成了败家子皇帝,是一代不如一代。

终身勤政、自律的最突出的皇帝是清朝的雍正皇帝,就是那个据说修改康熙皇帝遗诏上位的皇四子。

雍正一生每天基本不间断的工作,工作了十三年,据说被暗杀(吕四娘)而死。这样的皇帝是凤毛麟角的存在,其他不务正业、放任自流、不理朝政、荒淫无度的大有人在。

自律即使形成习惯,没有了前进的目标和动力, 单纯的自律是痛苦的。

痛苦的事情是很难持续的,没有自我驱动力,自律就会走向自己的反方向。而且这种自律的反噬作用非常强。

物极必反,自律到极点有可能患上一种心理疾病,就是“精疲力竭症”。  任何事情都不简单,通常人们理解的自律是机械式的、古板的自律,似乎要达到纯粹的圣徒式的刻板。这必然造成一种紧张、内心矛盾和纠结,最终必然找个突破口,迟早会爆发。

日常生活中的自律通常是:定了早上五点的闹钟,就五点起床;要减肥,就每天节食、锻炼运动……

实际上真正能做到自律的人却很少。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必须面对人性:惰性。懒得起床,再睡一会很舒服;懒得看书,看手机更有趣……每次我们都会告诫自己下不为例,但你会痛苦地发现,所有下不为例的事到最后都成了你的日常。

   自律的获得,应该是明确而强烈的目标感进行驱动才实现的。越是清晰、越是细化的目标往往越能容易实现。

自律应该是快乐的,轻松的,正如佛教讲的一样,达到一种法喜的境地,是更大程度的自我和解与驱动。

每个人都有内心挣扎的一面,焦虑、悔恨、自责、嫉妒等不良情绪和观念每天都在内心冲撞,这是必然的过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的性格、情绪等是多年的家庭、自身发展形成,具有强大的惯性,这种力量是强大的,这就是自律难的原因。

化解自我矛盾,更好的驱动自己。首先要管理不足和负面情绪,更要发挥优势, 要允许一部分的失控。要善用情绪、应激反应、欲望的特性来诱导自己,而不是一味的道德绑架,缺点的存在是生命力的象征。感性和理性之间,不是谁干掉谁的关系,这是一种自我的和解。

  自律应该与快乐同在,而不是痛苦常伴。

作为人天然有种忧虑气质、悲观情绪, 我们总是负面倾向的。很容易关注小概率的坏事,甚至不小心以偏概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要避免夸大自己的苦难,避免只盯着风险和坏事、避免以偏概全。因为那很可能是悲观情绪在主导着你。

生活和工作中,总有一些事是我们所擅长的,学会鼓励和赞美他人固然重要,但是,学会鼓励和赞美自己则更加美好。 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相信自己的坚强后盾则是“欣赏自己”,感受自己的美好之处,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极致的发挥。这也是自我驱动的根本。

相信“屡战屡败”的人,总能找到退缩的借口;警醒自己“屡败屡战”的人,终会找到前进的理由。

当一个人充满使命感,善用理智、驾驭激情做事时,自我驱动的奔向目标,自律的效果是事半功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