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长征的开路先锋,长征后仅剩20多人

在红军长征路上,有这样一支部队,挖防空洞、炸碉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们转战万里、屡建奇功, 这支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部队,就是工兵红一连。毛泽东主席曾勉励工兵要像“白龙马”那样,不畏艰难困苦,不计名利得失,甘做革命骏马。他们不负使命,一路把革命驮向胜利。

工兵红一连的故事,其实我们很早就听说过。1930年10月7号,工兵红一连在吉安成立,由140多名萍乡的安源煤矿工人组成。1933年9月,毛泽东率领部队驻守在江西瑞金城外一个叫沙洲坝的村子里。当时村里没有井,老百姓吃水很不方便,于是毛泽东决定带领红一连的战士们为当地百姓打一口井。战士们披星戴月把井打成,解决了老百姓吃水难的问题。解放以后,乡亲们为了纪念毛主席和红军战士们的这份恩情,在井旁立了一块碑,上面刻写:“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口井被誉为“红军第一井”。工兵红一连也是红军大部队的开路先锋,1934年10月,为克服长征途中第一条河—于都河,工兵战士奉命在江西赣州于都河上架设浮桥,限于当时技术和经验的缺乏,战况又急,为尽快完成任务,红一连决定利用现有条件找来了民船、门板和麻绳等器材,在极短的时间内架设了一座浮桥,成功保障中央红军数万人星夜渡河。这座桥被称为”长征第一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看起来简单的八个字,对红军当时的条件下却是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935年6月,红军长征来到雪山脚下。工兵红一连先行开路,走到雪山脚下,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条河,为了保障部队安全迅速通过雪山,连长王耀南指挥连队在寒风中开路搭桥。强忍着腹中饥饿,脚上只穿着草鞋,寒风刀一般的刮在战士们的身体上,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红一连的战士们砍树、搭桥……班长熊猛涛终于体力不支倒下,“咱们红一连的战士,一定会走向革命的胜利”这是他牺牲前最后一句话。

飞夺泸定桥除了二十二勇士,红一连的战士们也居功至伟。为了不让红军通过泸定桥,国民党不仅把桥上木板拆了,沿线的木材也丢弃、焚烧,尽数毁去,红一连的战士们只有一路征集老百姓的门板加工成桥板,在枪林弹雨中,三名红一连的战士牺牲在此役。长征结束后,140人的红一连仅剩20多名战士,很多战士到死都没有留下姓名。工兵红一连第53任政治指导员何军来到《跨越时空回信》节目现场,从他的讲述中我们得知,工兵红一连虽然战功显赫,很多先辈的名字到现在却都无处可寻,有据可查的烈士仅有五位。红一连的每一位战士都铭记着连队的历史,都从未忘记过前辈,从未放弃寻找前辈。

工兵红一连的首任连长王耀南为何一生只回了一次家乡萍乡?红一连的后人们现在都怎么样?11月4日晚9:20江西卫视《跨越时空的回信》讲述工兵红一连、少共国际师的烈火青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