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替生物提出“科研5.0”,或将引领医学科研解决各类医学难题

百替生物郭磊博士

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第三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暨中美院士论坛上,百替生物郭磊博士提出了全新高效科研模式——科研5.0,受到包括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哈拉尔德·楚尔·豪森、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克雷格·梅洛、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谢尔登·格拉肖、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新垣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等多位中外科技大咖的关注。詹启敏院士更是当场表示愿意为即将出版的《科研5.0》一书作序,并将其推荐给青年科研工作者。

郭磊长期的科研和科研咨询服务经历,让他发现了目前医学科研模式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目前的医学科研实践活动,本质上还都是一个实验室一个实验室各自孤立进行的创造活动。在这样的科研实践过程中,太多的资源被重置浪费”。

2010年郭磊选择辞去浙江大学的职位,创业成立了百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杭州,目前已有浙江、上海、北京、江苏、西南五大运营中心。百替生物专业为临床医生定制科研问题解决方案,包括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数据分析和报告总结等科研咨询和技术服务。百替生物的战略目标是建成医学健康领域的字母表公司,目前正在进行再一轮融资。

基于长期的科研经历和后续创业经历,此次郭磊提出了“科研5.0”模式,其目的是将各种掌握科技能力或资源的个人或组织,通过连接与整合,在市场、用户直接参与,自愿多赢的原则上进行的高效科研活动模式。

那么,“科研5.0”模式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又有何积极价值?郭磊向动脉网(微信号:vcbeat)记者进行了详细解答。

什么是科研5.0模式?

现在的科学发展中存在一个矛盾:重大的创新必须在人类智慧的灵感的驱动下才能启动和达成。重大的科学发现或创新,往往表现为这些智慧头脑的灵光一现。

然而,在当代这种社会变革背景下,却出现了一个和人类创造特性相违背的趋势,就是科研越来越成为一种只能由职业选手、专业人员从事的工作。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不是从兴趣爱好出发,而是不得不将科研工作视为赖以生存和养家糊口的职业。科研创新活动所指的问题越来越深入与复杂,又迫使职业科研团队合作的规模越来越大,构成越来越多样。

人类创造需要参与创新的个体具有特立独行的思想和心灵,需要灵感与机缘。大规模的团队合作,又需要团队各成员有统一的目标和协调的行动。郭磊在认识到这个悖论之后,结合自己科研和创业的经历和感受,提出了一种新的科研模式,希望去解决个体与全局,创新与继承之间的悖论。

郭磊将这种模式称之为科研5.0模式,就是社会上各种掌握科技能力或资源的个人或组织,通过连接与整合,在市场、用户直接参与,自愿多赢的原则上进行的科研活动模式。科学发展的规律一定是,未来非主流、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会逐步取代常规科学技术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 科研创新也从重点关注人类基本生理与安全需求,转向更加关注人类审美和情感的需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的科研模式、应运而生是必然的。在这种科研模式下,有望能突破各类限制,极大地提高科学创新的效率。

科学发现的机缘与科研5.0

抓住机缘进而获得重大的科学发现的案例有很多,比如五百年前,哥伦布试图驶向中国未果,意外发现了美洲大陆;比如阿基米德是怎么发现浮力原理;牛顿是怎么发现万有引力原理的故事。这些故事都非常有意思,其实也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这些伟大的发现表面上好像都存在着一种机缘,但在仔细揣摩下,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哥伦布,阿基米德,牛顿有了这样的重大发现,而不是其他人。科学的发现与机缘的关系的问题核心就在于发现科学的人都有着良好的知识基础,拥有对未知的强烈好奇心和善于思考的大脑,所以他们能碰见这个“机缘”,并能很好的利用这个“机缘”。也就是说如果不具有这些基本要素,也不会碰到科学发现的机缘。

新视角和新思路的产生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爱因斯坦说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也是这个道理。在经过了科学的评估和成熟的思考后提出的新视角和新思路,是非常有意义坚持走下去并将之实现的,最终也会得到社会认可。也许有些新视角和新思路会在后续的验证中被否定,但是能提出它就是一个突破,可怕的是思维禁锢,固步自封。

科学发现实际上包括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环节,提出真正的科学问题,需要创建性的想象力,需要深刻的洞察力,标志着真正的科学进步,毫无疑问是更重要的一步。科学发现需要机缘,那么提出好的、真正的科学问题的机缘就是更重要的机缘。提好问题,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就这样喷薄而出。

因此,我们经常说科研过程中最宝贵的是富有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及实用性的想法。科学家应该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放在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上。提出有科学意义的创造性的问题,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特立独行的思想和心灵,需要灵感与机缘。

解决和验证的环节可以借助更专业的力量,甚至暂时无法解决也没有关系,比如引力波的概念,从爱因斯坦提出到通过观测加以验证,这期间跨越了一百年。各种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或资源的个人或组织,都可能提出有重要科学意义的问题,不必被目之所及的资源和条件所限制;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连接与整合完成。“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也是符合科研5.0模式理念的重要原则。

怎样推动医学科研发展?

每个时代社会对科学有着不同的需求,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今,“人口老化”、“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这三大因素,使得我国的医疗健康需求不断增长并成为一大趋势。临床医生,尤其是研究型三甲医院的名医,人们对于他们的临床服务需求有增无减。在生命科学领域,还存在着大量未解之谜等待医学科研人员的探索。

但是在我国,医学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往往身兼科研、临床、教学、行政等等多方面的工作,除了少部分规模较大的课题组之外,缺少专门的科研管理人员配备,科研实施人员往往由研究生担任。如果是身兼临床工作的医生,平均每天门诊近100个病人,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花在病人身上。如果按临床医生每周工作6天,每天满负荷工作12小时, 每周最多只剩下12小时可用于科研。这种情况,大大限制了国内医学科研的真正产出。

同时,当代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即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现代医学科研的进行,需要拥有各种精密昂贵仪器的多中心进行大团队合作,才能真正取得一些突破。科研越来越成为一种非专业人员而不能从事的工作。越来越多的科研从事人员不是从兴趣爱好出发,而是不得不将科研工作视为赖以生存的职业。这种现象是和人类创造特性相违背的。这种现象不只出现在中国,也出现在欧美,是世界性的。

百替生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科研5.0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的矛盾和现有科研模式中或多或少的弊端。

1、科研成果的用户直接参与科研,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用户需求之上,由临床医生提出的医学科研问题更明确,更有价值,最有实际意义;

2、网络与连接思维的高度运用,个体或单个组织机构的知识、能力、资源都是有限的,但利用网络,利用连接思维,我们可以把每个个体或单位的资源都连接起来,进行资源进行整合,达到合理利用资源、互赢的结局,让全球资源最大化;

3、适合在学科边缘和交叉地带进行颠覆性创新,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想要取得重大突破必须要关注学科的边缘和交叉地带,科研5.0模式可以突破学科间的壁垒,满足研究人员在学科边缘和交叉地带进行学科创新的需求;

4、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个是早已公认的真理,不仅是对第一个特点的支撑和重视,更是推动医学科研发展的源动力,重要的医学科研问题由临床医生提出,而问题的解决由专业科研人员完成,分工合理,让医学科研更轻松。

医学科研创新的六脉神剑

在医学科研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仅是逻辑或实验上的技能高低。而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却需具备创建性的想象力,标志科研的真正进步。医学科研问题的选择体现了研究者的科学思维、研究能力及其预期目的。提出优秀的医学科研问题是临床医生开展科研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对于医学科研问题的选择,要把握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等四大原则,其中最关键和最困难的是如何提出创新性高的科研问题。如果我们对各类医学科研的选题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完成创新性高的医学科研选题其实并不困难和神秘。

医学科研中的创新课题,其实是遵循一定规律的。综合起来,医学科研的创新方法,可归纳为六大基本方法:即: 换物法、换人法、筛除法、加合法、错位法和反位法。称为医学科研创新的“六脉神剑”。

一、换物法:在已有医学科研发现的基础上,采用换用不同分子、细胞、组织或不同动物模型,或者换用不同技术方法和工具的创新方法;

二、换人法:在已有医学科研发现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成果最终应用对象--人种的替换,以期在新人种中获得新发现,应用新成果的创新方法;

三、筛除法:从大规模的分子集合如基因组中,利用分子间的特异反应,设计实验筛选出目标分子、细胞或个体的创新方法;

四、 加合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面上无直接联系的新技术方法或新科学发现联合起来,加合到某个疾病的研究中,以完成医学科研创新的方法;

五、错位法:将针对一种疾病的科学发现或治疗方法等“错位”到另一疾病上来,也会有让人有“目眩”的创新感;

六、反位法:构思和提出与传统观点或科学常识相反的科学假设,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和论述的科学创新方法。

这六个招式又可分为“小创新”与“大创新”两类。“小创新”难度小,包括换物法和换人法,属于跟踪性的科学研究。“大创新”难度大,包括筛除法、加合法、反位法和错位法,特点是原创性强。一个好的医学科研课题的设计并不仅仅使用其中的一两个招式,而将多个招式加以综合运用,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创新效果。

目前医患矛盾较大,其本质因素是由于现今医学技术无法满足不了社会需求造成,也就是在目前的医学科研发展水平下,很多疾病无法治愈。百替生物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用医学科研咨询和技术服务,通过科研5.0模式,去服务顶级医院里的医生,让他们更加具备现代医学知识,更加深入了解疑难疾病的发病机制;共同解决目前医学科研领域内的难题,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提供诊疗服务,从而提升国人的健康水平。通过“引领医学科研”,解决这些医学难题,最终实现“提升国人健康”,为老百姓带来切实的好处。

【相关阅读】

第三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观点:大健康是精准医疗未来的方向

干货!6位诺贝尔奖获奖者分享了他们的医学机缘与机会

美女肿瘤学家努帕·拉杰什:新药可能使骨髓瘤变成一种不致命的慢性病

看他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作者:刘东

微信:liudong83112(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liu.d@vcbeat.net

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