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赵军后,为何没有继续攻打赵国?
秦国数代国君励精图治发展壮大,吸收人才,变法图强,兴利改制。这种数代国君兴行大志的场面,在历史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前期弱小,夹缝中生存,能不被灭国靠的是敢血拼到底。名将辈出,会用人,给实力还不强大的秦国可攻可守的能力。说真的,那么多代人奔着一个目标那么多年的毅力,可怕也可贵。秦是一直在变强在攒家底,终于手里的牌好的不能再好了,家底硬,又有名将加持。这才能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手中尽是精锐,摇身一变,超级大国。国富民强,后备充足,又不缺能征善战的将军。
秦昭襄王时期,朝堂变成了范睢为代表的关东朝臣派,和白起为代表的军方老秦派,本身两者之间虽然矛盾不断,但是也能保持平衡,而且相互竞争反而给秦国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不知道是昭襄王自己一时不查被范睢愚弄,还是他本身就想搞掉范睢白起两个权臣,反正最后玩大了导致关东朝臣和老秦军方矛盾的彻底爆发,以致于此后二十余年秦国都没有再对脆弱不堪的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一直到秦始皇掌权重整朝堂组建自己新的班底,秦军才得以再次东出横扫六国。
当时是秦国老秦人为代表的军方,和关东才士为首的文臣集团的激烈斗争,长平之战后白起已经准备好一举灭赵,却被文臣背后捅刀。秦王帮着关东人也就算了,后续战争工作听文臣而不听军人的,一意孤行要灭一个准备了一年并且得到诸侯援助的邯郸,就算赢了也是惨胜。而且当时六国已经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再跨过茫茫太行山天险去攻赵,后勤补给根本无法维持几十万大军的正常运转,而且还要防备诸侯援军偷袭,胜算太小,非兵家所为。
白起唯一一次战损比较高的就只有长平之战,而且打围歼战数量并没有多少优势的情况下,敌人无论在哪个方向突围都能集中更多的兵力。赵军哀兵拼死突围的情况下,就是孙武都会头皮发麻,所以才有十而围之的说法。而且长平之战后短短一年的时间秦军还能组织几十万大军发动邯郸之战,说明长平之战的五十万秦军并没有真正伤亡过半,伤亡过半的说法很有可能是白起推脱秦王夸大一些的说辞。
三十万秦军是久攻邯郸不下,秦昭襄王又气白起不去,想要取胜证明自己而不断增兵,但是补给根本跟不上,前线士气低迷,被诸侯联军从南边夹击只能退兵,本身损失并不大,而且大部分都是攻城时损失的。白起不去原因有二,一是的确不好打;二是当时的秦国军方在长平之战后被朝臣派背后捅了一刀未能乘势灭赵,矛盾已经激化,白起作为军方的代表人物不想参与右相范睢一年后提出的灭赵计划。
只可惜,白起长于外战却不熟于内斗,又怎是常年伴随秦昭襄王左右的范雎的对手,只是白起没想到秦王居然会杀他,冤杀白起造成秦国上下举国震荡。前线军心大乱,更是直接引爆了秦国朝堂文臣武将多年来积累的矛盾。白起作为秦国的战神更是秦国军功爵制的榜样,秦人甚至已经对秦国法治的公正性产生了怀疑,最后秦昭襄王不得不罢免范雎来平息老秦人的怒火,但是自白起死后到始皇帝重整军政大权前的二十余年间,秦国再也没有发动对东方六国的大规模战争,这和白起时期的连年征伐形成了鲜明对比。或许昭襄王有把白起、范雎一锅端的想法,但后面的局面绝对是超出他的预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