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第一硬核国剧,敢拍敢说,不火都难!

时隔三年,《人民的名义》原班人马打造的《巡回检察组》强势回归,制片人李雪政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强调《巡回检察组》不是《人民的名义》“姊妹篇”,并不想沾《人民的名义》的光。

《人民的名义》讲的是反腐倡廉,而《巡回检察组》讲的是依法治国、巡回检察、扫黑除恶等等,更多的是司法与执法的问题。

巡回检察组是何方神圣?

这部剧很多观众看了十几集,还是没有明白所谓的巡回检察组是干什么的?从名字来看,我们提取其中的关键词“检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执行检查任务的不是领导,就是专门设立的监督机构。而“巡回检察组”就属于监督机构。

“巡回检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这两年检察机关才开始采取的一种针对监狱、看守所的监督方式。那么在“巡回检察”提出来之前,监狱和看守所的检察工作是怎么进行的呢?当然是通过“派驻”了。

在过去,检察机关会在监狱和看守所设置检察部,外派专门的检察人员进行工作。但是“派驻”有个坏处,就是当派驻出去的人员和监狱、看守所的工作人员混熟了,两者就会互相包庇,最后导致腐败。时间一长,这些派驻出去的检察监督都是老油条了,谁也不干实事儿。

所以最后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检察机关就成立了专业的巡回检察组,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检察,“突袭”检察是很容易发现问题的,一则能够发现监狱内部和看守所内部的问题,二则顺带发现驻地的检察问题。从查其他机关到内查一次性完成,一举两得。

而此剧以“巡回检察组”作为对象,其实是选择了一个特殊群体去代表检察机关,切口不大,但是里头大有文章。如果此剧定位到整个“检察机关”的话,就大而空之,大概率是达不到“以小见大”的效果的。

悬念设置引好奇,人物矛盾性凸显!

该剧中呈现出好多故事,很多故事从开篇就设置了悬念,比如“老太太献锦旗”的事情,从赠与赞美之词的锦旗到将锦旗翻页变成了“伸冤”状,前后的差距极大,引起观众的好奇心,人们想要随着剧情进一步去揭晓老太太身上的秘密。良好的悬念设定,有利于故事剧情的推进,观众看剧就像剥洋葱一样,剥开一层还有一层,让人欲罢不能。

在剧中“献锦旗”的老太太形象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这是中国式母亲的典型。演员宋春丽演技一流,把老太太的内心活动诠释得很到位。老太太在众多权威机关面前仍然坚持为儿子伸冤,家产耗尽也要奋战到底。她明明就是个孤立无援的人,却一个人扛起了儿子的未来,一个人胜过千军万马。她外在的强势、痞气其实是在掩盖内心的脆弱,她不愿服输,为了儿子她也不能服输。

此剧的编剧余飞曾经担任过《重案六组》的编剧,所以在看《巡回检察组》的时候,我还是有一种探案剧、破案剧的即视感,应该是编剧把他最擅长的一部分放进了剧本中。

此剧的悬念除了设置当前时间段之外,还加上了回忆旧案,比如男主角冯森在一次次“铲事儿”中去揭开他内心对十年前妻子在车库莫名被碾压致死的愧疚、愤怒、迷茫。

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对司法是相信的,所以他愿意帮助检察官来解决棘手的事情,这不单单是为了钱,也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另一方面,因为妻子的悬案让他耿耿于怀,对司法的公正性也是存在怀疑的。他对各类案情的参与,也是带有验证司法公正性的目的。

每个案件都有遗留问题,收官战不好打

在目前更新的剧集中一共有5个悬案,分别是930杀人案、苗苗失踪案、豪庭夜总会车祸案、张一苇被陷害案和监狱甩棍案。

目前观众看完还是存有几个疑问的,比如“胡雪娥的票据到底能不能证明沈广军无罪呢?”、“苗苗如果真的遇害了,父母为什么要隐瞒?”、“卖彩票的人是谁?郑玮丽的死是不是有人策划的,那个策划人是谁呢?沈广顺是否知情呢?”、“张一苇被陷害案是否真正意义上了结了?”、“监狱中甩棍是谁?”

前期的铺垫太多,观众看得云里雾里的,在每个案件的背后似乎还藏着更多的悬案,而这些疑惑到收官的时候是否会一一揭晓呢?还有剧中看似毫无牵连的人物其实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整个剧看起来,扑朔迷离。

从案件中看婚恋观

《巡回检察组》中有一对恋人关系和一对夫妻关系是比较受到关注的,我认为有必要分析一下。第一个是张友成和妻子的关系,先来说说张友成本身是一个廉洁奉公的形象,虽然不知道他内心真实想法,起码在表面上是做到这点了,他一口的官腔,对仕途更是非常看重,所以一直以来属于有贼心没贼胆的人,不敢越过雷池半步。

但是张友成有个最大的软肋,也就是他的妻子和儿子。先说儿子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成天就知道惹是生非,一看就是没出息的官二代,含着金钥匙出身自然不用奋斗了。而妻子比儿子的胆子大很多,她时常利用张友成的影响力为其他人办事以获取利益。在张友成的位置上,他其实每日活得战战兢兢的、如履薄冰的在工作,生怕哪一天一个不小心就掉入深渊,再也无法翻身。

所以他养成了“多疑”的性格,无论谁和他接触,都会被他提防着,认为对方是来监视自己、监督自己的。在妻子多年来的为人处世中,他认为妻子早和那些监视他的人串通一气,合起伙来想要控制他。这导致他对其很是排斥,但是内心又保留着对妻子美好的期待,所以处于强烈的矛盾中。

这样的婚姻关系在现实中很常见,妻子主管家内大小事务,那么丈夫也属于妻子的管辖范围内,男性和女性在心理上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中国这样的社会,男性更多的想要摆脱掌控,寻求自由,哪怕片刻的喘息。这是由于中国式的母亲对儿子的掌控欲从小过强的原因,导致了整个民族基本上男性都排斥“控制感”。

而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即便在男女平等的时代还是会被社会“有色化”,因此她们更希望自己能够掌控命运,身边所有拥有的她们都想牢牢抓住,她们最厌恶的基本上是“被抛弃感”。在这样的男女特性之下,张友成和妻子的矛盾越发显著,一个想控制,一个想摆脱控制,家庭的错序,也更加容易引发职场的犯错。

第二个恋人的案例是在“张一苇强奸案”中的,这个案子引发了网友对“前任想报复,分手告强奸”的话题的讨论。在恋爱中许下的承诺没有兑现的情况下,女性应该选择如何面对呢?只能暗暗自认倒霉吗?其实这就联系到“恋爱滤镜”的问题,恋爱双方的承诺是不具有法律效益的,那些话可以当情话来听,却不能当做证据来用。所以以情话当做证据的人,是注定成为恋爱中失败的一方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