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相信营养学?
不想看长文,看这个就可
前几篇写了那么多关于健康的概念,目的是让大家要有健康的意识。
而今天终于要来讲讲健康公式的第一个成分:合理饮食。(营养学界喜欢叫均衡饮食、平衡膳食等,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那么怎么才算合理呢?多少才算平衡呢?我们该摄入什么,不该摄入什么?该摄入多少合适?...
这些都是我们在谈营养时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营养学这个学科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营养工作者在宣教指导过程中是应该基于营养学科学研究结果予以相应指导。
可问题就来了,你和我都相信营养学吗?
有太多朋友向我反馈他们不相信营养学,不相信所谓的营养学专家。昨天说这个不能吃,明天又说这个可以吃了(比如对鸡蛋蛋黄的争议);一些专家说饮食要荤素搭配,一些专家又推荐素食饮食好。关于酒精,一会说适量饮酒对心脏血管有保护作用,一会儿又报道酒精对人体完全无益...这些不一致的推荐,使人们对这个学科丧失了信任。
这是上周我的线上《身材管理》主题分享后,小伙伴给我的反馈
就连我的同事医生们对营养学的检测技术也存在质疑。前几天和别的科同事聊到冬天肚子上囤肉,我说腹型肥胖能反映内脏脂肪的增多,可以做个人体成分分析测下。同事就质疑说“我一直在想你们那个人体成分分析仪准吗?”。然后,我就给她解释了人体成分分析仪的测量原理及不同级别仪器的参考性大小。
所以,你看,还是有很多人不相信营养学,以致就不重视自己的饮食,胡吃海吃。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人们会不相信营养学以及相关推荐呢?让我来一一为你剖析。
、 主观原因 1.我们理所应当认为吃得营养就是吃得无滋无味,失去生活乐趣。
我在给亲朋好友讲到要注意饮食营养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通常是“那你就是让我吃pie(差)点,biao(不要)吃那么好嘛,那生活还有啥子(什么)意思呢?!”。这里就存在对饮食营养的误解,认为传统意义上营养就是完全清汤寡水,一顿火锅串串就肯定不叫营养。但我们又怎么能完全放弃这些美食呢,有些人甚至视美食为人生最重要的乐趣之一,所以这类人当然不愿相信营养学。
2.我们看到有些人随意饮食照样活得很好很久。
有没有觉得很熟悉,我们在推荐一种健康的方式时(如戒烟限酒),总有人找到反例来反驳说,“你看谁谁谁,照样抽烟喝酒,不也活得好好的嘛,大题小做!”。当人们逮着一两个个例而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理由,那你要想推翻他心中的个例带来的固化思维影响也是很难的。
客观原因
1.营养学研究本身的缺陷
营养学的传统定义:是一门研究食物、膳食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科学。
营养学最新定义:是研究食物供应体系、食品和饮料、食物营养素和其他成分,以及它们在人体、其他生物体、社会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那么一个学科就有自己的研究方法。
但遗憾的是,营养学的研究方法就是难以像其他生命科学一样,接近真实和准确。
随机对照试验即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不同组实施不同的干预,以对照效果的不同。由于在此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各种偏椅和平衡混杂因素,因此被公认为是科学评价效果的黄金验证标准。
一个理想的随机对照试验,要有这几个关键词:大量(样本量大)、随机、唯一变量、研究时间长。
而对于营养学,这几个关键词要想满足都是天方夜谭。
首先,人是活的,要想让他坚持吃某种规定的食物是很难做到的,其次,还是长期几年,十几年,谁愿意干这个事。且不说受试者愿不愿意,这笔科研经费都是一个天大数字。最后还是要让数量庞大的一群人听你话这么吃,你觉得可能吗?!
人不好控制,那么我们就用小白鼠、猴子等动物替代。排除伦理上的争议,动物实验的最大问题在于人和动物在生理生化上本身就有很大不同啊,在动物体内可以验证的理论,就敢直接套用在人类身上吗?!例如对狗狗猫猫们来说是致命毒药的巧克力、咖啡、洋葱等可都是人类常吃的食物啊。因此通过动物实验得出的结论通常只能作为参考或证据链中的一环。
所以啊,我们看到的营养学的随机对照试验往往都是小样本量,设计存在缺陷的试验,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完美。
由于临床试验的难以实现,所以曾经以及现在的大多数营养推荐都是基于观察性研究结果所得。即不改变人群的饮食及生活习惯,通过数年时间,观察人群中患病概率和健康改变,搜集相关信息,从中寻找特定的饮食和健康的相关性(相关性只能表明两者相关,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凡事有利有弊。
营养学采取观察性研究的好处是,简便易行,可实施性高,不存在规定某类人群一定要长期吃某种饮食,而是从人群中观察归纳长期吃某种饮食的健康结局。这类研究的结果也易获取和分析。
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不像临床试验一样有控制项,所以往往研究过程就是“不可控的”,混杂因素太多,其准确性大打折扣。
如我们想比较吃鱼的人群和吃肉的人群所获健康益处区别,但一般吃鱼的人群是中产阶级,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本身就对健康重视,于是也更倾向于吃其他健康的食物;但喜欢吃肉的人群往往也更有一些不利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抽烟、喝酒、熬夜。
而这些混杂因素,往往会将我们引向歧途,得出较为“肤浅”的结论。
如即使是吃鱼和吃肉带来的健康好处一样,也会因为吃鱼是中产阶级的常事,也会因此得出吃鱼比吃肉更健康的推论。
研究人员可以尝试用统计学方法控制混杂因素,但不可能控制所有因素,关键是也没有人知道到底有哪些混杂因素。
包括观察性研究在内的营养学研究都依赖统计调查。毕竟研究者不可能数十年如一日地真的观察受试者每日吃了什么。所以都需要要么去对受试者进行回访,要么受试者需要主动报告饮食情况。
这种饮食调研显然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因为要么需要人们将每天吃的内容和量记录下来(饮食日记记录),要么需要靠回忆来报告这些食物内容和量(食物频率问卷)。
饮食记录本身就存在难度,如何判断食物的摄入量,食物的生重和熟重还存在换算,在家自己做饭,可能还可实现测量,但在外就餐,总不能还拿出一个量杯来测量下吧。况且谁能长年坚持做这个像写日志一样的事。
而靠回忆来报告这些问题:“你能记得你昨天中午吃了什么?炒菜用了多少配料?肉吃了有多少克?薯片又吃了多少片?”简直都是在难为人。因为记忆是最容易遗忘的东西。
除了饮食记录难度本身和回忆缺陷,但向他人汇报问题还存在一个心理因素。即我们总想掩饰我们的脆弱和不优秀。所以我们会倾向于在汇报饮食时撒个小谎,提供貌似更被社会普遍接受的答案。
拿我举例,我在天津的一个运动教练很负责任,知道饮食对于减脂和增肌的重要性,让我每日必须向她拍照汇报饮食,并还要在照片上标明食物名称,且拍照要清晰。刚开始我好激动,终于有人监督我认真吃饭了,我肯定就不会乱吃,这样运动效果更好。起初我也是这么做的,但后来就还是照样偷吃零食,且不汇报,免得挨骂,甚至到后面我都懒得发了,觉得每次吃个饭我都要拍个照好累,主动申请不再汇报。
斯坦福大学营养学研究者ChristopherGardner说,研究者最好是需要“一台摄像机、一个胃植入监控,一个排便监控,以及卫生间里在马桶冲水前你排泄物并实时发送报告的电子装置”。但愿吧,这样来弥补饮食调研的缺陷。
2. 研究结果的过度解读
即便所有的实验设计都完美无缺,偏差还是可能出现在解读环节。
这个解释起来比较复杂,涉及统计学方面知识,你可以简单理解为研究者最后处理数据时要使用的统计方法的缺陷。
3. 媒体夸张的宣传
除研究和统计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外,热衷于标题党的媒体也经常把这趟浑水搅得更浑。
“喝咖啡可以抗癌”,“每天一杯红酒可远离心脏病”,这些标题都是典型的把相关性解释为因果关系的案例。
慢性病亦或是癌症往往都是多种因素日积月累引起的,所以不能全怪责于某疾病的单一因素。
当然也不存在某种“超级食物”就能预防及治愈某种疾病。
4. 科学和商业利益的冲突
营养学部分研究受商业力量控制,这当然是最悲哀的事情。
毕竟谁给钱,谁是老大啊!
有数据表明由食品公司支持的研究中有90%得出的结论都偏向他们的金主爸爸。企业资助的研究更倾向于得出有利于该企业的结果。
如靠卖“糖”赚的盆满钵满的可口可乐公司曾经试图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放松对糖摄取量的建议。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太多客观因素来阻碍我们对营养学的一个正确认识。面对这些“自相矛盾”的营养推荐,我们应该如何自处呢?
你可以不相信营养学,但一定要相信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
即我一直在说的人对事物的意识、观念、理念、思维才是第一步的,其次才是方法论。
要相信,则要拿事实说话。
古往今来,我们都能看到很多“食疗”的例子。
古人用动物肝脏来治疗夜盲症,用海藻来治疗癭病(甲状腺肿),用含铁水来治疗萎黄症(贫血)。
哈佛公众健康和营养学教授FrankB.Hu说:“如果没有营养学研究,我们不会知道孕妇缺乏叶酸会导致先天畸形,反式脂肪对健康有害,也不会知道喝碳酸饮料与糖尿病和脂肪肝的患病风险增加有关。”
所以,尽管如上面大幅篇幅提到的营养学研究客观存在的缺陷,但多年以来,营养学还是在人类健康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的。
而再结合我在医院的营养工作,也会惊人地发现营养与健康关系之间铁打的事实。
如对那些刚被诊断为糖尿病或高血脂的患者进行膳食调查,我一问才知道他们的饮食有多不合理,比如有的能一天吃10多个苹果,有的能一天吃几袋饼干,有的能一顿吃10个大包子,有的晚上天天夜宵...你说这些疾病怎么能不找上你呢?
还有我们在给予患者营养干预治疗后(比如提供医疗膳食,口服营养补充剂或营养液输注),的确看到了帮助疾病加快恢复和缩短住院时间的效果。
最后再讲我自身身上的体会到的实证。
以前没学营养时,错误节食减肥,每天只喝一些粉剂,经常饿得无精打采;我患腮腺瘤手术后,由于不能吃带味的包括肉,不能太硬要咀嚼,因为都会刺激唾液分泌,于是每天都是靠小米粥这样很稀的流质为食,怕缺蛋白,只能往里加蛋白粉和豆腐渣,但即便这样,要缺的营养素还是太多了,于是,到后面,我每天早上起来都要晕倒,把我家人吓坏了。
以上,你就会发现,就算营养学有局限,但营养及营养学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
我有很多朋友都越来越重视营养,想自学营养,找我推荐书籍和大V,我当然是非常支持的。但对于非科研工作者或不具有医学背景的人来说,在面对琳琅满目的营养书籍和网上众多的营养博主时,一定要首选权威专业的,不要盲目相信某某说的这个能吃,这个就不能吃。在决定少吃或多吃某种食物之前,我们可以再主动追问下研究的细节,看看证据链是不是充实且没有逻辑漏洞,还可以看看实验的方法和数据的规模,以判断这个研究的可信度大小。
没有科研和医学知识支撑,要去做我上面提到的去判断研究的可信度的确太难,那么普通百姓又可以从什么渠道去获取营养专业知识和方案呢?
那就是去找到专业人士1V1咨询,这里一定要强调“专业”二字,因为的确有太多打着营养师的名号,实际干的是卖奶昔等减肥餐的人了,他们真的是搅浑了营养师这个市场。
另外,营养素的摄入存在个体差异,这个原因也导致研究的局限以及找专业人士咨询定制营养方案的必要性。
所以这里再次积极宣传下自己,我具有医学背景,也在医院从事营养服务工作,也就是说我能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能对目前营养学研究具有一定判断力。
而我的优势并不仅限于此,我最大的不同在于,我深知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并只限于知识获取层面,而是行为改变层面,所以我乐意做营养的跟踪干预服务。
也就是说,普遍的医院营养工作者,只会告知您当前饮食的不合理因素以及疾病风险,并没有精力和意愿去做您回去后期的追踪,并进行方案的调整,只有您主动来进行回访才行,这样的弊端就是依从性的低下,实际的健康风险因素仍然不可控。
所以,我的宗旨是:将客户的行为改变这件事情要促成,而不仅限于告知风险和方案层面。
所以,我的愿望是:不只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行动的陪伴者。
还是那句话,建立理念是第一步,就像前几篇文章的目的都是想让大家先有健康的意识。人要先相信一件事,才会愿意付诸实践。
所以,你可以不相信营养学,但一定要相信营养对你健康的重要性。
所以,写了那么多营养学的缺陷,不是让你产生怀疑,也不是我在自己挖坑,而是想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有缺陷不代表不重要,正视不足才会进步,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未来,期待营养学更好的发展,未来,也愿致力于营养学的发展。
毕竟,连我的领导都看得出我是真爱这门科学!
说说有哪些是让你头疼困惑的营养学推荐?
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1]https://www.hsph.harvard.edu/nutritionsource/2019/09/30/flawed-guidelines-red-processed-meat/
[2]Perel P, Roberts I, Sena E, et al.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animal experiments and clinical trials : systematic review. BMJ. 2007;334(JANUARY):2-5. doi:10.1136/bmj.39048.407928.BE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0857-9
[4]https://www.foodpolitics.com/
[5]Cristin E. Kearns, Laura A. Schmidt. Sugar Industr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search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Internal Industry Documents. J Am Med Assoc. 2016;9.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6.5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