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古府遗辽塔,阅尽千载兴替废(3)
跋涉千年,斗转星移间黄龙府蜕变成农安县
在历史的时光隧道之中,江山依旧,而朝代更迭、兴废交替则是一次又一次反复上演的大剧。而每一次改朝换代,相伴而来的都是漫天烽火、滚滚狼烟,还有血腥厮杀之下,老百姓恐惧战栗之中的颠沛流离。由于黄龙府所居地理位置为辽和女真接触地带,在辽金兴废交替之际,必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戏份”很重。而金代之后,元明更替之间,这里也不寂寞,还发生过戏剧性的历史事件。就是在这样的风霜刀剑洗礼当中,黄龙府从历史时光深处跋涉而来,斗转星移之间,来到了清末,蜕变成了农安县。
辽天庆四年(1114)九月,完颜阿骨打在得胜陀举行史称“涞流水誓师”的起兵仪式,率两千五百人的队伍,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占了辽朝控制女真人的前哨阵地宁江州(今扶余市伯都讷古城),并迅速扩大了队伍。十月,完颜阿骨打率军取得出河店胜利之后,军队进一步扩充,达到了万人规模。接着,乘胜攻克了宾州(今农安县广元店古城)、祥州(今农安县万金塔古城)等地,形成了直捣黄龙府的战略态势。在多次攻打不下的情况下,完颜阿骨打撤兵休整。次年(1115)正月初一,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并于正月末率军抵达黄龙府西北部城镇达鲁古城(今松原市北城子古城),在这里与辽军展开了一场阵地攻坚战。战斗中,金军勇猛顽强,完全震慑住了辽军,使之丧失斗志、大败而逃。金军攻占达鲁古城及其附近城寨之后,又用数月时间经过一系列战斗,扫清了黄龙府外围的奚部诸城邑,顺利渡过混同江,包围了黄龙府。此时的黄龙府已成孤城,金兵已经切断了守城辽军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率军守城的辽朝宰相萧奉先只能勉力支撑。到了九月,在金军包围攻打一个多月之后,城里的粮草殆尽,而金军攻势愈加猛烈。完颜娄室率领的部队最为强悍,将士奋不顾身,乘风纵火。娄室本人“趋士力战,至火燃靴伤足而不知”。萧奉先见大势已去,乘黑夜率其亲兵卫队从南门突围,逃出黄龙府。完颜娄室军队从城东南角首先攻入,然后打开城门,大军涌入,辽军纷纷放下武器投降,金军迅速占领了黄龙府。辽天祚帝得知金军攻陷黄龙府,急忙率领契丹军、汉军10万人,号称70万人,御驾亲征。然而因发生耶律章奴政变事件,在护步达岗(今黑龙江省五常市西、吉林省榆树市一带)大败而逃,退保长春州。经过黄龙府、护步达岗之役,辽军精锐丧失殆尽,再也组织不起来有效的攻防,直至被金军消灭。金代辽立而后,于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将黄龙府更名为济州。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为避免同山东“济州”地名混淆,更名为隆州。金宣宗期间(约1214年至1216年期间),为防御蒙古军南下,升隆州为隆安府,今农安地名由此音转。
在南宋的配合之下,1234年,蒙古军灭亡金国。元朝占领东北以后,将渤海、辽、金时期设置的许多州、府尽行撤除,隆安府恢复黄龙府之名。后来,元朝水达达路治所设在黄龙府,为驿站交通要道节点。随着元朝疆域扩大,黄龙府地位不断下降,元朝至正二年(1342),开原路治所从黄龙府迁至咸平府(今辽宁省开原老城西关),黄龙府兴盛场景不复存在,逐渐沦落为蒙古族牧民的牧场。朱元璋灭亡元朝建立明朝之初,成吉思汗麾下著名将领木华黎的后裔纳哈出,在金山(今吉林省双辽市东北,辽河北岸)一带聚兵抗明。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任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统率20万大军北伐。闻知明军北上,纳哈出放弃金山老巢,扎营于新泰州(今吉林省前郭县境内),并分兵为三营,一在榆林深处,一在养鹅庄,一在龙安一秃河(今农安县伊通河)。在明军进军迅速的强大压力以及招降政策感召之下,纳哈出迫于无奈,最终决定归降明军。冯胜派遣副将蓝玉在龙安一秃河与纳哈出接洽归降事宜。当纳哈出带着数百起兵亲自到蓝玉所在之地约定请降,蓝玉大为高兴,设宴款待。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在宴席上发生了。行伍出身的蓝玉性情粗鲁豪爽,先斟酒给纳哈出,纳哈出一饮而尽。纳哈出接着回敬蓝玉,这时蓝玉为表示诚意解下外衣要给纳哈出披上,并坚持披上外衣再喝酒,而纳哈出坚持喝完他敬的酒再披上衣服,二人相持不下,争执当中,纳哈出将酒倒在地上,以蒙古语对部属说马上离开这里,导致蓝玉部属产生误会,伤到了纳哈出。此时,纳哈出所部十余万人在松花江以北驻扎,听闻纳哈出受伤发生了溃散。幸而冯胜及时派人说明情况,进行安抚,并且礼遇纳哈出,最后平稳地将纳哈出归降部众迁回内陆。纳哈出前往内陆以后,龙安一秃河一带人烟稀少,作为驿站称龙安站。至明朝末年,龙安站已经成为蒙古科尔沁部的直辖领地,并以当地的蒙古勇士和畜养的战马参加了明朝对后金的战争。
清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加封固穆为札萨克辅国公,世袭爵位,领郭尔罗斯前旗。今农安全境皆在郭尔罗斯前旗辖境之内,为蒙古王公游牧地,只准世袭,不得转让和招垦。乾隆末年,今农安县一带出现了蒙古王公私行容留、招徕流民现象。乾隆五十六年(1791),郭尔罗斯前旗镇国公恭格拉布坦以其游牧地招流民垦种。由于开始不懂得勘定土地面积,形成了流民垦种土地多而缴纳地租少的局面,由于获利较大,一时流民纷至沓来。嘉庆、道光年间,吉林地区已经尝试部分弛禁,至咸丰末年开始探索弛禁放荒新路子。晚清之际,包括农安在内,东北许多地方有大片可供垦种的膏腴官荒,对谋生困难的关内流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关内直隶、山东等地不少流民,辗转来到农安地界,租地谋生。据《农安简史》记载,农安崔氏一族,祖籍直隶永平府迁安县,听闻东北地多人少,日子好过,于嘉庆末年,在先祖崔文金、崔文财、崔文平兄弟三人率领下来到吉林。先是落户张家湾大房身(今德惠市境内),之后迁到农安古塔西边,后来赶上万顺堡一带放荒,遂迁居万顺堡娘娘庙沟子屯。如迁安崔氏者,在农安数量很多。随着垦荒流民数量激增,清廷开始在农安设置民治机构。嘉庆五年(1800),增设长春厅,厅下分设沐德、怀惠、抚安、恒裕四乡,当时的农安地界归恒裕乡管辖。道光四年(1824),增设农安乡。光绪八年(1882),长春厅改制,变理事通判为抚民通判,于农安设立分防照磨。光绪十五年(1889),升长春厅为长春府,始设农安县,归长春府管辖。农安县设置农安县行政公署衙门和捕盗营,行政区划分12个社,第一任知县为黎尹融。设立农安县以后,农安分防照磨移驻靠山屯。至此,黄龙府蜕变为农安县。
辽代亡国以后遗民曾作《投坑伎诗》: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这首打油诗,文辞朴实直白,道理却明晰深刻。系统梳理今农安县从夫余国后期王城开始的历史,几乎每一次兴废更替,都是后人收得前人的田土,而又被再后来的人收走。每一个入主这片土地的强者,都曾为夺取这片土地付出血的代价,然后再付出血的代价以后却还是守不住这片土地。历史就是在这样一次次兴废更替、循环往复当中积累得愈加厚实,文化就是在这样一次次壮怀激烈、慷慨悲歌当中熔铸得愈加璀璨,只有这样的历史文化才能给予后人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历史智慧、思想启迪。黄龙府古城虽然只剩下残垣断壁,千年辽塔却还在巍然矗立。千载风云掠过,千载兴废阅过,这千年古塔,还仅仅是一座塔吗?朗空皓月,夜深人静,到这古塔之下静静地倾听,古塔会给你讲述过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