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章上的造币与造币厂(上)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货币流通是人类文明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而造币则是货币流通不断扩展的必然产物。有实物可为佐证的金属造币史可追溯至公元前七百年。这一时期,西亚的吕底亚王国、古印度后摩揭陀王国以及春秋时期的中国都先后开始设厂铸币。在过去的两千七百多年间,造币厂点如星火燎原一般在地域上国家间不断蔓延扩展,造币工艺也随着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科技的发展得以不断演化进步。本文仅就由不同国家的造币厂以造币工艺铸制发行并以造币和造币厂为主题的纪念章藏品来展示这样一个造币史的缩影。

尽管早期的金属造币工艺可分为制范浇铸成型和制模击打成型两种,但是殊途同归,现代意义上的机制币都是是靠模压成型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机制币等同于模压币。事实上,早期的西方模压币是靠手工打击成型的。即使是十七世纪中叶采用了螺旋压力机后,所压制的币其实也只能算是半机制币,因为还是靠人力或畜力驱动的。真正的机制币是到了十九世纪因为工业革命发明并使用了蒸汽驱动的压力机后才出现的。以美国为例,在1792年成立造币局时还是使用螺旋压力机来造币的,直到1836年才首次采用了蒸汽压力机。下面两枚来自比利时和澳大利亚的小纪念章反映的就是这样一个发展进程,章的正面展示是手工锤打造币的场景,章的背面则是机器模压制币的图案。

比利时布鲁塞尔造币厂(1910年,铜质,径30.3毫米,重10.4克)

澳大利亚堪培拉造币厂(1966年,铜镍双金属,径26.1毫米,重7.5克)

对金属造币工艺有了初步了解之后,以造币与造币厂为主题的纪念章多以造币厂的建筑,造币生产的机具或压制成型的币品作为图案也就顺理成章了。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的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早在1500年就有了用机械压铸币章的构图。但是直到1641年法国的巴黎造币厂才首次将螺旋压力机真正实际用于造币生产。巴黎造币厂1900年为纪念国际博览会铸制了一枚纪念章,该章是由丹尼尔·杜普伊斯(Daniel Dupuis  1849-1899)设计雕刻的。章的正面是所展示的就是一个天使模样的裸体男孩倚靠在一部螺旋压力机上,可见天平及其它造币工具,周边并有巴黎造币厂法文字样。章的背面则是一个年轻妇女侧坐云中,手书“1900”, 旁有裸童观望的图案。可惜的是,丹尼尔·杜普伊斯本人却无缘见到此章的面世,他已于此前一年在睡梦中被枪杀,其时正当才华横溢的盛年,而开枪的凶手则是他有精神病史的妻子。

巴黎造币厂,据称始于864年,但位于市中心塞纳河边的造币大楼却是1767–1775年间在路易十五国王时期建成的。这个造币厂见证了现代造币工艺的发展,也是现今巴黎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由法国著名的卢特斯币章雕刻世家的第三代掌门人查尔斯·诺伯特·卢特斯 (Charles Norbert Roëttiers 1720 -1772) 为纪念该造币厂的建造于1770年完成的铜章原模,已经成为巴黎造币厂标志的传世之作,且被此后无数的纪念章所沿用。 下图就是游客参观巴黎造币厂的纪念章,其正面图案就是查尔斯·诺伯特·卢特斯所展示的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造币厂大楼并有“金银铜币章委员会”的法文字样。

瑞典皇家造币厂为纪念造币厂100周年华诞而发行的两枚纪念章,也分别把有裸女裸男相伴的螺旋压力机和蒸汽压力机作为章的主要图案来反映造币工艺的历史与发展。这两枚章均由任职造币厂首席雕刻师达三十年之久的Leo Holmgren (1904 – 1989)设计雕刻,图案浮雕深峻,极具立体感。

挪威皇家造币厂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很长一段时间它只是孔斯贝尔格(Kongsberg)银矿的一部分,直到1962年才收归为国家中央银行所有。但是到了2003年又被拆分。1986年挪威皇家造币厂设立300周年纪念章的正面图案是皇家造币的盾形纹章,背面图案则是造币厂当年起家的情形。一架天平,两把锤子,就可以开工造币了。也无怪乎,两把菜刀也是可以闹革命,打江山的。

美国造币局下属有多家造币厂,最早设立的是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造币厂。 1992年为庆祝该局成立二百周年而发行的纪念章,正面图案源于一幅油画,描述华盛顿及其他政要在费城造币厂检视首批成品时的情景。背面则是过去200年间美国造币局所发行的流通币和纪念币的叠币图。正反两面的雕刻分别由弗兰克·加斯帕罗(Frank Gasparro)和托马斯·罗杰斯(Thomas Rogers)完成。值得指出的是正面图案中最右边的一个人是当时造币厂的雕刻师亚当·艾克菲尔特(Adam Eckfeldt 1769 – 1852),他正为访客们演示操作螺旋压币机。

费城造币厂在过去的两百多年间曾多次搬迁,最近一次也是第四次搬迁是在1969年8月14日规模最大设施最现代化的新厂落成之日。为庆祝新厂开工铸币,费城造币厂特别发行一枚纪念铜章。章的正面是由Philip E. Fowler设计,展示的是云朵之下新的造币大楼外景,且注明财政部美国造币局费城厂开工日期。章的背面是由Edgar Z. Steever设计,展示的是一只展翅雄鹰,鹰嘴叼天平、鹰爪持钥匙和橄榄枝、鹰腹是美国的地图。鹰尾下部有一个字母P,正是费城造币厂的厂标。

罗马尼亚国家造币厂(Monetăria Statului)是1870年设立的,这是该国通过立法将列伊作为流通的法定货币三年之后。为了庆祝国家造币厂的百年华诞,1970年造币厂也铸制发行了一枚纪念章,正面是该造币厂的主体建筑,并有“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号,背面则是用蒸汽压力机压币的生产场面。

罗马尼亚造币厂1967年为庆祝官方货币列伊及巴尼流通百年而发行的纪念章就略有不同。正面是国家的中央银行大楼,背面是当年官币列伊及辅币巴尼的叠币图样。2007年罗马尼亚加入欧盟后,列伊作为官方货币的名称也就寿终正寝了。

阿尔巴尼亚为国家中央银行成立七十周年发行的纪念章,正面也是造币厂的大楼,背面也是该行发行的币图。

保加利亚国家造币厂1982年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章正面图案是造币厂的符标,吐舌的狮子头,背面是带有橄榄枝的叠币图案 。整个图案简洁大方,重在写意。

由匈牙利国家造币厂1948年为布达佩斯国际展会制作的小章,背面展示的螺旋压力机造币的情形,正面的这位裸体汉子(希腊神话里的赫耳墨斯,相当于中国的财神爷吧)在其它造币厂的章上也露过真身。

在众多以造币或造币厂为题材的纪念章中,一款由英国皇家造币厂于1986年发行的银章可以说是有点牛气的。首先,别的造币厂的庆典纪念通常为几十年或上百年,多不过几百年。而这枚章的正面大笔点题 – 纪念造币一千一百周年,再加上伊丽莎白一世时期颁赠的造币厂盾形纹章,尽显皇家气势。其次,别的造币厂通常会注明国名或地名,而这枚章则仅以“本皇家造币厂(THE ROYAL MINT)”自称,大有普天之下唯朕独尊的意味。也难怪,当今其它的皇家造币厂中很多只能算是当年日不落大英帝国的臣民和徒子。还有,别的造币厂发行的纪念章多见60毫米或以下的铜章,而这款发行量为1100枚的章所用材质是0.925的银,直径63毫米,重达148.4克。虽然当今的大英帝国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但是傲气的底蕴从这枚银章上还是显而易见的。顺便提一句,艾萨克·牛顿爵士,就是那个以他冠名我们熟知的“牛顿定律”的牛顿,在1696至1727年间就是英国皇家造币厂的厂长。

谈到英国皇家造币厂的傲气,可以拿新西兰造币厂来做一个旁证。在1935年以前,新西兰还没有自己的法定货币,有着宗主国的照应,连造币厂都用不着。不过,新西兰倒确实是有一家私营的造币厂,业务范围类似于今天中国的金币总公司,主营贵金属纪念币和投资币。至于流通币,则还是由英国皇家造币厂生产。这些流通币,一直沿用英币制,包括尺寸重量和面值。直到1967年7月10日,新西兰才开始采用十进制的币制。这枚镀金铜章就是为了纪念这次新西兰流通币制的改革为新西兰皇家币章收藏协会而发行的。章的正面除新西兰皇家币章收藏协会的名称外,还有环绕新西兰地图的花环,并注明£sd(镑先令便士)币制转化为$c(元分)币制。章的反面则是改制后的流通币的叠币图并注明引入新币制的时间1967年7月。需要指出的是,这枚章还是由英国皇家造币厂生产的。

澳大利亚作为英联邦的一员,从1825年起就只有英镑才是唯一的的合法货币。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10年才开始有了自己的货币,但依然沿用的是英币制。这个时期内虽然有多家造币厂开工铸币,如1855年的悉尼造币厂,1872年的墨尔本造币厂及1899年的珀斯造币厂,但它们都只是大英帝国皇家造币厂的分支机构。 1965年2月澳大利亚皇家造币厂正式设立并于次年开始生产采用十进制的币制后的流通硬币,这才算是有了自己独立的流通硬币。1970年为了纪念十进制的流通硬币铸制发行五周年,澳大利亚皇家造币厂特别发行一枚纪念章,章的正面是堪培拉造币厂的大楼,背面是十进制流通币的叠币图。

加拿大的造币经历了与澳大利亚相似的发展历程。尽管1908年渥太华造币厂就已经设厂造币了,但其也只是大英帝国皇家造币厂的分支机构。这种情形直到1931年加拿大皇家造币局成立时才告结束,渥太华造币厂也就成了加拿大皇家造币局的一部分。不过,渥太华造币厂的厂区规模和生产能力到六十年代中期已接近饱和极限,异地扩建势在必行。经过近十年的筹建,温尼伯造币厂终于在1976年开业制币。下图是加拿大皇家造币局为庆祝温尼伯造币厂落成发行的一枚纪念章,章的正面是渥太华造币厂的大楼正门,章的背面则是温尼伯造币厂的大楼全貌,分别有文字注明加拿大皇家造币局渥太华和温尼伯厂区。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