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主持收购陈仁涛藏泉之经过

郑振铎(1898 —1958)笔名西谛, 福建长乐人, 生于浙江温州。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考古学家。建国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① 。三十至五十年代, 郑氏为抢救和保存我国民族文化、国宝文物及珍贵的古代版本书画等作出巨大贡献。其中一次在五十年代初, 主持收购流至香港的陈仁涛藏泉, 经过一翻努力, 最后成功地将这批珍贵古钱币收购回国, 受到钱币界人士的称颂。四十年前即1958 年10 月, 郑氏在出国访问途中不幸殉难, 无疑是我国文物界及文学艺术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金匮室主陈仁涛(长庚) 为上海富商,浙江镇海人。生于本世纪初, 自言比张叔驯小两岁, 五十年代末期病逝于香港。生平喜好收藏, 精于金石文字。三十年代初得清钱名家张綗伯的指导而爱上古泉, 于是广事搜罗, 收藏渐富, 多位泉家旧藏尽入其室。陈氏与綗伯情谊甚深(一说他是张綗伯的干儿子)。1934 年春, 由张氏作缘, 仁涛出价十余万元购得方若旧雨楼全部藏泉。张綗伯曾有一段文字记述:“陈子才智过人, 雄心勃勃。即得方藏, 意犹未足。近年所收钞版,钱范以及金银铜币, 增益奚啻倍蓰, 足为原藏生色。学识鉴别与时具进, 异日成就, 未可限量” ② 。

张、方、罗、陈四家之藏, 陈氏已占其二。由于得张綗伯、戴葆庭、马定祥等人提供钱币藏品, 至四十年代后期, 陈仁涛已收集到迄今我国最完备的一份古钱币, 其中不少是硕果仅存的稀世珍品。例如北魏天兴七年金质方孔钱, 宋“行在会子库壹贯文省” 铜钞版等。

陈氏在《金匮论古初集》中曾自述: “余嗜古成癖, 从事弥勤,孜孜二十余年, 无论金石、瓷玉、泉币、书画, 凡见闻所及确信为至精至稀之品, 而可以货财相市者, 辄不惜重价, 多方访求, 务期致之而后快。日积月累, 所聚益夥” 。“盖余之收藏货币最富, 自周逮明清以至现代凡金属之铸, 钞券之行, 莫不粲然大备③ 。

五十年代初, 香港学者徐先生观看过陈氏藏泉后评说:“金匮室所藏历代货币,多逾万种, 孤品尤夥, 皆故宫之所未备” 。

上海解放前夕, 陈氏离沪赴港, 金匮室珍藏亦编号集箱运出境外。五十年代初期, 陈氏有意出售其珍藏钱币, 再次通过张綗伯作缘, 提出以半捐半卖形式, 将整批钱币售予国家文物局, 并索价港币七十万元。

此时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正筹备组织一个收购文物小组, 积极回收流至香港的珍稀版本及古代名画。当郑氏获得陈仁涛有意出让藏泉的讯息后, 立即写信给在香港做具体收购工作的徐文垌先生(徐文垌字伯郊,浙江吴兴人, 系文物版本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徐森玉哲嗣, 由于家学渊源, 对古籍版本研究颇有心得, 伯郊曾任上海市银行经理, 广东省银行香港分行经理。五十年代〔1951 至1955〕在香港为国家秘密收回流出的国宝文物做了大量工作, 成绩卓著。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中曾接见徐伯郊,勉励他继续做好工作)。1951 年4 月郑振铎给伯郊的信中写道:“收购事, 拟成立小组,由兄负责接洽、鉴定并议价事, 由中国银行沈经理及温康兰二位负责付款等事, 由你们三人成立一个小组, 如此可省责任过重也” ④ 。在另一次通讯中郑振铎谈到:“如何在港组织一个小组, 来主持收购, 如何把已购之物带穗等, 这些问题, 正在与有关方面商谈中。我们的收购重点, 还是古画(明以前) 与善本书, 因其易于流散也” 。在同一信中郑振铎提出:“现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陈仁涛的一批古货币。这一批东西是重要的, 但其中颇有波折。这一批古钱的所有权, 是陈仁涛与张伯共有的(张占十分之一)。曾把陈的目录和张研究一下,张深知其收购的经过(大半是他代经手的),且也曾代为进行出售过。有几个问题必须先行解决, 才能决定收购与否? (一)陈托张代为出售时, 只索价港币七十万元(有函为证), 如今我们出了九十万元, 可见陈之狡猾异常。你赴港时, 只好推翻前议, 以他从前所索之价为准。如不肯卖, 只好暂搁一下。否则我们凭空多出了二十万, 实在交代不过去, 我们必须对人民负责。(二)目录中物, 重要者均在, 但能不能担保(陈)不以伪换真呢? 如被换了重要的几件, 则全部的东西便顿然减色了。故必须查对目录, 更必须审定是否原物, 如何审定法子呢? 最好是在穗, 即先将古钱运穗, 验明无误后, 才能付款。万不得已, 只好在澳门, 或先将款提存某银行, 双方(我陈)签字为凭。俟验明后, 才由双方签字提款。这个办法, 他是否同意呢。(三)如果陈对以上二点均同意了, 如何把这批古钱, 安全的运到呢?(必须不让它出半点差池)以上三点, 请先行研究后, 即函告我为荷” 。郑氏特别强调:“古货币如能在七十万上下收下最好, 最多不能超过八十万, 因陈君向张綗伯说过, 是半捐半卖也” 。

关于购买古钱的费用, 郑氏在另一信中亦提到:“陈仁涛古钱币事, 因今年(1951)第二季度经费已罄, 拟专案办理, 另请专款, 想可以办得到的。张伯已有书面的详细说明送来, 拟于第三季度办理, 但价值方面, 最好能够减少” 。1951 年8 月及12 月,郑氏给伯郊先生的信中再次谈到收购古钱专款一事。“在本年度因预算不多, 需在明春才可付出” , “陈仁涛的古币事, 正在向中央请款中, 一俟决定, 即可汇交(广州)米(光)市长, 大约明年春初, 当可有办法” ,“你可照已定的办法做, ……当请张綗伯先生亲自到穗一行, 他的一成款子, 如何扣除, 等和他接洽后再告。此事迁延甚久, 甚以为歉。此刻已成定局, 只要款到, 即可进行了” ⑤ 。1952 年春当专款批下, 双方经过讨价还价, 最后以八十万港币成交⑥ 。

这批珍贵的古货币, 包括历代发行的金、银、铜币以及纸钞和钞版等, 共17000 余件, 又重返祖国并入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国博藏国宝金匮

徐伯郊在香港还先后收购不少国宝级重要文物, 包括故宫珍物王献之、王珣的二希法帖(即《中秋帖》、《伯远帖》), 唐·韩《五牛图》,陈澄中的善本书, 潘世兹捐赠国家的宋、元刊本百余种等等。

这是另话, 本文不复赘述。珍宝钱币文物得以保存, 不至流散于海外, 国人为之庆幸也。郑振铎、徐伯郊诸君孜孜不倦的努力, 实在功不可没。

注释:

① 李华兴主编:《近代中国百年史辞典》459 页。

② 丁福保主编:《古钱大辞典拾遗》张序。

③ 陈仁涛著:《金匮论古初集》自序。

④⑤ 刘哲民、陈政文编: 《郑振铎生平书信集》380 页、384 页。

⑥ 陈福康著:《郑振铎传》。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1999年1期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