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中学生浮躁心理透视(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
学生作业书写潦草,答题丢三落四,我们常常一言以蔽之——“马虎”。诚然,学习中的马虎现象司空见惯,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熟视无睹,应该积极探究其根源。本人认为,学生学习时的浮躁心理是马虎的根源所在。
“浮躁”一词,《辞海》解释为轻率、急躁。学生的浮躁心理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1、轻浮,蜻蜓点水式地学习;2、无恒心,见异思迁;3、急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一 学生浮躁心理产生的原因
1、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尽管这几年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呼声很高,但大多情况下是雷声大雨点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十分繁重。从作业量上看,学生不仅要完成课本上的作业,还要完成与课本一同发下来的教辅资料上面的作业。另外,有的学校还私下替学生订购一套,甚至有些教师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要为学生订购一套。在家里,有的家长还为自己孩子额外准备一套。笔者曾对一些学校的学生作过调查,许多学生表示,很多时候一天用3个小时还不能完成一门主科的作业。课业负担是如此繁重,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有多少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细致地做作业呢?可见,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学生内心浮躁的重要原因。
2、 新课程理念未能准确理解
就语文学科而言,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一理念本身并没有错误。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一些教师往往顾此而失彼,过于关注语文的人文性,片面强调课文的主题思想,而忽视文章主题思想的载体——字词句段的学习。看看我们现在许多地方的语文公开课或示范课,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语文课丧失了语文课自身应具有的特点。有些语文课成了思想政治课,有些语文课则与美术欣赏课、音乐欣赏课等并无多大区别。原因何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能否准确地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这个“度”,在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对人文性感兴趣,而对较为枯燥的工具性乏味,就可以忽视语文的工具性。更不能因为时下语文的人文性洪波涌起,而随波逐流。否则,必然会导致我们的教学偏离新课程理念的方向,使学生滋生学习语文不脚踏实际的浮躁心理。
3、新兴教学手段的消极影响
伴随新课程实施的是多媒体的运用。不少人都以为青少年学生是活泼好动的,在新课程教学时,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各种精美图片、动听的音乐等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认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实,多媒体在尽显直观教学之能事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学习时应有的宁静心境,使学生内心变得日益浮躁。《老子》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畋,令人心发狂。”
多媒体的过多使用不仅会破坏学习时应具有的宁静心境,还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中心的,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较好的训练是评价一堂课的最重要的标准。思维的载体是什么?是图片吗?是音乐吗?都不是。是语言!语言是思维活动的载体。因此,尽管许多语文课像美术欣赏课那样令学生流连忘返,或者像音乐欣赏课那样令学生如痴如醉,但其真正的语文教学效果往往很差。
另外,过分直观、过分形象的教学,还有悖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众所周知,学习是要有钻研精神的。没有钻研精神,所学的知识是不全面的,所获得的能力也是极为有限的。因为知识就像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水面之上、大家所能看到的毕竟是极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则隐藏在水面之下。过分直观形象的教学,一下子将水面之下的冰山暴露无遗,学生的探究精神又如何培养呢?
二 非宁静无以致远
与浮躁相反的是宁静。环境的安静,特别是内心的宁静,对于有效地进行学习特别重要。千百年来,许多学有所成的大家,对此都曾作过论述。在《诫子书》中,诸葛亮这样写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在此,他特别强调了静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影响。他认为,缺乏了宁静,学习将无法有效地进行。
在学习中,静为什么会这么重要呢?《大学》中是这样分析的:“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就是说,只有内心宁静,不务纷华,这个人才会专心于某事。专心致志于这件事,反复思考,深入探究,就自然会有所得。在谈及个人成功的原因时,明代文学家宋濂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非宁静无以致远。罗雪娟,国家游泳队的一位优秀运动员。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她为中国游泳夺得八年以来的第一块金牌。沉着镇静的心理品格,正是她取得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因素。在半决赛时,成绩名列第七。在决赛时,又被安排在令人忌讳的第一泳道。许多人很是担心,但她却很镇静,一脸轻松,尽管她身边是美国名将比尔德,尽管澳大利亚选手琼斯的夺冠呼声最高。事后,琼斯不无敬畏地赞叹道:“她太优秀了,她的优秀来自于她可怕的稳定。”
三 矫治学生浮躁心理的方法
1、不务纷华,脚踏实地。
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很显然,坐这山,望那山,必然是一事无成。能够在报刊上发表的习作,是许多学生的向往,这也是语文学科吸引学生的一个亮点所在。学生们渴望通过发表作品,让向别人了解自己,并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一愿望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如果我们引导不当,不顾实际情况,过多地鼓励学生投稿发表文章,有时反而会助长学生的浮躁心理。只要我们对那些所谓的“爱好文学的学生”稍作一点调查,就会发现:他们绝大多数人看得太少,写得太少了。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事实上有几个学生能够自觉地做到呢?尽管不少学生也曾有过宏伟的读书计划,但更多的往往是浅尝辄止,有始无终。
2、书法训练,坚持不懈。
按照字帖进行规范的书法训练,能够平心静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因为按照字帖练字时是不能随意发挥的,这样可以使学生静心寡欲。关于练字,古人把“楷”、“行”、“草”三体字比喻为“立”、“走”、“跑”,认为人只有立稳了才能行走和跑步,练字先要练正楷。从字的形体上来看,正楷字结构匀称,笔画端庄,书写极为规范。因此,持之以恒地练习这种字体,能够有效地抑制学生的浮躁心理。
3、静力训练,灵活运用。
江苏淮安的“徐向洋工作室”,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专收所谓“差生”的学校。这个学校在诊治“差生”方面,独树一帜,成效颇高。他们认为,人们常说的所谓“差生”往往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内心浮躁,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太短,学习、做事不专心,也不细心。针对这个问题,“徐向洋工作室”安排了专门的静力训练项目,如站桩训练和穿珠子训练。所谓站桩训练,就是要求学生每次以标准姿势站立,纹丝不动。初期连续一小时,后期连续两小时。所谓穿珠子训练,即要求学生每次准确、连续、限量地用线穿珠子。初期两小时,后期四小时。那些顽皮好动过度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一般都能较快地克服浮躁的缺点,学习时更加专心、也更加细心了。当然,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不可能叫学生们站木桩、穿珠子,但我们完全可以进行相类似的培养静力的训练,如在规定时间内准确无误地读出或抄写好一段文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