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商帮发源地寻踪(下)
周行
叶氏建筑群砖雕
三门源村
石佛乡三门源村
三门源村属石佛乡,其中三门源自然村以叶姓、翁姓为主。翁姓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为避方腊之乱,从寿昌迁入;叶姓于南宋咸淳六年(1270)从松阳卯山道坪乡入赘纪氏定居,民国《龙游县志》卷四《氏族考》有“三门一族,谓出梦得五世孙文彬,于宋咸淳六年,由松阳卯山道坪乡迁居三门源之黄里坞”的记载。据村民介绍,叶氏先从松阳卯山迁居寿昌,和三门源村仅一山之隔。始迁祖在寿昌还有一个弟弟,兄弟二人都是靠长途贩运起家的富商,两人联手经营,把当地的土产销往外地,又将外地物品运回来,生意做得十分兴隆。为了扩大规模和增加经营中的机动性,所以就由老大迁居三门源。三门源临近通往江西的官道,又有支流可通衢江,便于和外界联系与沟通。而弟弟则留在一山之隔的寿昌,兄弟俩山里山外互相呼应,龙游寿昌两地通盘经营,生意越做越大。
三门源村位于龙游县与建德市交界的梅岭关下,距离县城28公里,背靠千里岗山脉的饭甑山,三面山峦环护,历史上在村南山口建有三座寨门,又有一泓溪水汇集周围诸山的涧流在村北会合,迤逦南行,成为塔石溪的源头,故称三门源。翁、叶两姓人家以流经村中的碧溪为界,各居东西。翁氏以农耕文化为背景,叶氏以商业文化为背景,他们在摩擦中生存,在抗击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团结,在攀富炫财中创造了三门源村辉煌的历史文明和精美绝伦的传统建筑。
正因如此,在龙游乡间,至今还完好地保留着一大批以明清两朝民居、宗祠为代表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数量众多,装饰精美,种类齐全,是我国江南民居建筑的代表,也是龙游县特有的人文景观和历史瑰宝,更是当年龙游商帮的物质遗存,以其建筑之美和装饰之考究,向人们诉说着当年那段“遍地龙游”的辉煌历史。散布于乡村田野中的明清建筑,依然在历史的岁月中守望着古风遗韵。在星罗棋布的村落中,三门源村无疑是最具代表意义的古村落,展示着龙游地方文化的历史底蕴,演绎着明清时期全国十大商帮之一的龙游商帮的历史辉煌。巨商富贾荣归故里,大兴土木,传统的建筑因财富的倾注而熠熠生辉,建筑环境因神话传说而扑朔离迷,山水风光因建筑的点缀而更为秀丽,三门源就是这么一个传统建筑与自然山水和谐相处的经典之作。村中的众多古建筑和巍峨壮丽的饭甑山、飞流激湍的白佛岩飞瀑相依相偎,互相映照衬托,使三门源村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殊荣。
三门源叶氏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江南地区现存清代民居中的代表性建筑。该建筑群建于清乾隆年间,主人是龙游商帮的领军人物之一叶庆荣,以经营纸张、山货而致富,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叶氏宗谱》赞曰:“居室师卫国之荆,苟完苟美,一时品拟圭璋,千载名闻闾里”。他不经意间的一次营造工程,成就了其所在时代的建筑特征,也成就了江南山区民居的代表性特色。
叶氏建筑群坐东朝西,背靠虎山,前临溪水,砖木结构。主体建筑原为五幢,现尚存三幢,呈品字形互相连通。以大门匾额为名,由“芝兰入座”“荆花永茂”“环堵生春”三座主体建筑和附属用房、庭院、花园、荷花塘组成,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其中以“芝兰入座”规模最大,建筑尤为考究。
“芝兰入座”为典型的清代“三进两明堂”结构,整体风格纯朴,气势恢宏。屋内设两重天井,山墙不开窗户,天井除用作引流排泄雨水外,也起到采光通风的作用,更体现了江南大户人家“隐藏文化”的建筑理念。举目而望,木雕装饰极尽豪华,从檐柱上部雕有“亭台楼阁”的牛腿,到屋檐下方的窗台隔扇,处处精雕细琢,构图匠心独具,人物呼之欲出,就连阁楼底下的天花、藻井,也是木雕遍布,精细绝伦。
叶氏建筑群最不同凡响的是砖雕门楼,被誉为“江南一绝”,不仅开创了戏曲砖雕门楼的先河,也为当地后来的民间戏曲砖雕工艺树立了典范。门楼全以砖雕砌成,亭台楼谢、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称得上是砖雕之最。有山水风光,有“渔、樵、耕、读”“蝠(福)、鹿(禄)、桃(寿)、鹊(喜)”,也有八洞神仙、琴棋书画和博古图等。尤以地方戏曲题材最引人注目,其中的《打金枝》《长坂坡》《三气周瑜》等二十三出戏剧场景,人物形象古朴传神,构图洗练,手法精细,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为研究地方戏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宗祠是家族用于聚会和祭祀先祖的地方,也是家族内举行重要仪式和进行传统伦理教育的场所。翁氏宗祠又称“雨金堂”,为明早期建筑,三进二开间,取材讲究,由于年代久远,尚存二进。叶氏宗祠又称“永思堂”,前后三进保存完好,系明中期建筑,门楼八字形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雄伟壮观,大门两旁的旗杆石庄严肃穆,在无声地张扬着以往的荣誉。整体布局简洁明快,建筑构架粗犷豪放。硕大的柱子撑起造型独特的穹顶,卷棚宽达四米,工艺不凡。
小溪西面有一条小弄,两侧古建筑依弄而建,好比能工巧匠展示技艺的竞技场。飞檐翘角错落有致,粉墙黛瓦相辅相成,年代久远的门檐彩绘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可见先人在色彩使用上的成熟和大胆。
在这古老村落中,“楼上厅”“三层楼”“楼接地”等明清建筑的各种模式精彩纷呈,仿佛走进多姿多彩的建筑博物馆。
楼上厅结构楼屋,为明代早期建筑形式,传承了中国古代干栏式建筑的遗风。这种建筑楼下结构简单,无任何雕饰,楼上恰恰相反,梁架结构规范、工整,雕饰考究、华丽,这是由于当时待客及主人起居皆在楼上的缘故。
在靠近山脚的地方,人们就把山体纳入房屋结构之中,一楼是紧挨着山体的狭窄通道,二楼就建在山体的平台上,由此形成了“楼接地”的建筑特色。
在一条小里弄中,可见高墙内保存一幢明代早期的三层楼屋,整体建筑高10米,外观气度不凡,二楼、三楼均为木质楼板,用材考究。让人自然联想到:在当时农耕社会的年代里,房屋的主人似乎是有意地在炫耀财富。据考证,此类建筑已非常稀有,可谓古楼珍品。
其他还有“走马楼”“前厅后楼”,前矮后高的“错层楼”“四角亭”等形式多样、造型独特的古建筑,真可谓是集龙游古建筑之大成。
三门源的美,美在流畅,美在和谐,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和清丽古朴的人文环境在这里互相渗透映衬,不是亲眼所见,我们这些现代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古人居然能不遗余力地为自己打造这样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有如此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这一切以事实告诉我们,那些龙游商帮的先人们,不但有能力为自己创造物质的财富,也以不俗的文化水准,来丰富自己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