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以无为之心面对世俗,方为人生至道

一、

有心者有所累也,无心者才为大道,很多人总信任自己有心为之的道理,没有人会怀疑自己潜意识驱使的行为是错的,因为正是这些潜在的意识左右着自己这么多年以来的心念和行为,甚至已经形成习惯。

但是自身存在的有心而为之,不仅会让我们陷入那些习以为常的自我偏见之中,还会在有心为之的同时,使事物背离自然的规则本身。

因为人生真正至上的境界,并不在有心之中,而在于无为之内。

人生无心而为之,一切仿佛都是顺从自然,这才符合了道的作用和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一个人不仅能够避开有心而为之的负累和祸患,也能在无心为之的状态中,使自己的生命通达自然。

《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上德的人不自以为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刻意求德,所以没有到达德的境界。上德之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

至善无善,至德无德,对于通达大道的人来说,他的概念中没有德与不德的区别,也没有善与不善的区别,一切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行使着顺乎自然的力量,这就是世间无心才能符合大道的道理。

不管是面对什么样的事情,当一个人无心而为之的时候,才是本身纯真的境界,当有心而为之的时候,事情的存在状态便悄悄发生了变化。

就好像善良这个事情一样,真正的善良是发自于自己的本心,纯粹地想要为他人解决苦难,所以善良存在的最高意义,就是纯真的善良本身,而不是为了善良而善良。

反观世俗之中,总有许多人带着善良的目的去行使善良,这时候这份善良便会逐渐演化成了伪善,最后所导致的结果,就是让善良成为世间最美丽的表演,受到世俗无尽的追捧和掌声,而真正善良的境界本身早已被人遗忘。

而对于人生来说也是如此,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去做什么,带着这样的一份心态去做的时候,反而能将这件事情做得更好,当他带着目的去做事的时候,他所执着的或许仅仅是事情的表象。

道家思想所提倡的智慧核心,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修道心,去“仁义”。

在老子生活的年代,仁义礼制已经演化为繁文缛节,拘束人心的东西,同时也成为争名夺利者剽窃名位的工具。

在此种状态下,“仁义”并非是存在于世间的最高境界,更不是衡量价值的标准,也不是规范他人行为的道德准则,而只是当本心的纯真已经不在的时候,由此延伸出来的一个虚伪概念。

二、

正是因为内心的淳朴状态已经消失了,所以才需要以虚伪的仁义教条,来规范所谓的行为,然而这种教条对于生命本身并不会起到真正有意义的作用,甚至还会成为大多数伪善之人标榜自己的借口。

而在此种状态下,虚伪狡诈的世俗手段也就跟随而来,这就是“有心”所为,祸乱世俗的根本原因。

而对于世俗之人来说,他们自以为自己很聪明,能够以机巧之心处事,但实则实在是愚昧的根源。

所以当儒家提出了所谓的仁义教条时,老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他认为这种种规范,看似是一种“仁”的的状态,其实不过是道的浮夸,是愚昧的开始。

因为当一个人存在于此种状态时,虚伪狡诈之心就已经存在了。

人生最重要的境界,就是立身敦厚而不居心浅薄,存心笃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最重要的状态就是舍弃浅薄而通达道的厚重。

在《道德经》的这一篇当中,老子便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而这一章中,老子的核心思想就是摒弃浅薄而持守淳朴的行事作风,不要以虚伪狡诈的态度,去追求那些存在于表象上的浮华,因为这看似是一种聪明机巧的行为,实则是背离大道的浅薄手段。

对于人生来说,不要以我们以为的层次去理解世间的规则,人生最高的智慧在我们的理解层次之外,而人生离苦得乐的的根源,就在于摒弃自己主观以为的机巧,以无心处之,凡事持守淳朴,不以有心去造作天下,摧残人生。

这不仅仅存在于我们在面对问题时需要持有的心态,包括自己潜意识存在的时候,都要以道的淳厚,去衡量自己的人生对错,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另一番解脱。

学会用不一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而这一种境界就是所谓的无心,不以世俗衡量世俗,才能超越世俗。

作者|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

  • 第7章《庄子刻意》中提出哪些有关道德理论观点

    关注 庄子在<刻意>这篇文章中的主题是论证道德问题,该文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有关道德方面的观点较多,其中有些观点较为先进,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一,庄子提出有关天地之道.圣人之德理论观点 ...

  • 庄子:摆脱世俗悲欢的最好态度,是以“无为”之心去作为

    庄子:以"无为"之心去作为,才能摆脱世俗的得失悲欢. 在道家思想中,"无为"是贯穿始终的核心.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 ...

  • 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

    给心灵一瓣书香 邂逅一段文艺慢时光 幸福是缓坡渐行 是在时间浓厚的尘埃中开出的花朵 走得太快,恐怕会错过了 最好的时光 简单 吴宇深 - 简单 人的一生,就像一篇文章 只有经过多次精心修改 才能不断完 ...

  • 以无为之心,干有为之事

    罗志渊独家节目更新,欢迎留言 罗志渊心语(2021年4月7日) 有时候,人最软弱的时候,就是因为舍不得.学会舍得与取舍,是人生必修课.如果不懂舍与得的关系,就不会拥有好的人生.舍,并不是让你无所作为, ...

  • 面对世俗

    世俗的存在是一种硬道理,只能适应它,却不能改变它,没有谁可以告诉你它存在的道理, 也没有人能告诉你,你可以跟随它,也可以放弃它,但你不能藐视它.当你适应它的时候, 要备份一份本色,保持一份清醒,并学着 ...

  • 道德经:“无为”养心,半分做人

    道德经:无为养心,半分做人.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太过于盈满倒不如适可而止,将铁器磨出锋利的刃,倒不适合长久的保存,金玉满堂怎么能够长久的留 ...

  • 道德经:以“无为”养身治世,顺应自然之道

    道德经:以"无为"养身治世,顺应自然之道. 在诸多智慧之中都提过"无为"的概念,而唯独道家能够将"无为",诠释到了入心而又通达的地步,无为的 ...

  • 《道德经》:摒弃世俗成见,方可通达“道”的境界

    一. 人生最好的智慧,就是没有智巧之心:最高的觉知,就是避开主观意识的自作聪明. 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能够站在高于世俗的角度,包容人生的际遇得失,这也是超越世俗的觉悟. <道德经>中有一句 ...

  • 《道德经》:减少几分求满之心,退让几步处事之道

    一. 世间大多数人对自己都太过"珍重"了,就好像很多人的人生,总在"求满". 世间多数人都在追求一种富贵安乐的人生,这本是潜意识中存在的人之本性,但是,这种潜意 ...

  • 道德经:一个人从世俗,到得道,需要经历5层境界

    发布时间: 19-07-1514:44优质创作者 老子不仅讲道,也讲道在人身上不同的表现. 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君子藏器于身.人和人的器宇不同,所以,即使是同样的道,在不同的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的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