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源一脉

纸源一脉

轻暑单衣四月天游记续十六

到泽雅景区游览,遭遇了去大罗山一样的情况,只不过泽雅景区似乎更大。作为雁荡山的一部分,泽雅景区总面积128.6平方公里,有七瀑涧、金坑峡、高山角、泽雅湖、西山、龙溪、崎云、五凤八大景区230多处名胜景点。不过坐公交车到了泽雅镇后,感觉此地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和规范,有多路公交车。我转乘的公交车上乘客较多,只能站着。驾驶员位置上方写有发车时刻,也就是说,景区交通与乡村班车是一回事。

路上可以看到不少景点的提示牌,但在上百平方公里的景区,也只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看到沿途站点有一个纸源村,就临时选定了它。到站下车后,看到的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场景。虽然有些茫然,但很快就淡定了,明白了这里是村、景一体的。

泽雅是温州话“寨下”的谐音,原名“寨下”,当因“寨下”而得名;然而“寨”为何寨,语焉不详。不过泽雅的谐音确实取的好,“泽”为水,“雅”为美,当称秀水之处。纸源村又叫唐宅,想来纸源是后来的名称;但听老乡说这是两个村合并后的叫法。

顾名思义,纸源当为纸之源。纸源村有“千年纸山”的美誉,被列入全国非遗名录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泽雅先民是在元末为避战乱自福建南屏迁入的,而南屏那里的造纸业极其发达。雅泽山区盛产竹子,于是他们重操旧业,生产出来的纸依旧唤作“南屏纸”。因为交通相对应的闭塞,受外界技术改进的冲击较少,保留着最古老的做纸工艺,说其是造纸术活化石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将其说成或者理解成造纸的起源,那可能言过其实。一般认为东汉的蔡伦是纸的发明者,而蔡伦是桂阳郡(今湖南耒阳)人,对西汉以来造纸经验的总结则是在河南洛阳。其实这里纸源之“源”应当是指造纸所用水利资源的源头之源。漫山的水竹、绿竹等丛生竹和嫩毛竹,加上顺山势而下的渠水,为水碓的运作提供了天然的动力。水碓借助地势,利用水源,自上而下有二连碓、三连碓乃至四连碓:“老大”排水给“老二”用,“老三”排水给“老四”用,是一水多用的典范。

纸源村的农宅掩映在层林叠翠之中,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山谷之间绿竹猗猗,鸭子在拱桥下嬉戏,给人一种远离尘嚣之感。站在“四连碓造纸作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碑之前,才使人确信这里就是古老的做纸工场旧址。当然,地面排列有序的腌池并不显眼,几个烟囱也不高,水碓已经不再转动;然而数百年来,有多少以造纸为生的纸农在这里辛勤劳作,为社会文明提供着书写的载体,颇令人感慨。

在“四连碓造纸作坊”牌碑的左手侧,一座石头垒砌的老房子,是建于1968年的公社红旗大礼堂,现在被改造成“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展示馆是免费的,工作人员是一位大妈,她很热心地帮助填写防疫信息。我向她了解过路班车情况,她说你上来的时候有一趟班车刚过去,下一班是十一点发车,到这里要走半个小时左右。我从资料上看,景区有一方碑刻,反映的是纸农使用水碓的契约。她告诉我大致的方位,并告诉我,碑刻钦在山脚石缝,已经模糊不清,而展示馆里有记录,照片拍得很清楚。她还把我领到这张照片的展位前。这方乾隆五十五年的碑刻,表明十八世纪就将“股份制”运用到造纸业中,以契约的形式规定了合资的几户纸农如何合理使用碓位及罚则。

展示馆展示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包括早期的书写材料、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材料的演变、温州造纸、泽雅传统造纸等内容。加之当地古老的造纸工具实物及各种衍生品的展示,配以声音、视频、流程演示等多种媒体形式,对泽雅造纸的工艺流程、纸文化的传播、纸的应用延伸等详细地进行阐述。比如竹纸生产需要经过竹、料、刷、浆、纸等五个环节,主要生产流程包括“斫竹”、“做料”、“腌刷”、“爊刷”、“洗刷”、“捣刷”、“踏刷”“淋刷”、“烹槽”、“捞纸”、“压纸”、“分纸”、“晒纸”等步骤。展厅内还设有一个造纸体验池和5个可以让参观者互动的触摸屏,既形象生动,又增加了趣味性。原来,我们过去油印宣传材料在钢板上刻写所用的蜡纸,就出之这里。

在等车返程的时候我在想,这附近有没有纸厂呢。经打听,当地老乡告诉我,政府不让农户造纸了。原来,造纸对环境尤其是对水流有污染,这里一度污水横流、空气酸臭。为了恢复山清水秀面貌,响应退耕还林号召,当地在十年前对小纸厂进行了专项治理,可以称作退纸还水。这样一来,古老的造纸工艺也真的进入了历史博物馆。那么到纸源村探古,不免令人唏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