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胆消痈方治疗胆管炎的临床观察.doc
文档介绍:“清胆消痈方”治疗胆管炎的临床观察
沈红霞(贵州医学院贵阳 16835)
【摘要】目的:观察清胆消痈方治疗胆管炎的疗效观察[1]
方法:共60例胆管炎患者,全部60例均为登记患者,年龄在20—80岁之间,平均45岁;其中女性患者45例,男性患者15例,病程较长者10年,较短者1年以上,给予清胆消痈方煎服,2周为个1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愈54例(90%),好转4例(6%),无效2例(4%),总有效率为90%,均经B超复查。
【关键词】清胆消痈方胆管炎
前言
胆管炎,为胆管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由于胆汁淤积,引起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经淋巴道或血道到达胆道,或从肠道经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进入胆道感染胆管而致病。此病的病理变化,因肝内汇管区胆管壁和胆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细胞随着病变的发展而有局灶的小点状的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胆管上皮细胞渐萎缩、破损、消失。
胆管壁硬化不光滑而增厚,最终引起胆管管壁的极度纤维化,以致管壁增厚而管腔异常狭窄呈串球样,其管腔最细者仅如铅笔芯,直径不过2mm,病变范围有时仅累及胆总管的一段,但也有胆总管的大部分甚至左、右肝管同时受累者。多数病例伴有慢性胆囊炎和肝十二指肠韧带粘连成条索状,见不到胆管样结构。同时有阻塞性黄疸和胆汁性肝硬化,至病变晚期则可出现门静脉高压症和肝功能衰竭。
1.1 胆管炎诊断标准
胆管炎以胆管壁纤维肌层的纤维化增生为主,表现为粘膜肥厚,压迫管腔,继而逐渐狭窄,导致胆汁滞留或感染。导管发生炎症时,胆管壁坏死,患处周围发生大量增殖性、纤维化炎症反应,然后肝内门脉汇管区发生纤维化,被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久之出现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肝功能衰竭等危重并发症。故平日应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定期检查身体,早诊断、早治病、早康复,切莫放任病情发展,以免病重难以医治。
1.2 胆管炎的原因
1慢性非特异性感染:
认为此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有关。在感染性肠病时,肠内细菌从门静脉侵入胆道系统,形成慢性炎症,胆管壁纤维组织增生,使胆管壁缩窄。有人报告在因溃疡性结肠炎行结肠切除时,取门静脉血培养到细菌生长;向动物门静脉注入细菌,发现胆管周围出现炎症。但也有人认为此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没有根本上的联系,不论是否伴发溃疡性结肠炎,都不改变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自然病程和结局。
自身免疫性疾病:
此病除常伴有溃疡性结肠炎外,有的还伴发节段性肠炎、慢性纤维性甲状腺炎(Riedls甲状腺炎)和腹膜后纤维炎性硬化症等疾病。病人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常高于正常人,这些物质沉淀于组织时,可引起局部炎症。Badenheimer测定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人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不论是否伴发溃疡性结肠炎,他们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伴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血清中的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支持了这些病人的发病与免疫因素有关的看法。但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药治疗,虽能改善症状,却没有改善胆管的病理变化,也不能改变病人的病程。所以,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与免疫因素是否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癌前病变:
临床上慢性胆管炎的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随诊,最后确诊。认为该病是一种发展缓慢的胆管癌,或者认为该病会转化为胆管癌。
4、其他因素:
该病与先天性因素、类圆线虫感染、酒精中毒、石胆酸等因素有关。
3 胆管炎的危害
有一半的患者,可有慢性肝病、门脉高压症、腹水、门体肝性脑病、骨代谢疾病、腹泻、脂痢、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及肝衰竭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导致肝脏功能收到损害,造成一些列的并发症发生,如菌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