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之父”鲍姆嘉通:美是感性知识的完善
鲍姆嘉通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他首先提出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成就了他在美学史上的功绩和地位,被誉为“美学之父”。
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了他的美学专著《美学》第一卷,标志着这门新科学的诞生。
鲍姆嘉通图
鲍姆嘉通的美学是建立在莱布尼茨和伍尔夫的哲学系统上的。在《美学》第一章里,鲍姆嘉通这样界定了美学的对象:“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知的完善,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莱布尼茨画像
鲍姆嘉通的美学以理性主义的哲学为基础。他认为人的认识分为两部分,一是低级的感性认识,二是高级的感性认识。研究理性认识的理论是逻辑学,研究感性认识的理论则是美学,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而“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就是美。
鲍姆嘉通不仅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美学与逻辑学对立起来,而且,他关于美的定义也是承袭了理性主义者“美在于完善”的传统看法。
由此可见,美学虽然是作为一种认识论提出的,同时也就是研究艺术和美的科学。这两项任务之所以结合成一个,是因为鲍姆嘉通把莱布尼茨的“混乱的认识”和伍尔夫的“美在于完善”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认为美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
完善是事物的一种属性,它可以凭理性认识到,也可以凭感官认识到。凭理性认识到的完善,例如一个数学演算式的完善,是科学所研究的真;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例如一首诗或一朵花的完善,就是美学研究的美。
鲍姆嘉通把“凭感官认识到的美”和“对象与物质的美”严格区别开来。他承认离开认识主体的对象与物质”本身可以有美,但认为美学所研究的是凭感官认识到的美,这种美不能脱离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美是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一个定义就同时顾到客观性质和主观认识。
鲍姆嘉通《美学》书影
鲍姆嘉通非常重视审美对象的个别性和具体形象性,他说:“个别的事物是完全确定的,所以个别事物的观念最能见出诗的性质”。
在鲍姆嘉通看来,一个观念或意象所包含的内容愈丰富,愈具体,它也就愈明晰,因而也就愈完善和愈美。
鲍姆嘉通指出:“情感愈强烈,就愈明晰生动”,能激发情绪的观念或意象就富于诗的性质。
鲍姆嘉通对于“艺术摹仿自然”这个传统的原则也有一种与过去不同的认识。他继承了莱布尼茨的“在一切可能的世界之中这个世界是最好的世界”的看法。
鲍姆嘉通《诗的哲学默想录》书影
所谓“最好”就是“最完善”,最丰富的杂多调和于最完满的整齐划一。因此,艺术须摹仿自然,即表现自然呈现于感性认识的那种完善。
这种完善当然带有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但是对于美学来说,这种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不是由理性认识分析出来的,而是由感性认识把它作为感性形象来感觉出来的。
鲍姆嘉通的美学专著《美学》曾被作了很低的评价,但他为美学命名意味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肇始却不是一件小事,而且鲍姆嘉通在把美学对象限定为感性认识,把它和研究理性认识的逻辑学对立起来,这就决定了由康德到克罗齐本人的在西方势力最大的一个美学流派的发展方向。
康德图
这一流派美学一向都以为审美和艺术活动只关感性认识(康德把它叫做“观照”,克罗齐把它叫做“直觉”),与理智无关。
鲍姆嘉通的基本观点的缺陷倒不在克罗齐所说的感性认识还没有和理性认识彻底分开,而在于把这两项分开过于彻底,艺术仿佛就绝对没有理性的内容。
克罗齐《美学原理》
鲍姆嘉通的《美学》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产生的,并赋予美学以新的内容。他在孤立感性认识以及目的论方面,对后来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影响虽然是巨大的,却不完全是正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