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帝都,迁居乡下,唐代士人在长安过得好难 | 彰考局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则早年逸事,《唐语林》卷三载:

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况睹姓名,熟视曰:“米价方贵,居亦不易。”及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也。”因为之延誉,声名遂振。①

这则故事也见于《唐摭言》、《幽闲鼓吹》、《北梦琐言》等书,甚至还被正史《旧唐书》收录,足见流传之广。

然而故事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白居易进京应举是在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前后,而顾况此时早已被贬离京,两人不可能在长安相遇。

如果不拘泥于具体细节,野史、小说也有作为史料的“通性之真实”,多少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某些真实面相:当时进士考试前,士子多会拿着自己的诗文,拜谒当朝公卿、名士,以期获得赏识,为自己“延誉”。这被称为“行卷”。

上面这则故事就发生在白居易向名士顾况请谒、行卷之际,顾况“米价方贵,居亦不易”的双关式调侃,从侧面道出了在长安谋生的艰辛,而这也确是此后白居易及其同僚等唐代士人的人生写照。

这是“彰考局”为你推送的第 112 篇文章

接下来你将看到

● 租,租,租。

● 当官二十载,总算买了房。

● 庞大的常住人口与有限的社会资源。

● 逃离“帝都”,迁居乡下

原标题▼ 白居易们的长安奋斗史

撰文▼ 羊头山人(彰考局专栏作者)

租,租,租

如果没有特殊的人生际遇,白居易很可能像同时代诸多小官僚子弟一样,或沉寂下僚,或流落江湖,留给后世的不过是一方高度程式化的墓志,记叙着平庸的一生。但二十九岁那年,白居易考中了进士,不久又考中吏部铨选的书判拔萃科,授官秘书省校书郎。一切似乎有了转机。

帝都生活看似光鲜亮丽,其实困扰着白居易的难题着实不少。除了朝中的人事纷争,最棘手的还是经济收入与长安城房价间的巨大鸿沟,他在长安前后住了将近十五年,房子始终是他一块心结。

校书郎虽是个不错的起家官,但正所谓“芸阁官微不救贫”,俸禄低微,房是买不起的,只能租。

白居易租的第一套房在常乐里,是已故宰相关播的一处亭园,条件简陋,只有“茅屋四五间”。但初入长安的白居易对此似乎还比较满意: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酤。”

毕竟一切都是新鲜的,俸禄虽低,衣食之资还是够的。

▲长安城里坊图,红圈处为白居易住过的里坊。图据据李建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三秦出版社,2006年。

然而他也很快感知到了名利场上紧张竞逐的气氛。白居易集中保存了赁居长安期间创作的多首“闲适诗”:

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独有懒慢者,日高头未梳。②

长安千万人,出门各有营,唯我与夫子,信马悠悠行。③

营营各何求,无非名与利。而我常晏起,虚住长安城。④

仔细玩味这些篇章,“闲适”的背后难掩焦虑不安。白居易的内心并不平静:身处“帝都名利场”,旁人都在汲汲奔走,他怎能独自“闲适”?这些说辞更像是种自我慰藉。

很快,校书郎任期届满,白居易陷入“失业”状态,遂与友人元稹租住到永崇里华阳观,期间发愤读书,准备参加制举考试。这一住处幽静偏僻,租金应相对低廉。

元和三年,白居易人生中有两件大事,经过多年打拼,仕途渐有起色,获皇帝赏识,任左拾遗、兼翰林学士,前途一片大好,个人生活上,娶杨虞卿堂妹为妻,实现了与京师名门“靖恭杨家”的联姻,只是经济上依旧窘迫,买不起婚房,还得靠租。

此后元和五年,白居易任京兆府士曹参军,俸禄稍厚,迁居宣平坊;元和九年丁忧结束后从老家回到长安,迁居昭国坊。

这些住处无一例外都是租来的。

当官二十载

总算买了房

长庆元年,白居易年届半百,结束了五年外贬岁月,回到京城出任主客郎中、知制诰,又任中书舍人等要职。这一年,他做了一项重大的人生决定:拿出多年积蓄,买房。

这处宅第在新昌坊,据其自称,是:

冷巷闭门无客到,暖帘移榻向阳眠。

阶庭宽窄才容足,墙壁高低粗及肩。⑤

另外,地段也不好。新昌坊紧挨着长安东郭,来往大明宫,通勤颇为不便,故其自嘲:“省吏嫌坊远,豪家笑地偏”⑥。

虽有诸多不如意,但毕竟是自家庭院,他在《卜居》里说:

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⑦。

历经二十年宦海沉浮,从初来乍到,一无所有,到两鬓斑白白居易总算在帝都拥有了一处永久居所,此间甘苦,当然难与外人道也,确属“不易”。

▲洛阳履道坊白居易宅邸出土的经幢拓片,这是白居易亲笔题名的部分。原石今藏洛阳博物馆。

庞大的常住人口

有限的社会资源

白居易的长安奋斗历程并非个案,同时代其他诗人也是备尝艰辛,如韩愈有《示儿》一诗,自述经历: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⑧

写诗时也已年近半百,甚至有些官员,如出身河东裴氏的裴复,“历十一官,而无宅于都,无田于野。⑨”一生都未能在京买房。

从个人才学来看,韩愈、白居易等无疑是科举体制下最精英的一批士人,各种社会资源理应向他们优先倾斜。为什么连房都买不起呢?这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结构动因

隋唐时期,中国社会曾经历过一场看似波澜不惊的社会变革。伴随着大一统政权的重建以及九品中正制的废止,此前汉魏六朝时期盘踞地方乡里的士族,为仕宦便利计,纷纷举家迁徙长安、洛阳(两京)附近。史称:“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人不土著,萃处京畿。”⑩

这一历史进程造成了京城人口急遽膨胀。据学者估算,唐代长安鼎盛时期,常住人口应在百万上下,这在前近代城市中是非常罕见的。

长安城地处关中平原,作为周秦以降的古都,耕地早已过度开发。及至唐代,经济发展潜力已呈下降趋势。唐前期关中爆发过多次饥荒,皇帝不得不率领臣僚、百姓就食东都洛阳。盛唐以降,随着黄河三门峡段漕运的整治,关中粮食供应问题一度得到缓解。然而总的来看,依靠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手段,长安的物资供应一直是困扰着上至皇帝、下至底层百姓的难题。

有限的社会资源与庞大的常住人口,双双拉高了消费水平。据贞元年间在长安应举的张汾自称,他一年的花销是2000贯,即200万文⑪。这或许是特例,但京师物价之昂,也可见一斑。

比照同期任校书郎的白居易,月薪为1.6万,年薪则为19.2万,此后任左拾遗时,也不过30万⑫。中下级京官全年的收入,也只能勉强维系日常生计,如果家口众多,还会入不敷出。如韩愈在京任国子博士时,月俸2.5万,“举族仰薄俸,有时未朝餐,得米日已晏”⑬,遭到学生嘲笑:“冬暖而儿嚎寒,年丰而妻啼饥。”⑭

逃离帝都

迁居乡下

物价腾贵的背后,还有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

在科举考试作为高级文官主要来源的中晚唐时期,相比此前的门第社会,社会流动空前加剧。

京师是“衣冠萃居”之地,官僚人口占据了很大比例。大家都要做官,然而官阙总是有限的。

如果能力不济,或者缺乏人脉资源,就很难在长安立足。

以宪宗朝宰相杜佑家族为例。在晚唐,杜佑孙辈中有迎娶公主、官至宰相、定居京师的杜悰;也有“京中无业”、客居淮南的杜牧弟、妹,更有“贫困尤甚”,寄居荆、郢等州的其它子孙⑮。

一门之内,境遇尚且有云泥之别,社会竞争之残酷可见一斑。

所以大批此前已经定居两京一带的官僚家族,在中晚唐又转而移居地方州县,其中缘由,除了躲避战乱,更深层次还是为了规避两京都市生活的经济压力,以及政治资源分配中的倾轧,他们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竞争的失败者。

▲两鬓斑白的白居易。

白居易家族就属于这一情形,白家世代业儒,算是官宦人家,但父祖辈当的官都不大,祖籍在下邽县,离长安不远,勉强也算得天子脚下的京畿之地。

但白居易实际出生于郑州新郑县,十一二岁时又随父任官徐州,安家符离县,此后还曾在苏州、杭州、襄州等地短暂寓居。⑯可以说,三十岁之前,白居易都过着颠沛流离的侨居生活。韩愈早年经历与之类似,虽然世居河阳,生于长安,早年却长期流寓韶州,后又“就食江南”,侨居于宣州。

这种窘迫感和漂泊感,给白居易等人早年生活留下深刻烙印。白居易在诗文中慨叹:

苦乏衣食资,远为江海游。光阴坐迟暮,乡国行阻修。身病向鄱阳,家贫寄徐州。⑰

又:

时难年饥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⑱

明乎此,就不难理解,作为“外省青年”的白居易、韩愈等人,为何在长安大半生只能租房,及至中年买房后,又为何会激动不已。此间心路历程,就如同现代人,白手起家,打拼多年,终在北上广全款购下一处房产。不同的时代环境之下,艰辛与“不易”,从来都是生活的底色。

R

EFERENCES

注释

①周勋初《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第277页。

②《白居易集》卷5《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中华书局,1979年,第91页

③《白居易集》卷5《答元八宗简同游曲江后明日见赠》,第92页

④《白居易集》卷5《早送举人入试》,第93页

⑤《白居易集》卷19《题新居寄元八》,第407页

⑥《白居易集》卷19《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第415页

⑦《白居易集》卷19,第407页

⑧《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952页

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6《河南少尹裴君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60页

⑩《通典》卷17《选举》,中华书局,1988年,第417页

⑪《太平广记》卷496“邢君牙”条,中华书局,1961年,第4072页

⑫陈寅恪《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

⑬《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6,第701页

⑭《韩昌黎文集校注》卷1《进学解》,第47页,参黄正建《韩愈日常生活研究》,《唐研究》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⑮参《北梦琐言》卷三“杜邠公不恤亲戚”条,中华书局,2002年,第44页;杜牧《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上宰相求湖州第三启》、《为堂兄慥求澧州启》,《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第1008-1016页

⑯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19页

⑰《白居易集》卷9《将之饶州,江浦夜泊》,第177-178页

⑱《白居易集》卷13《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第267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