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朦胧境界”的特殊美感
何谓“朦胧境界”?是“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还是“雨中山落果,灯下草虫鸣”?那种清虚淡远,含蓄浑茫,难道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朦胧境界?
还有描写朦胧月夜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又给人怎样的“朦胧淡月云来去”的美感!
王维诗《山居秋暝》意境
再看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勾画出一种高超绝妙的朦胧意境。
有学者认为,唐诗宋词乃至整个文学艺术世界的魅力和极致,在很大程度上,都在于营造出了一种“朦胧境界”。
唐诗宋词元曲
如载誉传诵千百年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代诗人崔颢这首备受李白赞誉的诗,正是因为它具有一种让人茫然若失、捉摸不透的朦胧美感。
崔颢诗《黄鹤楼》
诗家分析说,当一个人的心境弥漫着一丝淡淡的忧愁和隐隐约约“哀而不伤”的情绪的时候,往往能从中意外地体味到一种独特的“甜美的忧郁”之美”,亦即朦胧美。
确实如此。有许多时候忧郁包含着一层猜不透的诗意和一点点耐人寻味的甜美,如果你同忧郁拉开一段美学距离的话,得到的是一种深沉的美感享受。
我热爱文学,看重文学,推崇文学,就在于它能营造出一种低徊掩抑又荡气回肠的朦胧境界的哲理思绪和广大的美感空间。
美感不是一个定量概念,美感微妙极致处,往往就是含蓄、浑茫、朦胧之美。
有学者认为,能说出条条道道、明明白白,加以条分缕析的美,往往是浅显的,短暂的,有限的,而“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所含蕴的淡淡哀愁的美,则常常是深沉的,持久的,无限无穷的。
孔子与弟子
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人生哲学,也是一种“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和“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恍惚朦胧的境界。
庄子哲学
艺术世界贵在含蓄,贵在朦胧和浑茫。庄子说:“至道至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是否可以一种说甜美忧伤和温徐委婉的情致是最高美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