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不同针,针不同法”,《灵枢》九刺、十二刺、五刺病症图解
编者:从各种针刺方式中,可以领会古人对于“病不同针,针不同法”上给后人留下具有常宝贵的范例。
《 灵枢 》记载的针刺方式(依据证候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针具,刺不同的部位)颇多。由于不是一个时期一个人的经验记述,故所列的针刺方式,有的名异义同,有 的 名同义亦同,重叠杂出,给学习及运用。带来不便。兹对九刺、十二刺、五刺试作探讨如下。
一、按病情九变的九种针刺方式
《灵枢·官针七》载:“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古代在医术上备有九种不同形状的针,是中医所熟知的,即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所谓的“九针”。又根据九针不同的式样和效用,分别应用于九种不同的病症,采取不同的方式施以以针刺,这是古人在运用针刺技巧上,创建了“病不同针,针不同法”的一种对后学极为有益的示范。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载:“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
为了对于九种针刺方式,容易做出比较,便于记忆,特制表如下(表1)。
九针在治疗史上发挥过很大作用,供献甚大。由于现代在医学上取得迅速发展,制造的针具精巧便利,并结合临床上的需要,对于九针的使用,已趋向一种变动:
1.镵针(适用于浅表刺激):临床很少使用,皮肤针已有完全代替它的倾向。
2.鍉针、员针:多用于皮肤浅表按压。
3.锋针:即现在常用的三棱针,用于刺络放血;而铍针、大针均少使用,排脓局部逐水已转为外科治疗。
4.员利针、长针:已为毫针代替,毫针正为针灸医生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伴随针具铸造精致,应用方式的变动,表中所列的九种针刺方式,现在多用于临床的大致保留着俞刺、经刺、远道刺、络刺、毛刺、巨刺、焠刺七种。
二、十二种针刺方式以适应十二经的病症
《灵枢·官针七》载:“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十二经的病症有深有浅,有大有小,而十二种针刺方式的用途也是不同的,临床可以依据病情,选择运用。为了一目了然,易于对照领会,特制表如下(表2)。
表中列举的十二种针刺方式,为历代针灸医生所掌握,并认为运用于临床其功效比较显著。近年来基于针灸学术的进展,对于十二种针刺方式的认识及运用都在起着变化,有的保留,有的放弃,有的用新词代替了旧语。
恢刺、输刺,实际与现代针法所说的“强刺激”基本相似。直针刺,是属于横针刺的一种方式。浮刺、扬刺,似乎可以用皮肤针代替。赞刺,已多用锋针代替,或转外科治疗。阴刺,凡刺手足阴经的原穴(以俞代原)都属于阴刺。短刺,已较少用于临床。为了比较详细地领会偶刺、报刺、齐刺、傍针刺的实际应用情况,下边分别叙述之。
1.偶刺:前胸腧穴与后背腧穴,相对着针刺,称为偶刺;在背部找到痛点后,用针刺入(不可深刺),再在胸部对准背部针刺处,用针刺入(忌深刺),亦称为偶刺,背部各脏腑的俞穴,配合胸腹部各脏腑的募穴,也属于偶刺范围,称俞募配穴法。俞募配穴,已引起现在的针灸医生所重视,它对于脏腑疾患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2.报刺:针刺压痛点、针刺肌肤间有条状或枣核状触感物(排除冷脓疡及瘤肿),都属于报刺(阿是穴)。报刺在临床上是针灸医生经常利用的,恃别对于脏腑病反映于肌肤间的痛点、或异常部分,针刺艾灸,疗效往往突出。
3.齐刺:在主穴上直刺一针后,再在其左右侧,各辅助刺一针,加强其激发气血活动的作用,是治疗寒痹的一种针刺方式,现在针灸医生多称它为三针法。
4.傍针刺:在主穴上直刺一针,再在主穴旁辅刺一针,常用于治疗痹证,名为二针法。
三针法、二针法,现在在临床上经常运用,功效使人满意,它的适应证正不断地开扩起来。但齐刺、傍针刺的名称,多人已不习惯于称道。
三、依五脏的病变采取的五种针刺方式
《灵枢·官针七》载:“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五脏有病变时,按脏象学说都会有定的特征显现出来。古人遵循其特征,常灵活地运用五种针刺方式,分别进行治疗,以获取较高的疗效。为了对五种针刺方式易于注意,并可互为对照,制表如下(表3)。
适应五脏证候的五种针刺方式,与适应十二经病变的十二种针刺方式,两者有的针刺名称相同,适应证候差距不大者,如“输刺有的针刺名称不同,究其运用的方式及适应证候则基本相似者,如扬刺、浮刺与半刺;赞刺与豹文刺。至于关刺、合谷刺,则与十二种针刺方式,略具不同。
1.关刺:《灵枢·官针七》载:“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直刺左右”,《类经》注:“左右,四肢也。“尽筋上”,《类经》注:“尽筋,即关节之处也。”依据《类经》注释,我们对这一段经文,作如下的领会,似乎没有什么误谬。即:直刺四肢关节部分,可以治疗筋痹,但要避免刺出血来。肝主筋,故关刺与肝相应。
例如:腕关节刺阳池、大陵、阳溪、腕骨;肘关节刺曲池、少海、曲泽、天井;膝关节刺膝阳关、曲泉、鹤顶、委中;踝关节刺照海、申脉、解溪、太溪等,均属于关刺。关刺是治疗四肢拘孪,关节疼痛的优良刺法。
2.合谷刺:《灵枢·官针七》载:“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合谷刺,不是刺合谷穴,是一种针刺法(具体操作,见表3)。《太素》卷二十二,五刺注:“刺身,左右分肉之间,洧如鸡足之迹,以合分肉间之气,故曰合刺也。”合刺,义为一针三向刺入,合攻病痛,名义颇为恰当;如称为合谷刺,其义很难解释。恐系抄写时将合字抄重,曲解为合谷盖以谷合二字形体相近而致成的错误。
这种刺法,治疗肌肉风湿疼痛,效果较佳,已被针灸临床医生常常运用,称它为“鸡足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