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罗|武夷参茶一盏入魂,你懂,便看
刚刚结束了在武夷山的闭关禅修
此行武夷,旨在参茶
都说禅茶一味,到是什么味?
苦味
佛说四圣谛第一为苦谛
众生皆苦
你我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
茶性也苦
《本草纲目》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清则上清矣”。故茶之品,先苦后甜。
参禅亦是,能破苦时,心中回甘。
禅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茶是如人品饮苦甘自觉。
甘苦与共,禅茶一味。
因此,吃茶去·····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师问:‘曾到此间么?’
曰:‘曾到。”师曰:‘吃茶去。”
又问一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叫:院主,院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我去了,哪?
武夷山
相传尧帝时期,彭祖率族人移居到闽北一带。当时此地洪水泛滥,到处汪洋一片。彭祖的两个儿子彭武和彭夷带领族人堆山挖河,疏浚洪水。后人为了纪念武、夷两兄弟,就把堆山的山脉叫做“武夷”。
武夷秀美,山如仙人,水如禅者,洒脱清爽,不着俗相。天游峰上观云雾,九曲溪中印红袍,高山流水伴我吃茶,金骏眉,银骏眉,肉桂,水仙,大红袍。
一碗茶,两碗茶......直喝到身心通透。
想来卢仝没有骗我,他说: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吃茶去,吃茶去.......
吃不得,吃不得.......
才几碗入喉,已甘作武夷岩石,常此不归矣。
山中何处好,无事任逍遥
一上山,事情就简单了,每日吃饭、睡觉、修行。如是想来下山也无非三件事:吃饭、睡觉、烦恼。却是山下好,此三事都成为修行。
清晨起来参加寺庙早课,声声梵呗中止息烦恼。课毕与僧众同斋,之后到山上平台演练八段锦,修此凡胎康顺,行禅至茶园呼吸吐纳,息息清净。回到禅堂吃茶,七碗茶尽,发轻汗,清风生,坐下来修禅定,日日如此,喜悦由心而生。
禅茶一味,倒也品出点酸涩味,世人喝茶坐禅的多,知其味的有几个,茶能通禅吗,坐能成佛么?
若说他能,岂不着相,若说不能,此相何破?
却是法演禅师借一句情诗点的好:
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有位美人在闺房内知道其情人檀郎来找她。为了使檀郎知道她在闺房,又不好意思直接与檀郎说,只得借机叫丫环小玉做东做西,其目的就是利用叫小玉的声音,要檀郎知道她在闺房里。
由此可知赵州禅师之吃茶不在茶,而在破执。
你问禅,我说茶,你问祖师意,我说庭前柏。
说东说西,只是借此声音要你离开当下的执念。懂了这个道理,吃什么都是禅味了。瑜伽也是一样,流派众多,以何为准,需不忘初心,所有练习无非止息心念,若心不动,练什么都是瑜伽了。
可惜山下的我们被烦恼包围,却是只识得声,难入其境。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如人饮茶,苦甘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