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第二十五章:新凉解表
…………………………………………………………………………………………………………………………
第二十五类:《新凉解表》
(13味/柴胡、升麻、葛根、牛蒡子、蝉蜕、前胡、薄荷、蔓荆子、菊花、桑叶、木贼、谷精草、淡豆豉)
…………………………………………………………………………………………………………………………
《柴胡》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红柴胡、南柴胡、柴草、茈胡、山菜、茹草、地熏。
药科——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的根(习称“南柴胡”),或柴胡的根(“习称北柴胡”)。
产地——主产于湖北、四川、安徽等地。
药类——新凉解表。
药性——微寒。
药味——苦。
入经——肝、胆、肺。
功效——和解表里,疏肝升阳。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现治——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中风,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
参治——伤寒,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荣卫不顺,邪入经络,肝经郁火,五劳七伤,筋骨疼痛,肢体疼痛,湿痹拘挛,五心烦热,体热盗汗,头痛身痛,赤痛障翳,耳鸣,耳聋,口燥咽干,肩背疼痛,心腹肠胃中结气,咳,呕,渴,痰澜,饮食积聚,腹中痛,肝家邪热,胆痹,大肠停积,相火(肝胆、包络、三焦),小便不利,黄疸,疟疾,积热下痢,五疳羸热,小儿痘疹余热,水胀。
药理——添精,补髓,发汗,解热,下气,消食,消痰,止嗽,调经,镇静,除烦,止惊,润心肺,益气力,调月经,抗菌,抗炎,镇痛,抗病毒,抗溃疡,抗肿瘤,抗惊厥,降血压,推陈致新,解散肌热,升高血糖,抗辐射损伤,降低血清胆固醇,降低血中脂肪含量,减轻肝损伤,促进胆汁分泌。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有毒性。恶皂荚。畏女菀、藜芦。呕吐者忌服,阴火多汗者忌服(误服必死),肝阳上亢者忌服,肝风内动证禁服,元气下绝者忌服,真阴亏损者忌服,体虚而气升者忌服。
…………………………………………………………………………………………………………………………
《升麻》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周麻、鸡升麻、周升麻、空升麻、绿升麻、西升麻、鬼脸升麻、龙眼根。
药科——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根茎。
产地——分布于河南、山西、湖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药类——新凉解表。
药性——微寒。
药味——甘、辛。
入经——脾、胃、肺、大肠。
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主治——风热头痛,口疮,齿痛,咽喉肿痛,子宫脱垂,脱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
现治——毒血症。惊痫,发热,伤风,温疫,热毒,风热壮热,头痛。
参治——伤寒,恶寒壮热,中气下陷,阴痿,津液不通,雷头风,小儿风,游风肿毒,头面身须臾周匝,肢体痛,头面疙瘩肿痛,面赤斑斑如锦文,乳蛾痄腮,喘咳音哑,胸乳间皆痛,肺痈吐脓血,咽唾不得,中恶腹痛,胸胁虚痛,小儿尿血,下血,血崩,血淋,窃血,带下,噤痢,久泄下痢后重,足寒,热痹瘙痒,痘疹,斑疹,麻疹,痧疹不明,疮疹已发未发,淫疮,肿毒起,痈疽坚硬,痈肿疮毒。
药理——消热,降温,下气,解痉,镇静,安魂,定魄,发浮汗,增强免疫功能,抗炎,镇痛,护肝,抗惊厥。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调敷,煎水含漱或淋洗)。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不可过量。癫狂者忌服,惊悸怔忡者忌服,吐血鼻衄者忌服,气逆喘满者忌服,气逆呕吐者忌服,咳嗽多痰者忌服,阴虚火旺者忌服,阴虚阳浮者忌服,上盛下虚者忌服,下元不足者忌服,麻疹已透者禁服,痘疹见标者忌服。
…………………………………………………………………………………………………………………………
《葛根》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葛条、粉葛、干葛、甘葛、葛藤、葛麻藤、葛麻茹、葛条根、黄葛根。
药科——豆科植物野葛的根。
产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药类——新凉解表。
药性——凉。
药味——甘、辛。
入经——胃、肺。
功效——解肌,透疹,退热,生津,升阳,止泻。
主治——高血压,心绞痛,伤寒,温热,烦热消渴,耳聋,头痛项强,泄泻,痢疾,癍疹不透。
现治——冠心病,眼底病,突发性耳聋,急性肠梗阻,消渴。
参治——服药失度,诸菜中毒,酒醉不醒,心热吐血不止,鼻衄,热毒下血,中风,温疫,郁火,发热,风热壮热,无汗恶风,发狂烦闷,肢体痛,猘狗啮,喘而汗出,吐下欲死,干呕不息,胁风痛,血痢,小便赤涩,疟疮,疖子初起,小儿疮疹难出,金疮中风,敷蛇虫啮。
药理——发表,出汗,除烦,破血,排脓,合疮,堕胎,开胃,下食,止痛,开腠理,通小肠,解诸毒(药、酒、野葛、巴豆等),降血压,降血糖,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增加氧供应,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解除肠管痉挛。
用法——水煎,捣汁,外用(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不可多服(损胃气)。胃寒者慎用,夏日表虚汗多者忌服,中气虚而热郁于胃者忌服。
…………………………………………………………………………………………………………………………
《牛蒡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大力子、恶实、鼠粘子、鼠尖子、黍粘子、黑风子、毛锥子、粘苍子、大牛子。
药科——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
产地——分布于东北三省、华北等地。
药类——新凉解表。
药性——寒。
药味——苦、辛。
入经——胃、肺。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
主治——风热感冒,腮腺炎,咽喉肿痛,咳嗽,麻疹,荨麻疹,痈肿疮毒。
现治——猩红热。遍身浮肿,皮肤风热,头痛连睛,风热牙痈,痄腮肿痛。
参治——诸风,诸痿,风伤,风毒肿,目昏涩不明,喉痹,颈项痰毒,吹乳,疏风壅涎唾多,便痈,手指赤肿麻木,风疹作痒,遍身瘾疹,丹毒,痦疹不起透,悬痈肿痛,风肿斑毒作痒,斑疹时毒。
药理——补中,利尿,明目,抗菌,抗癌,降压,利腰脚,降血糖,抗病毒,抗肾炎,消利咽膈。
用法——水煎,散剂,外用(煎汤含漱)。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外用(适量)。
禁忌——脾虚气虚便溏者慎用。
…………………………………………………………………………………………………………………………
《蝉蜕》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知了皮、蝉退壳、蝉退、蝉衣、蝉壳、枯蝉、虫蜕、金牛儿、麻儿鸟皮。
药科——蝉科昆虫黑蚱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产地——辽宁以南各地区均有分布。
药类——新凉解表。
药性——寒。
药味——甘。
入经——肝、肺。
功效——散风除热,解痉透疹,利咽退翳。
主治——风热感冒,惊风抽搐,破伤风,目赤翳障,咽痛,音哑,风疹瘙痒,麻疹不透。
现治——化脓性冲耳炎,慢性荨麻疹。发热恶寒,皮肤风热,浑身壮热,咳嗽,脱肛。
参治——小儿噤风,小儿天吊,小儿夜啼,口噤不乳,头旋脑转,头目仰视,癍疮入眼,聤耳出脓,瘰疬,项强目直,冬温袭肺,胃热吐食,小儿阴肿,皮肤瘙痒,痘发热发痒抓破,痘疮黑陷,痘疮出不快,疔疮。
药理——宣肺,止痒,镇静,免疫抑制,镇痛,抗过敏,抗惊厥,抗肿瘤,减缓心率。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敷)。
用量——水煎(常量3~6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慎服,疸疹虚寒证不得服。
…………………………………………………………………………………………………………………………
《前胡》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毛前胡。
药科——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的干燥根。
产地——产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药类——新凉解表。
药性——寒。
药味——苦、辛。
入经——肺。
功效——发表,镇痛,降气,化痰。
主治——外感表证,头痛昏眩,风热咳嗽痰多,痰热喘满,咯痰黄稠。
现治——发汗要药,下一切气,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佳),伤风伤寒,伤寒寒热。
参治——治一切劳,小儿一切疳气,风热,壮热,骨蒸热,妊娠伤寒,风头痛,症结,转筋,呕逆,霍乱。
药理——益精,开胃,下食,止嗽,安胎,解热,镇静,明目,退翳,通五脏,宣散风热,推陈致新,抗炎。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3~9克)。
禁忌——畏藜芦。恶皂荚。阴血虚而头痛者忌服,胸胁逆满者忌服,阴虚咳嗽者忌服,真气虚而气不归元者忌服,气虚血少者忌服,阴虚火炽者忌服。
…………………………………………………………………………………………………………………………
《薄荷》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土薄荷、苏薄荷、夜息药、夜息花、见肿消、蔢荷、鸡苏、水益母、升阳菜。
药科——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地上部分。
产地——我国南北均产,尤以江苏产者为佳。
药类——新凉解表。
药性——凉。
药味——辛。
入经——肝、肺。
功效——宣散,风热,透疹,清头目。
主治——感冒风热,头痛,目赤,咽喉红肿疼痛,皮肤瘙痒,麻疹透发不畅。
现治——结合膜炎。能引诸药入营卫,中风,伤风,小儿惊风,小儿风涎,癫痫。
参治——衄血不止,风热,郁暑,壮热,伤寒,发热,烦渴,一切伤寒头疼,头风,眼弦赤烂,耳痛,脑漏,鼻流臭涕,鼻塞声重,口疮,一切牙痛,瘰疬结成颗块,失音,咳嗽,吐泻,肩背痛,霍乱,血痢,毒汗,皮肤瘾疹不透,两股生疮,疮疥,漆疮,蜂虿螫伤。
药理——清火,解热,发汗,止痢,下气,祛痰,止咳,疏风,止痒,破血,解痉,辟秽,保肝,利胆,利咽喉,通小便,搜肝气,却肾气,通利关节,解毒,抑菌,消炎,止痛,抗早孕,抗微生物,麻痹心脏,扩张血管,兴奋中枢神经,刺激神经末梢,促进透皮吸收,令人口气香洁,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
用法——水煎(不宜久煎,宜后下),丸剂,散剂,外用(捣汁或煎汁涂)。
用量——水煎(常量3~6克),外用(适量)。
禁忌——多服久服则令人虚冷。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咳嗽自汗者忌服,肝阳偏亢者忌服,阴虚发热者忌服,阴虚血燥者忌服。
…………………………………………………………………………………………………………………………
《蔓荆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蔓荆实、蔓青子、荆子、白背木耳、白背杨、水捻子、白布荆、万荆子。
药科——马鞭草科植物蔓荆的成熟果实。
产地——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药类——新凉解表。
药性——微寒。
药味——苦、辛。
入经——肝、胃、膀胱。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主治——风热感冒,头痛,头晕目眩,目赤多泪,目暗不明,齿龈肿痛。
现治——肠炎,风湿筋骨痛。发热,痫疾,神经性头痛,胃痛,腹泻,跌打肿痛。
参治——头风,湿痹拘挛,脑鸣,发秃落,睛痛,内障眼病,痰嗽喘急,消化不良,白虫。
药理——凉诸经血。益气,燥湿,祛痰,平喘,坚齿,平肝,利九窍,利关节,搜肝风,长髭发,令人光泽。抑菌,抗炎,镇痛,抑癌,抗凝,降血压,抗微生物,抑制肠管平滑肌。
用法——水煎,浸酒,丸剂,散剂,外用(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6~9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乌头、石膏。胃虚者忌服,体衰者慎服,头痛目眩者慎服,阳虚血涸筋衰痿痹拘挛者忌服。
…………………………………………………………………………………………………………………………
《菊花》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白菊花、甘菊、家菊、药菊、茶菊、毫菊、滁菊、杭菊、贡菊、怀菊花。
药科——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
产地——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药类——新凉解表。
药性——微寒。
药味——苦、甘。
入经——肝、肺。
功效——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主治——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现治——高血压,冠心病。头晕,盗汗,偏正头痛,怕日羞明,迎风流泪。
参治——诸风,热毒风上攻,四肢游风,热头风旋倒地,湿痹,肌热,三焦郁火,虚火上炎,潮热,面肿,目欲脱,病后生翳,咳逆,肝肾不足,腰痛去来陶陶,膝风,足软,阴疮痒,皮肤死肌,肿毒,痈毒,疔疮。
药理——解毒(酒、疔肿)。益血,润容,抗菌,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养目血,通肺气,安肠胃,搜肝气,去翳膜,作枕明目,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提高心肌耗氧量。
用法——水煎,泡水,泡茶,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6~9克)。
禁忌——阳虚者忌服,气虚胃寒者忌服,食少泄泻者忌服,头痛而恶寒者忌服。
…………………………………………………………………………………………………………………………
《桑叶》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蚕叶、冬桑叶、霜桑叶、铁扇子。
药科——桑科植物桑的叶。
产地——全国各地有栽培。
药类——新凉解表。
药性——寒。
药味——苦、甘。
入经——肝、肺。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
主治——风热感冒,头晕头痛,目赤昏花,肺热燥咳。
现治——摇头风(舌伸出,流清水,连续摇头),吐血,眼疾,牙痛,咽喉红肿。
参治——麻痹不仁,手足麻木,遍身出汗不止,小儿渴,乳硬作痛,肝阴不足,霍乱吐利,大肠脱肛,下肢象皮肿,肌肤甲错,穿掌毒肿,痈口不敛,火烧,汤泡疮。
药理——利尿,抗菌,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促进细胞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排除体内胆固醇,刺激真皮细胞分裂,产生新生的表皮。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外用(适量)。
禁忌——肝燥者禁用。
…………………………………………………………………………………………………………………………
《木贼》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木贼草、锉草、无心草、节节草、笔头草、节骨草、笔管草、接骨叶。
药科——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全草。
产地——分布于东北三省、内蒙古、陕西等地。
药类——新凉解表。
药性——平。
药味——苦、甘。
入经——肝、肺。
功效——疏风,散热,退翳,止血。
主治——目赤肿痛,目生云翳,迎风流泪,喉痛,崩漏,便血,血痢,脱肛,痈肿。
现治——皮肤病性肾炎。消化道出血,妇科出血,月经不断,泻血不止,外伤出血。
参治——舌硬出血,肠风下血,肠痔下血,下血不止,硅肺,胎动不安,小肠疝气,浮肿型脚气,水肿,牛皮癣。
药理——抑菌,镇痛,降压,抗疟,抗病毒,中枢抑制,兴奋回肠,缩短血凝时间,缩短出血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外周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治高脂血症,降低血清总胆固醇,降低甘油三酯含量,制止癫痫样发作。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撒敷)。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脾胃虚寒者忌用,气血虚者慎服。
…………………………………………………………………………………………………………………………
《谷精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谷精珠、珍珠草、流星草、移星草、文星草、鱼眼草、耳朵刷子、挖耳朵草。
药科——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的带花茎的头状花序。
产地——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等地。
药类——新凉解表。
药性——平。
药味——甘、辛。
入经——肝、肺。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主治——肝经风热,头痛,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生翳膜,雀盲,鼻衄,齿痛,喉痹。
现治——咽炎。感冒,发热,偏正头痛,手足掌心热。
参治——小儿中暑吐泻,一切遗症,白浊白淋难愈,小儿痘疹。
药理——抗菌。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烧存性研末撒)。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外用(适量)。
禁忌——忌铁。血虚病目者禁用。
…………………………………………………………………………………………………………………………
《淡豆豉》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豉、淡豉、香豉、白豆、大豆豉。
药科——豆科植物大豆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产地——全国均有栽培。
药类——新凉解表。
药性——凉。
药味——苦、辛。
入经——肺、胃。
功效——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主治——感冒,寒热头痛,烦躁胸闷,虚烦不眠。
现治——遍身痛,痰饮头痛,呕逆,痔漏。
参治——大疫难救,温毒发斑,伤寒汗出不解,发汗吐下,伤寒暴下,断奶乳胀,肺气喘急,呴嗽,滞痢腹痛,血痢不止,疟疾腹胀,阴茎上疮痛烂,小儿丹毒破作疮。
药理——抗凝血酶。
用法——水煎,丸剂,外用(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6~12克),外用(适量)。
禁忌——胃气虚弱者忌服,恶心者慎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