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晨张继科吃饭仪式感分歧:感情好不好,吃顿饭就知道了

    能一起好好吃饭的两个人,遇到问题了,也常常比较容易一起商量和面对,发生冷漠彼此的情况要比不能好好吃饭的两个人少60%以上。

    文 | 弥生微乐

    11月18日的微博中,一则这样的信息上了热搜:

    金晨张继科吃饭仪式感分歧。

    咋回事呢?

    原来是金晨做决定前的最后一餐,她故意换了一身衣服,超有仪式感去吃饭。

    对她而言,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吃饭。

    但张继科点了一盘意面,三口两口就吃完了,还表示每天最没意思的就是吃饭。

    金晨明显都不想跟他聊天了,一边吃还一边翻了个白眼,不过还是问他:“那你讲究仪式感的东西吗?”

    张继科回答:“对,我就没把吃饭当成一种仪式感。”

    对此他有解释的,说可能小时候散养惯了。

    后续采访中,金晨说:“每次吃饭环节真的就我一个人在吃,然后他要么就看我一会儿,要么就不看,要么就玩手机。”

    她说这些都让她感觉尴尬和无聊。

    对于张继科的这种表现,我们也能理解。

    身为运动员,吃饭考虑的更多的是对身体能量的补给,仪式不仪式的似乎不那么重要。

    不过放在约会中,女孩子一般都不喜欢吃饭的时候对方不能好好陪自己一起吃吧。

    其实不仅仅是约会中,就是生活中,两个人能不能一起好好吃饭,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彼此之间感情的温度和长久度。

    就像评论中一个网友说的:“连饭都吃不到一起的人做不成恋人,因为幸福有个标准公式:一屋,两人,三餐,四季。三餐,最容易产生话题和增进感情。

    1.感情是“吃”出来的

    看这段视频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爸妈。

    我妈对牛羊肉和鱼肉过敏,所以不能碰这些东西,而且对牛羊肉的“膻”味特敏感。

    她口味清淡,不喜欢太咸或者辛辣的东西。

    我父亲跟她相反,就喜欢牛羊肉,而且三天两头就吃,最好还是格外辣的。

    所以两人结婚以后常常是你做你的饭菜,我做我的。

    妈妈有空的时候,倒也会忍着牛羊肉的“膻”味给爸爸做。

    不过小时候我的印象中,爸爸从来不懂得照顾一下妈妈的口味。

    另外我爸是教师比较清闲,妈妈是商人,常常忙的吃不上饭。

    爸爸也不晓得没事的时候给妈妈煮个面什么的。

    有一次我妈忙到早午饭都没吃,下午回家,看到爸爸在喂猫,不禁委屈至极,骂他道:

    “你对猫啊狗啊,比对我都好!”

    每年过年,就是我和妹妹的灾难日,妈妈会忙翻天,除了工作,还要炸丸子、剁馅、包饺子、炒菜等等,忙不停歇。

    我父亲呢,只知道跟别人聊天喝酒。

    妈妈就抱怨个不停,她一抱怨,我爸就忍不了,两人就吵架,家里乌烟瘴气。

    我跟我先生完全就是爸妈的另一个极端:我喜欢中餐,我先生喜欢西餐。

    但我会为了他学习西餐,他会为了我学习做中餐。所以我们的餐桌上总是中西合璧。

    如果是他主厨,我就给他打打下手,若我主厨,他就帮我切切小葱切切菜啥的。

    吃饭之前我们都会祝彼此用餐愉快,还感谢对方辛苦做饭。

    实话说,我和我先生的生活总体上来看是很温馨的。

    尤其是吃到他竟做的有我家乡口味的饭菜时,更是欢欣。

    当然也会有彼此很忙碌的时候,我俩通常会等对方一段时间,不会先自己解决了。

    尤其是晚餐,对于我们而言,晚餐一家人一起吃饭,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仪式。

    这些年爸爸改了不少,知道照顾妈妈口味了,另外他因为身体原因也开始忌口,往清淡方向去,跟妈妈的感情也随之缓和起来。

    所以你说,吃饭吧,的的确确就是生活里一桩小事。可夫妻过日子,过的不就是这些小事么。

    生活无非就是柴米油盐,一日三餐,对情侣和夫妻来说,也是一种修行。

    2.吃的时候懂得分享,胃暖,心也暖

    金晨和张继科的视频中有这样一幕:金晨看到张的意面,说看着不错。

    后面评委老师也针对这个说了句:“金晨上来就说看着不错哦,他就自己吃了。”

    言外之意是什么呢,就是金晨觉得不错,有点眼馋,你可以分一点给她尝尝嘛。

    其实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喜欢分享美食的文化。

    中国俗语“民以食为天”,可见食对我们来说多么重要,它不仅仅是果腹那么简单的事情。

    中国人说吃饭,说食物,其实都在或明或暗强调“共”的力量。

    一个“共”,打破界限,无限可能。

    就连很多字,都跟共食有关,比如故乡的乡,以前写作是“饗”,这个字下面就是食,上面坐着两个人,面对面,他们中间那个符号的意思是簋(gui)。

    在商周时期,簋就是一种盛食物的锅。所以同乡人是共饮一条河,共吃一锅饭的人啊。它是一种身份认同的方式,一种社会归属的表达,一种情感本源的追溯。

    其实不仅在中国,西方虽然吃饭多是一人一盘,但一家人吃饭,盘子里往往是盛的一样的饭菜。

    同样的食物,一起分享。

    电影《巴贝特之宴》中,巴贝特中了彩票,将彩票所得巨奖皆用来购买食材,最后烹饪出一桌丰盛的晚宴。

    她邀请小镇上一直以来仅以鱼干、面包和粥为食物的人们共同进食,让所有的人感受到了生命中久违的温暖和幸福。

    《格林童话》中,如果你留意过的话,凡是那些愿意跟别人共享食物的主人公,都有好的结局。

    两个人在一起,如果能够共享同样的食物,食物之美在唇尖萦绕之时,也是感情得以增温的开始。

    德国有个格言,跟中国流行的那句话差不多,意思都是,想要留住爱人,先留住对方的胃。

    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愿意与你分享食物的人,代表着愿意让你加入他的人生。

    《浮生六记》中,沈复跟芸娘还不是夫妻的时候,有一次沈复去芸娘家,因有事回府上晚了,饿的不行。

    仆人送来枣脯,他嫌太甜。芸娘却将他拉到房中,原来她早已为他藏好粥和小菜。

    懂得分享的人,内心也往往是善良的,懂得照顾对方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也会觉得很温暖。

    3.吃饭时有一些仪式感,更能体验到幸福

    《浮生六记》中,沈复多次提到自己与芸娘的“吃饭”。

    两人皆是有情趣之人,逢年过节或者没事的时候,便喜欢在他们的“我取轩”中一同用餐。

    天上有月,桌上有烛,四周皆景,外加清酒畅饮,再来个联句游戏,又有意境又有仪式感,如是,生活滋味甚好。

    金晨和张继科的那段视频中,我留意到张继科说为何不注重仪式感的原因之一。

    他是觉得麻烦。

    是,相比较于简单的吃完饭填饱肚子,让一顿饭有些仪式感的确是费点心思。

    可恰恰就是因为用心思,对方才能感受到你的心思。

    我们不可能日日让每顿饭都充满仪式感,但每周让两三次晚餐充满温暖的仪式感,也并非特别难的事情。

    比如摆个盘,铺个好看的桌布,比如插个花瓶在饭桌上,比如在早餐咖啡中做个爱心形状等等,外加一句,我好中意你或者谢谢你来到我的生命中等等。

    说来我也挺幸运的,我先生最喜欢给一家人做饭,而且不时的制造点仪式感。

    要是娃睡觉了只有我们两人的时候,铁定的红烛晚餐,从一开始我对他的抗拒,到接受,再到感情越来越好,这中间,吃饭的力量不可小觑。

    我生日的时候他也会亲自给我烤蛋糕,然后在蛋糕上写上我的名字。

    有时候我起床晚了,他会把咖啡和早餐放在小桌上端到床上,跟我说早安,祝我起床愉快。

    说真的,女生都是这样,不求什么山盟海誓,也不指望多少大富大贵,就是平平淡淡日子中,对方不是只等着我们女生给煮饭,而是也能跟我们一起做饭,一起好好吃饭。

    说来也巧,我们系(社会系)有个学生做硕士论文,调查问卷统计显示,能一起好好吃饭的两个人,遇到问题了,也常常比较容易一起商量和面对,发生冷漠彼此的情况要比不能好好吃饭的两个人少60%以上。

    感情好不好,吃个饭就知道了,愿你我,能够在日日的生活中,吃出更多的幸福感。

    作者简介:弥生微乐,富书写作营学员,富书专栏作者,本文首发公众号:富书姑娘(ID:woshimiaoji),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