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丽赏花 | “西山晴雪”杏花雨
寻向西山觅芳华(一)
“西山晴雪”杏花雨
作 者:付 丽
播 音:晓 丽
编 辑:付 丽
亲爱的书香园林的朋友们,阔别了2月有余,”付丽赏花”又和您见面了。
《2016-203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章中,提出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和利用。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以西山北南口附近的关沟为界,南抵房山拒马河谷,西至市界,东临北京小平原。行政区包括昌平、海淀、石景山、丰台、门头沟和房山六区的全部或部分,几乎占据了北京市总面积的17%。
这条文化带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皇家文化;以大觉寺、卧佛寺、潭柘寺等为代表的寺庙文化;以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周口店龙骨山猿人遗址为代表的考古文化;以妙峰山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此外还有陵墓文化、教育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山水生态文化。可以说,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就像一本巨著,里面有读不完的北京历史、政治、文化、军事。这里是北京的文明之源、历史之根、文化之魂。
今天,“付丽赏花”就走入大西山,寻芳觅华,探索北京花卉文化的根源与魂魄。
大西山,如巨人的臂膀一般,环佑着北京城。每天清晨,只有当这座连绵的山脉也被镶上了金边,北京,这座城,才算是真正醒了。
西山,藏风得水、林木茂盛的宝地,在燕京八景中,“西山晴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和“居庸叠翠”,一半的景观皆出于此。
今天我们就先来聊聊“西山晴雪”。
“西山晴雪”最早起源于金代。
相传金章宗,就是那位最早提名“燕京八景”的皇帝,在雪后巡游西山。大西山在雪后一派银装素裹,愈显巍峨静立,这位既忧心天下,又忘情山水的皇帝十分欢喜,“西山御屏江山固,积雪润泽社稷兴”的诗句脱口而出,将此景提名“西山积雪”,并“燕京八景”之一。
而后,战火纷争,朝代更替。大西山岿然不动,依旧伸出臂膀,守护着我们这座城。到了元代,“西山积雪”改称为“西山晴雪”,到了明代又被改称为“西山霁雪”。直到清代,乾隆皇帝定名“燕京八景”时,确定了“西山晴雪”景名,沿用至今。
从“积雪”,到“晴雪”,再到“霁雪”,最后又回归“晴雪”。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岿然的西山和皑皑的“白雪”,变化的是由“雪景”在光影中呈现的多姿面貌,和观景人的心境和胸怀。
说到“西山晴雪”,我们通常都会觉得就是泛指西山一带的雪景。然后,关于乾隆皇帝提名“西山晴雪”,却有着这样一个与花有关,沁着芬芳的传说。
在《古今香山》中记载: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残冬,一冬无雪,入春无雨。作为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乾隆皇帝和诸位大臣自然都是忧心忡忡。
初春的一天,乾隆皇帝到西山静宜园(今香山公园)打猎散心。出西直门经青龙桥时,远远望见西山山凹处一片洁白,酷似积雪覆盖。
久旱逢甘霖的乾隆皇帝大喜过望,也不去打猎了,直奔西山一探究竟。走近西山才发现,那白花花的一片,不是积雪,而是西山的杏树正在春日中恢复了生机,繁茂的盛开着。
那十万株杏花迎风绽放,轻风吹来,花瓣纷纷扬扬,如雨雪飘落,漫山花香沁人心脾。
看到杏花盛开的如此繁茂,乾隆皇帝也略略缓解了心中对于农事的担忧,舒心畅怀的欣赏其眼前的美景。
(摄影:何建勇)
这时,他想起了当时“燕京八景”中的“西山霁雪”之名,但眼前的此情此景,他觉得以元代的“西山晴雪”而称更恰如其分。
在触景生情之际,欣然题写了“西山晴雪”四个大字,并赋诗一首:“银屏重叠谌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晶光迎晓日,千林琼屑映朝晴。”
次年他御题的“西山晴雪”碑便矗立于香山之上。而今260年过去,“西山晴雪”四个大字依然是苍劲有力,风韵犹存。
“西山晴雪“之名,到底源于西山雪后的银装素裹之景象,还是源于万树杏花似雪覆盖西山之景观,已无从考究。
(摄影:何建勇)
但是西山自明代起就有万顷的杏树,却是不争的事实。明代王衡记有:“杏树可十万株,此香山之第一胜处也。”
此外,明代还有许多位诗人赞美过西山的杏花。徐贯诗云:“岭峰月挂上方晓,山杏花飞下界春。”
谢榛诗云:“红云看不彻,漠漠杏林花。”
朱之蕃诗云:“香过十里杏花西,礼罢空王到上栖。”
郭正域诗云:“寺入香山古道斜,琳宫一半白云遮。回廊小院流春水,万壑千崖种杏花。”由此可见西山杏花盛开的时候是多么美丽。
今天的西山,每到清明前后,仍会被漫山的杏花覆盖。经历了无雪的一冬,您何不到“西山晴雪”转上一转,春风拂面,沐浴一场杏花雨。
“付丽赏花”中与杏花有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