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湘桂战役,百万国军为什么会一溃千里?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9295条回答。
其实就是敌我力量悬殊的结果。
八路军在华北有一个最稳定的、最繁荣的根据地,叫做冀中根据地。
冀中根据地是在富饶的冀中平原高达38个县建立的,这里人口为800万,是传统的产粮区,各种物资都很充足,被八路军誉为中国的乌克兰。
这里兵员充足,老百姓也支持抗战,到51大扫荡时这里还是10万人枪。
然而,1942年5月1日日寇集中2万日军和一些伪军,对冀中根据地发动了大扫荡。
至1942年6月上旬,日伪军占据冀中根据地所有县城和较大集镇、村庄;共建立1700多个据点,挖掘4000多公里封锁沟,把冀中根据地分割成2600余块,从而彻底控制冀中。
冀中地区八路军部队,减员为1万7000人,第八军分区司令常德善,政委王远音双双战死,第十军分区司令朱占奎被俘投敌。
在这种压力下,冀中八路军完全撤出这个根据地,被迫转移到晋西北。
由此,冀中根据地沦陷。
要知道,打垮冀中根据地,日寇用了2万日军而已,还是七拼八凑的各种治安部队。
而豫湘桂会战中,日军破天荒地使用了60万大军。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
之前抗战最大规模的战役武汉会战,日寇不过使用了30万大军,此次等于翻了一倍。
而当时日寇在中国境内的军队只有120多万人,此举等于将一半的部队用于进攻。
就战略和战术上来说,这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还有大量占领区需要固守。
这也就是说,1944年的豫湘桂会战,日寇已经孤注一掷,甚至放弃对占领区的控制,来发动豫湘桂会战了。
因为一线抽调不出这么多兵力,日军从对付八路军的华北方面军,对付苏军的关东军,抽调了大量师团南下。
以上面提到的冀中根据地为例,由于日军大量南下,兵力严重不足,已经放弃了乡镇大部分炮楼,交给不可靠的伪军驻守。由此,八路军卷土重来,又开始回到冀中。
冀中老干部回忆:1943年底到1944年春季已经普遍开始攻克和逼退敌据点岗楼,这是由于太平洋战争吃紧,日军兵力大为减少,冀中各县城多者驻有一个中队,少者为三五十人,伪军数量大为减少,每县只剩几百人。大部分敌伪军龟缩在县城和两三个据点中,整个形势已恢复到“五一”大扫荡前的形势。
日军进攻的规模是空前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
为什么这样?
很简单,应该日军决定在战败前垂死挣扎一下。
在1944年,日寇已经在太平洋战场接连失败。日军认为应该在中国战场进行一次大战,一举击溃国民政府,迫使中国人屈膝投降。日本可以用较好的条件实现撤军,随后全力对付美国,而不用将百万大军留在中国。
至于豫湘桂会战失败,其实简单对比数字就可以知道原因。
以豫湘桂会战的长沙会战为例,长沙会战一共有4次,最后1次就是豫湘桂会战的长衡会战,最终长沙失守,被日军占领。
前三次长沙会战,日寇使用的兵力大概是10万到12万。而第九战区薛岳可以使用的部队在20万到30万。虽然国军严重缺乏重武器,火力差距极大,但毕竟有地形优势,加上有数量上的优势,战斗力上完全可以同日寇周旋甚至打赢。
但是,豫湘桂会战的长衡会战中,长沙战役的日军数量高达25万人,是以前的两倍还多。
相反,由于编组远征军的因素,薛岳第九战区的实力没有增加反而减弱,总兵力还不到30万规模。
众所周知,由于中日两军的武器装备存在巨大差距,国军防御期间需要至少两倍的兵力优势,如果是平坦地形则需要三倍。进攻则至少需要三倍,甚至更多兵力也未必能够吃掉。在关家垴战斗,2万八路军围攻500日军,打了2天就是吃不掉。
由于日军兵力增加太多,长沙其实已经无法守住。严格来说,前三次长沙会战是两胜一负,其中一胜还是小胜而已,大体上只是薛岳略占优势。
所谓天炉战术,是开始用积极防御不断消耗日军的兵力和补给。等到日军长期攻坚失败,兵力有一定损失,补给逐步耗尽时,国军再进行全面反击,将其击退。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日军兵力损失和补给消耗到无法继续作战的地步。
也就是说,日军有10万军队,你可以将他们消耗一二万,攻击他们的后勤补给部队,让他们无以为继。
但是,现在日军是25万,损失一二万人根本就是小意思。他还有大量的后勤部队可以随时补充,维持交通运输线,根本不存在后勤困难一说。
此次薛岳想要对付日寇这25万大军,最少也要用50万人,他只有30万,不败就有鬼了。
打战和做生意一样,是要看实力的,不是靠嘴炮。
没有足够的实力,换成诸葛亮再世、孙武复活也是没用。
我们再看看豫中会战,当时战区共有24万国军,但分散在豫中和豫西两个战场,互相无法互相支援,每个战场有12万国军。
日军在豫中会战使用了15万主力部队。
表面上似乎数量不如国军24万人,但战斗力差距非常巨大。整个豫中会战中,日军使用坦克装甲车高达近700辆,其中坦克200多辆,大口径火炮近300门,出动兵力高达近15万人。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
日军豫中会战使用的坦克装甲车和总兵力,超过德军北非军团(只有4万多人),拥有150辆坦克!
而国军当时奇缺反坦克武器,1个军往往只有二三门反坦克炮。
汤恩伯的部队在豫中平原面对日军数百辆坦克装甲车的冲击,根本就挡不住。
讨论客观历史时,如果故意不考虑双方实力的差距,只是一味强调国军所谓“无能”“腐败”“内部矛盾”,这就是非常荒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