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快速崛起的机会,不用马屁送礼,大多数人不敢做!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11卷 汉纪三

汉高帝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

【原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去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余,言于上曰:“可试观矣。”上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

【解析】(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于是,叔孙通就奉命作为使者,去征召了鲁地的儒生三十多人。鲁地有两个儒生不肯前往,说道:“您所事奉的将近有十个君主了,都是依靠当面阿谀逢迎来赢得亲近、尊贵。如今天下刚刚平定,死亡的人尚未安葬,伤残的人还不能行动,又想要制礼作乐。而礼乐的产生,是积累德政上百年之后才能制作兴起的。我们不能忍心去做您所要做的事情。您去吧,不要玷污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浅陋迂腐的儒生啊,不懂得时势的发展变化!”随即偕同他所征召的三十人西行入关,又邀请高帝身边有学术修养的近臣和自己的弟子,共一百多人,用绳索拦出演习场所,插立茅草表示出尊卑位次,在野外演习礼仪。经过一个多月后,叔孙通告诉高帝说:“可以试看了。”高帝于是就让他们举行礼仪演练,看完演练后说道:“我能够做这些。”就命令群臣们进行练习。

【解析】

叔孙通这个人滑头的很。

他原本是秦朝的待诏博士,后来在秦二世手下逢迎委蛇,保了平安。

后来,叔孙通跟了刘邦,但是并没有发迹。

上面这一段材料,是叔孙通在给刘邦说要定礼制之后的一些操作。

在分析这段之前,不得不提一些东西。

来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的相关记载。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馀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曰:“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简单的翻译一下,叔孙通降汉,跟着他的儒生有百人,但是叔孙通并没有给这些人举荐,而是推荐一些勇士。于是这些儒生不高兴了,开始埋怨叔孙通。叔孙通说:“刘邦现在打天下,要的是猛士,你们这些人能上阵杀敌?所以我先推荐这些能斩将夺旗的人。你们别急,我不会忘记你们的。”

从这段材料来看,叔孙通有一帮势力,但是这些人并没有在刘邦阵营中获得权力地位,比较边缘。

而最后一句话,可以有一个推断,他给刘邦提出制定礼仪,固然刘邦需要,但叔孙通通过这件事,夹带了私货。

具体的,叔孙通是如何做的呢?为什么说叔孙通夹带了私货呢?对我们个人的启发又有什么呢?

1.找切入点

利用群臣君前失仪,刘邦不高兴,作为切入点。

叔孙通提出修订礼仪的建议,并主动承担。

刘邦也让叔孙通作为这件事情的负责人,开始筹备。

此举,等于在汉王朝已有人负责的军事、内政之外找到了一块无人涉及的业务。

现在,叔孙通就是这个新业务的负责人,事情他说了算。

2.引入外援

征鲁诸生三十余人

这是叔孙通在刘邦手下独立负责业务的第一炮,必须要做好。

搞礼仪这块,鲁国被誉为“周礼尽在鲁矣”,找鲁地的诸生能够提供专业技术的支持,相当于请了专业的外援来帮忙。

但是这里,有一个看点。

鲁有两生不肯行

这是真的不想参与?还是想参与叔孙通不想带他们玩?

个人认为后者可能性更大。

参考《资治通鉴》中引用,西汉学者扬雄的点评:“昔者鲁有大臣,史失其名。曰:‘何如其大也!’曰:叔孙通欲制君臣之仪,召先生于鲁,所不能致者二人。’

可以看出,这两个人身份地位不一般,否则不会用“大臣”来称呼。

而这样的大牛,如果叔孙通以外援形式搞进来,对于叔孙通而言,就要面临这个项目话语权争夺的问题。

这个东西,直接关系到权力和功劳最终落在谁头上。

与其拉进来威胁叔孙通的地位,不如不拉进来。

当然,再做个拓展猜测,两个大牛也知道叔孙通的想法,过来接洽不过是面子上的,所以推了,但是作为利益交换,让自己的学生参与进去,确保自己学派获得官方话语权的支持。

当然这个就扯的有点远了。

这里总结一句话,叔孙通想把礼仪搞好,必须要请外援,但是外援不能太强,让项目脱离他的控制。

3.分利左右

及上左右为学者

这句话,有两个关键。

其一,上左右,即刘邦身边的人。

其二,为学者,即有学识这方面懂的人。

连起来就是,叔孙通为了制定礼仪,还拉了刘邦身边懂这方面的人进来。

为什么要拉这些人?

首先,这些人懂。叔孙通搞的东西,万一这些人说不好,那就完蛋了?

其次,这些人是刘邦身边的人,能说得上话是一方面,另外也能摸到一些刘邦的心思。

把这些人带进来,哪怕挂个名,叔孙通搞的东西能够更贴合刘邦的心思,同时这些人也不会阻拦叔孙通,甚至会帮他说话,毕竟是大家一起搞的这个事,彼此算是利益同盟。

这叫同伙共谋!

4.夹带私货

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

重点在对最后七个字“与其弟子百余人”

与其?这个“其”是谁?

如果直接读原文,那么搞不好会认为是“上左右”即刘邦左右学者的弟子。

但是,之前提到《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他说“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再来看这七个字。

这个“其弟子”说的就是叔孙通的人。

利用制定礼仪的机会,名正言顺的拉自己人进来分蛋糕,谋出路,实现了当初孙顺通说的:“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

而这些人进入朝堂,也必将成为叔孙通的势力。

最后推测,制定礼仪这件事,刘邦有授意,并且叔孙通搞准了刘邦的心思,同时又有专业外援支持,加上搞定刘邦身边的人。

可以说,制定礼仪这件事,必定成功,而成功之后就是众人分利益。

而作为负责人的叔孙通,他获得了最大的利益:“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太常,三公九卿中,九卿之首,属于高级官员,如果说三公属于正国级,那么九卿就是副国级中最大的那个。

而那些参与的人,一个博士、小官终归是少不了的。

【启发】

叔孙通的例子,归纳总结的来说,就是通过新项目完成自己资源的累积和个人发展的突破。

为什么要选择新项目作为突破点?

一来是原有的业务已经固化成为别人的既得利益,你去动难度极大。而新项目则是一块新的增量,没人负责,属于蓝海。

二是,新项目的出现绝大多数是领导意志产物,尤其是新官上任搞新项目作为政绩工程。

从关注度上, 参与新项目能够让领导看得到你,你的表现能够“上达天听”。

从资源上,对于新项目,领导必然是大力支持。他提出来搞的,能不支持吗?

有足够的资源,事情自然好办。

三是,新项目的产生会带来大量权力缺口,即职位。

四是,新项目的和原有业务相比,存在较多混乱、不透明的地方,所以能够利用的机会比较多,相对利于夹带个人利益。

但是,但是新项目也不是你想吃就能吃的。上面这些好处,你能看的到,别人同样也能看的到。

所以,想利用新项目作为个人崛起、资源累积、发展突破口,还要学学叔孙通的这些做法。

其一,一切唯上。紧密围绕领导的意志行事,这是根本。

其二,分利拉拢。让一部分利益给领导身边的人,形成利益同盟,减少潜在的敌人,尤其是领导身边的人,他们的位置很关键。

简单的来说,把事情做好,是技术、方法层面的,这个很简单。

关键是,把相关的人搞定,这个才是最难的。

所以说,新项目是职场快速崛起的好机会,而且是属于把事情干好就能崛起的机会。

但是,大多数人都是追求稳定,对于新项目的未知,比较恐惧。

所以,当出现这个机会以后,一定要好好把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