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表演艺术家“麒麟童”周信芳及麒派艺术

周信芳与麒派弟子 京剧《追韩信》

上海享有盛名的“海派”杰出老生表演艺术家“麒麟童”周信芳

京剧在1840年左右形成以后,上海在1867年建造了“仿京”式的戏园“满庭芳”,此后,天津和北京戏班纷纷到上海演出,京剧由此传入上海。至同治、光绪年间,上海的京剧戏园有五十个左右。1876年,在上海的《申报》上首次出现“京剧”这个专有名词,可见,京剧已迅速成为上海最有影响的剧种,随着京剧在上海的不断实践与吐故纳新,逐渐在上海发展形成了显著的地域风格,人们把她称为“海派”京剧。

“海派”京剧的出现,与辛亥革命后上海的社会状况及开放的社会风气有着直接的关系。二十世纪后,上海的京剧舞台在上演传统剧目的同时,也相继出现了《年羹尧》、《英雄血泪图》、《汉刘邦》、《天雨花》、《苏秦张仪》、《徽钦二帝》、《华丽缘》、《狸猫换太子》、《火烧红莲寺》等历史题材的新剧目。

与此同时,五四运动使中西文化遭遇了强烈的碰撞,这使“海派”京剧进入了空前的发展期。汪笑侬演出的《党人碑》,昭示着戏曲改良运动的到来,从这时起,上海京剧舞台出现了如《黑籍冤魂》、《新茶花》、《宋教仁》、《阎瑞生》、《黄慧如》等一批关注并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大量新剧目的涌现,促进了“海派”京剧在创新中追求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伴随“海派”京剧的崛起,也涌现出了以王鸿寿(1850—1925)、李春来(1855—1925)、夏月珊(1868—1924)、潘月樵(1869—1928)、夏月润(1878—1931)、赵如泉(1881—1961)、冯子和(1888—1942)、欧阳予倩(1889—1962)等为代表的一批“海派”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并承前启后的“海派”京剧艺术家。

周信芳(1895—1975),名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浙江慈城人。周信芳出身梨园世家,父亲周慰堂是青衣演员。周信芳六岁拜陈长兴为师,七岁登台,艺名“七龄童”,1906年后,随王鸿寿赴汉口演出。1907年在上海改艺名为“麒麟童”。1908年到北京入喜连成科班,与梅兰芳、林树森、高百岁同台。1912年周信芳回到上海,在新舞台等剧场与谭鑫培、李吉瑞、金秀山、冯子和等人同台,颇受教益。

《二堂放子》中周信芳饰刘彦昌,梅兰芳饰王桂英

《鸿门宴》中周信芳饰张良

1915年起,周信芳先后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了连台本戏《汉刘邦》、《天雨花》、《封神榜》等。此间,他两次赴北京、天律演出,使《萧何月下追韩信》、《鸿门宴》、《鹿台恨》、《反五关》等“海派”风格的京剧新剧目进入北方京剧观众的视野。与众多京剧演员不同的是,周信芳还是一位始终紧跟时代并通过编演新剧目直接配合时事,号召、激发观众关注现实的戏剧家。例如,在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前后,周信芳编演了《宋教仁》和《王莽篡位》,五四运动时他又编演了《学拳打金刚》,抗日战争时期,他又编演《明末遗恨》、《洪承畴》、《徽钦二帝》等新剧目,这些剧目都反映出周信芳清醒和独立的爱国热情。

1949年9月,周信芳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上海京剧院院长等职。1953年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新中国成立后,周信芳始终积极排演新戏,移植演出了昆曲《十五贯》,创演了《义责王魁》和《海瑞上疏》等。1955年和1961年,文化部、全国文联、中国剧协等部门分别联合举办了“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周年纪念”与“周信芳舞台生活六十周年纪念”演出活动。“文革”中,周信芳遭到长期的迫害与摧残,于1975年含冤逝世。

《孟丽君》中周信芳饰皇甫少华

《清风亭》中周信芳饰张元秀,刘斌昆饰贺氏

周信芳的代表剧目有《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四进士》、《打严嵩》、《清风亭》、《斩经堂》、《乌龙院》、《扫松下书》、《投军别窑》、《路遥知马力》、《打渔杀家》、《走麦城》、《鸿门宴》、《明末遗恨》、《秦香莲》、《澶渊之盟》、《义责王魁》、《海瑞上疏》等。

周信芳幼功扎实,在艺术上曾得到京剧前辈谭鑫培、王鸿寿、汪笑侬、孙菊仙等人的传授、熏陶和影响,其嗓音沙哑却持久耐唱,朴拙浑厚、苍醇从容。他的唱腔以苍凉遒劲为特色,往往在顿挫和跌宕的行腔中准确表达出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周信芳的念白里有南方口音,他的念白富于力度和激情,在表现风趣、悲伤等情绪时,念白能始终保持自然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周信芳特别以做工见长,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充分吸收话剧、电影和地方戏曲的营养,在融会贯通中独创一格。周信芳演戏表情逼真,身段动作敏捷娴熟、文武兼顾,在表演中运用髯口、水袖、身段并结合眼神与面部表情,综合准确表达出剧情和人物在特定处境中的思想感情,由于周信芳的艺名叫“麒麟童”,故而,他的表演艺术被人称为“麒派”。

《宋世杰》中周信芳饰宋世杰

京剧电影《宋士杰》周信芳

周信芳不仅是表演艺术家,还是集编导于一身的全才。他创作和与人合作编写的剧目不下一百出。从《汉刘邦》开始,他主演的剧目基本上由自己导演,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由他主演的《义责王魁》、《澶渊之盟》等依然经他导演加工。周信芳还是一位勇于革新的艺术家,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改革创新,除对传统剧目做了去粗取精的整理改编,无论剧目的唱词、服装、扮相等均做了适合于自己风格却又与众不同的设计。周信芳在1937年曾拍摄过京剧影片《斩经堂》,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电影制片厂又先后为他拍摄了《宋世杰》和《周信芳的舞台艺术》(包括《徐策跑城》、《下书·杀惜》)两部彩色影片。此外,出版了《周信芳戏剧散论》、《周信芳演出剧本选》等文集和剧本集,这些都是今天研究“麒派”艺术的宝贵资料。

《文天祥》中周信芳饰文天祥

《乌龙院》中周信芳饰宋江

《明末遗恨》中周信芳(左)饰崇祯

周信芳的弟子传人有高百岁、陈鹤峰、李如春、于宗瑛、杨宝童、王富英、程毓章、曹艺斌、王瀛洲、李师斌、萧润增、张学海、李少春、李和曾、徐鸿培、董春伯、沈金波、童祥苓、明毓昆、徐敏初等,私淑者有赵麟童、小王桂卿、小麟童、张信忠、孙鹏志、王麟昆、王春柏、刘泽民、王晓樵、筱高雪樵等,再传弟子中有陈少云、王全熹、裴咏杰等。此外,如花脸演员中的裘盛戎、袁世海,武生中的高盛麟,旦行中的关肃霜、赵晓岚等在表演中都受到了“麒派”艺术的影响。

《徐策跑城》中周信芳饰徐策

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及麒派艺术

周信芳的《徐策跑城》可谓独步剧坛。周信芳继承王鸿寿衣钵,艺术上精益求精,终成为麒派的开创者。

  1916年,21岁的淮安人周信芳进入当时上海最著名的戏院之一上海丹桂第一台,就此安家上海,以强烈的个人艺术风格开创了京剧艺术中举足轻重的流派:麒派。

  为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连日来,各地戏曲界人士汇聚沪上,研讨如何更好传承发展麒派艺术。有一个话题被反复提及:麒派这朵艺术之花,为何在海派文化的土壤里盛开?

  在很多研究者看来,这是一个对麒派艺术的传承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看清来路,才能指明去处,我们需要解读麒派中深植的上海基因,需要弄清楚是什么样的环境和周信芳的个性发生了化学反应,从而使得京剧在没有改变DNA的情况下,生发出了不同于京朝派的面貌。

  研究周信芳的从艺经历,许多学者认为,麒派艺术诞生在上海并非偶然。上海是当时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南北的戏曲、杂艺争妍斗艳,同时西方的电影、话剧、舞蹈等新文艺样式纷至沓来,中西文化、传统和现代在上海交汇。身处在这样的环境,周信芳又是有很强自觉意识的艺术家,关注其他种类和地域的文化艺术,并加以融合与吸收,成为一种艺术必然。正是广泛接受中西文化,周信芳把京剧引向了一条更加科学的艺术创作道路。海派文化带给周信芳更重要的影响是赋予了他广阔的现代艺术视野,以及现代戏剧理念,使他在大力弘扬京剧传统精华的同时,又努力赋予京剧现代美感,以时代和艺术的眼光去芜存菁,反复改进。

京剧界最著名的性格演员,根据角色个性差别设计不同的动作

  在百花争艳的京剧舞台上,周信芳之所以能自创一派,与他独特的表演风格密不可分。

  上海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周信芳评传》一书的作者沈鸿鑫说,周信芳是京剧界最著名的性格演员。即便是同一身份的角色,他也会根据其个性差别而设计不同的动作。就拿他扮演的萧何和徐策来说,两人都是宰相身份,但年龄、性格、处境都有差异,故而他们的出场、举止动作都有所不同。萧何的“追”,心情焦急,因而追得筋疲力尽;徐策的“跑”,情绪激昂,所以跑得眉飞色舞。

  戏剧评论家、中国剧协副秘书长崔伟从周信芳的经典剧目《斩经堂》里,看到了麒派艺术面貌的独特性。

  《斩经堂》讲的是西汉末年,王莽鸩酒毒死平帝篡权后,下令通缉刘秀。刘秀过潼关,被守将吴汉、也就是王莽的女婿拿获。吴母得知后,讲出王莽弑君杀父往事,责令吴汉放刘秀、散潼关,并授剑命吴汉杀妻。吴妻王兰英为人温婉善良,吴汉进经堂左右为难。正在念经的王兰英见吴带剑而至,知情后夺剑自刎,吴母亦自缢。吴汉纵火毁家,追随刘秀而去。

  在崔伟看来,《斩经堂》是一出完全把人物命运的予夺,实实在在地放置在亲情的绞痛、伦理的挣扎和家国的抉择这样三重强烈情势下展开的戏剧故事。它尖锐地营造戏剧矛盾,注重细腻入微地摹写人物内心焦灼、撕痛,在戏剧情势营造和人物命运、内心刻画上,与许多传统经典老戏存在很大区别。虽然在艺术元素上完全不脱京剧表演的诸般手段,但在开掘与展示的着力点上,特别是达到的情感浓度这一终极艺术效果上,周信芳在《斩经堂》中的艺术呈现,与其它老戏那种“以歌舞演故事”,关注艺术唱、念、做、打的四平八稳、讨俏生色拉开了距离,从而使得该剧目不仅迸发出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浓郁的流派美,而且有了深厚的文学性。

吸收电影、话剧的表现手法,使京剧不仅可听,而且可看

  在研究了周信芳的从艺经历后,许多学者一致认为,麒派艺术诞生在上海并非偶然。上海在当时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四海通商,五方杂处,南北戏曲、杂艺争妍斗艳,同时,西方的电影、话剧、舞蹈等新文艺样式纷至沓来,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窗口。“身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作为一个有自觉意识的艺术家,周信芳必然要“东张西望”,关注其他种类和地域的文化艺术,并加以融合与吸收。他把京剧引向了一条更加科学的艺术创作道路,这与他当时广泛接受中西文化和新文化密不可分。”戏剧评论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这样表示。

  荣广润说,周信芳不是一个旧戏班大老板式的人物。他喜欢看电影,学过西洋音乐,精通探戈和交谊舞,演过电影和话剧。他的朋友圈里,不乏田汉和欧阳予倩这样从事新文化运动的艺术家。外来文化成为他表演艺术创新的借鉴,《坐楼杀惜》这一折戏甚至成为戏剧学院里的话剧表演教材,可见其与一般京剧折子相比有很大的革新。

  沈鸿鑫也在周信芳的表演里看到了他对很多其它艺术样式的吸收融合:《坐楼杀惜》中刺杀阎惜娇的身段和内心表现,是从美国影星考尔门那里学来的;而《追韩信》里萧何看韩信墙上题诗时,背脊颤动的表演则是借鉴了美国影星约翰·巴里摩亚的演技;他演《乌龙院》,当宋江丢失装有梁山书信的招文袋,回到乌龙院来寻找,就用了一段重复先前安放招文袋动作的哑剧表演……这些表演和动作不仅与人物、剧情相契合,而且融进了京剧表演的节奏和锣经里,完全“京剧化”了,看不出一点斧凿的痕迹。

  上海观众的审美趣味,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周信芳的艺术风格。

  沈鸿鑫说,周信芳是一位具有高度大众观念的艺术家,认为表演“要知道世事潮流,要合乎观众心理”。因此,他很重视来自观众的意见。1920年代末,有一次他收到一位印刷工人观众的来信,对他演的《四进士》提出意见,说宋士杰从住店公差那里窃得田伦写给顾读的行贿求情信件,他把信中内容抄写在自己的袍襟上面,这段戏没有演好。为什么墨迹未干就把袍襟放下?如果抄错了字或字迹不清,宋士杰的官司岂不要前功尽弃吗?周信芳觉得很有道理,马上对戏作了认真的修改。当演到宋士杰抄写信件时,采用由慢到快,由轻到重的声调,将信的字句念出来,表示逐字逐句在校对,抄完后,又加上吹衣、抖衣的动作,表示使墨迹快干。周信芳还专门邀请这位观众来看修改后的演出。

  而他吸收电影、话剧的表演手法,加强做功成分,使京剧不仅可听,而且可看,正是出于对上海观众观剧习惯与喜好之谙熟。崔伟说,在周信芳时代,上海观众接受了电影和戏剧的熏陶,培养出了不同于北京戏迷的口味,多了几分对剧本文学性以及人物性格命运的探求。这就促使周信芳要更多地在这方面下功夫。荣广润说,周信芳的很多作品,比如《四进士》、《乌龙院》、《斩经堂》等,并非由他始创,甚至并非京剧独有,但后来却成了具有鲜明麒派特色的代表作,就是他在接受观众反馈后不断修改加工的结果。  

学麒派,不把路从头走上一遍,不可能得其精华

  海派文化带给周信芳的更重要的影响,是赋予了他广阔的现代艺术视野和现代戏剧理念,使他在大力弘扬京剧传统精华的同时,又努力赋予京剧现代美感,以时代和艺术的眼光去芜存菁,反复改进。比如传统老戏《乌龙院》,原先把宋江处理成近乎“半吊子”,对阎惜娇打情骂俏,甚至把腿放在阎惜娇腿上,说“我们花钱的老爷们喜欢这个调调儿”。到了周信芳手里,这种近乎“粉戏”的表演全然不见,拨正了宋江的性格。

  荣广润这样分析由此产生的结果:“如果说,梅兰芳主要是遵循'移步不换形’的准则,将京剧程式的完善与表现形式的美感达到了极致,即最大程度地强化了京剧的古典美、形式美的话,周信芳则是将京剧人物形象塑造的丰富性、生动性、准确性做到了极致,即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京剧表演艺术的综合手段,赋予了京剧以现代美和现代性,将京剧引向了更加科学的艺术创造道路。”

  在研究者们看来,今天学习和传承麒派,单单学习那些外化的表演手段远远不够。因为麒派特有的节奏、力度、质感、风格和形象魅力,究其本质,是周信芳真正把握了京剧艺术精髓和外来文化原理之后的天才创造,是以现代艺术理念观照古典艺术的实践成果。“我们应该沿着周信芳成长的道路回溯,关注麒派之所以成为麒派的原因,研究海派文化如何滋养了麒派艺术,这样才能真正把麒派作为养分,形成未来海派京剧的新样貌。这比一两部戏的传承更重要。”崔伟这样表示。而让他感到担忧的是,现在一些年轻演员学麒派,上手就是《徐策跑城》这样的经典之作,“这不科学。经典是艺术含量最高的,是艺术家几十年积累后的表达。你没有把这条路从头走上一遍,怎么可能真正得其精华?”

周信芳的电影

周信芳所创立的麒派,善于通过精致准确、优美多彩的唱念表演,刻画出各种朴实生动、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麒派艺术气象雄伟,酣畅奔放,声情并茂,久传不衰,历久弥新,不仅是京剧艺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而且在其他许多剧种中,都有广泛影响。著名电影演员金山、赵丹在各自主演的《风暴》、《林则徐》、《李时珍》等影片里,都成功地学习和借鉴过京剧麒派的表演手法。

周信芳对电影亦颇有兴趣,也是一个热心的电影观众。20世纪30-40年代在上海演出之余,他几乎每周都要看一两次电影,从中吸收生活化的现实表演,结合到戏曲虚拟表演中去。他还演过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周信芳一生中拍过4部电影5出戏,是除梅兰芳外,拍电影最多的京剧名家了。

早在1920年周信芳25岁时,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就为他拍过一部黑白无声京剧影片《琵琶记》,导演杨小仲。周信芳饰蔡伯喈,王灵珠饰赵五娘。可惜只有表演没有声音,而且影片没有最后完成,只拍了“南浦送别”、“琴诉荷池”两个片段。遗憾的是,“八·一三”日寇侵占上海时,影片在炮火中被毁。

那时中国电影还处于默片(无声)时代,京剧艺术拍成电影的,也只有“一代伶王”谭鑫培等少数几位。上海商务印书馆在众多的京剧演员中选中了当时还很年轻的周信芳和梅兰芳拍电影(梅拍的是《天女散花》、《春香闹学》),这是很有眼力的。以后,梅、周都成了一代京剧大师。

周信芳、袁美云电影《斩经堂》

《斩经堂》是早年麒派代表作,1937年被上海联华影业公司拍成黑白有声片,费穆为艺术指导,周翼华导演,黄绍芬摄影。42岁的周信芳饰吴汉,袁美云饰王兰英。当年6月11日就在上海新光电影院首映,一时引起轰动。“贤公主,你休要哭”一段【二黄垛板】麒派唱腔,也随之风靡一时,妇孺皆能哼唱。

当时戏曲影片的拍摄尚属初创阶段,但在拍《斩经堂》时,已注意到了如何克服在时空推移和场面调度方面戏曲艺术和电影艺术的某些矛盾,在电影镜头转换和剪接方面都作了一定的尝试,比以前拍摄的戏曲片有所进步。在背景处理方面,既采用了许多写实的背景,如巍峨的关寨、幽深的树林等,同时又保留了许多传统戏曲的虚拟程式及马鞭等特殊的道具。影片最后王兰英自刎,吴汉投奔刘秀,接着翻身跨上真马、驰骋林莽的镜头,也显得别开生面。但在某些画面里,仍有上场门、下场门的舞台痕迹。

《斩经堂》电影摄制后合影

后来,华安公司接办联华,他们计划拍摄一套《麒麟乐府》,内容是周信芳的好几出名剧。《斩经堂》作为《麒麟乐府》中的第一部,准备再拍摄第二部,但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这个计划就没能实现。

解放后,周信芳拍摄了两部彩色京剧艺术片。1956年2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宋士杰》(即《四进士》), 61岁的周信芳饰宋士杰,童芷苓饰万氏,李玉茹饰杨素贞,沈金波饰毛朋,汪志奎饰顾读,黄正勤饰田伦,刘斌昆饰刘二混,刘少春饰杨春。影片由桑弧改编,应云卫、刘琼导演。由于充分发挥了电影的特长,多用近景和中景,“二公堂”一场宋士杰与顾读针锋相对地辩驳时,还运用了一些特写镜头,比舞台演出更显精彩。这部影片前面,还加了一部分介绍周信芳日常生活的短片。

周信芳舞台版《宋士杰》片段

周信芳《徐策跑城》电影

1961年下半年,文化部和全国文联决定,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为66岁的周信芳拍摄一部《周信芳的舞台艺术》彩色戏曲片。影片包括《徐策跑城》(周信芳饰徐策)和《坐楼杀惜》(周信芳饰宋江、赵晓岚饰阎惜妓、王正屏饰刘唐),由应云卫、杨小仲分别导演。其中《跑城》堪称麒派名剧中的精品,人物舞蹈动作的节奏和【高拨子】唱腔,浑然一体,极为出色,通过舞台演出的形式与电影艺术的表演特点有机结合,创造出动人心魄的艺术形象。当年影片在全国城乡放映时,观众踊跃,好评如潮。只是《跑城》在舞台上是跑“圆场”的,是戏曲的虚拟动作,这与影片中皇城、金殿的实景不协调,便把跑“圆场”改成一直往前跑了。

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原本计划为周信芳拍摄《追韩信》、《打鱼杀家》,可惜不久就因提倡全 国大演现代戏而作罢,否则银幕上还可以多留下几个麒派人物的艺术形象。

周信芳(1895~1975)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名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浙江慈城人,1895年1月14日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浦区)。六岁随父旅居杭州,从陈长兴练功学戏。七岁登台演《铁莲花》中的定生,艺名“七龄童”,1906年后,随王鸿寿汉口演出。1907年在上海,改用“麒麟童”,此后一直沿用此名。1908年到北京入喜连成社,与梅兰芳林树森高百岁同台。1912年返沪,在新舞台等剧场与谭鑫培李吉瑞金秀山冯子和等人同台,颇受熏陶,演技渐趋成熟。1915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了连台本戏《汉刘邦》《天雨花》《封神榜》等。在此期间两度赴北京、天津演出,将《萧何月下追韩信》《鸿门宴》《鹿台恨》《反五关》等戏介绍给北方观众,人称“麒派”。

1995.1.10中国邮政TP3《周信芳京剧艺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