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方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第 1639 期
作者 / 1朱美文2袁晴1朗苗苗2倪建俐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中医科2上海市崇明区新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中医科
编辑 / 许红红 ⊙ 校对 / 钱秀华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痛经,是指在月经前后或者在经期出现的以下腹部疼痛、坠胀,可伴有腰酸及其他不适的病症,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原发性痛经的患者,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其发生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的含量升高有关。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的报告显示,女性痛经的发生率为33.19%,原发性痛经占36.06%。国外资料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发现,青少年女性痛经的发病率为20%~90%,其中15%有重度痛经。笔者运用痛经I号方、痛经Ⅱ号方治疗原发性痛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选病例均为2015年10月-2018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以及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中医门诊的患者,选择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90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47岁,平均年龄(23.08±2.1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6年,平均(6.82±2.26)年;已育15例,未育15例。随机分为3组,为痛经I号方组、膈下逐瘀汤组和西药组。选择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90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45岁,平均年龄(23.16±2.48)岁;病程最短3月,最长18年,平均(6.38±2.57)年;已育13例,未育17例。随机分为3组,为痛经Ⅱ号方组、少腹逐瘀汤组和西药组选择。各组在年龄、病程和生育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教材《中医妇科学》:在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的周期性发作的小腹疼痛,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并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所致的腹痛。对于痛经的分型,采用德尔菲法,在2015年江浙沪中西医结合妇科高峰论坛上,请30位中医妇科专家对原发性痛经进行论证,总结归纳出了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发性痛经的2种中医证型: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气滞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或刺痛,经色紫暗或有块,胸胁乳房作胀,血块排除后痛减,经量少、经行不畅,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紧或弦滑。(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寒凝血瘀型:经前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按之痛甚,经色紫暗量少,畏冷身痛,脘腹痞闷,四肢困重,舌黯苔白腻,脉沉紧。
1.2.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诊疗常规》:1)青少年期多见,常在初潮6~12个月内发生。2)呈阵发性或持续性的下腹痛,一般在月经来潮时或者来潮前数小时开始,逐渐或者迅速加剧。3)疼痛时多伴有腰骶部疼痛,面色发白,出冷汗,可有恶心呕吐或腹泻。4)下腹剧烈疼痛后可排出整块组织(内膜),膜样或管状排出后疼痛即可缓解。5)妇科检查多无异常。
1.3 纳入标准:1)符合中医气滞血瘀型痛经及寒凝血瘀型痛经标准。2)符合西医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3)职业、年龄不限。4)接受治疗前3个月经周期未使用其他药物,且治疗前2周内未服用止痛药、镇静药及激素类药物。5)知情同意,愿意配合。
1.4 排除标准:1)对中药过敏。2)有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疾病者。3)有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的患者。4)无法或不愿配合治疗的患者。5)属于原发性痛经的其他证型。
1.5 治疗方法
1.7 疗效标准: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未愈:疼痛未改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2)疼痛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设立的评分标准:疼痛积分在13~15分为重度,在8~12分为中度,在5~7分为轻度。见表1。3)疼痛持续时间评分。无:0分;<12 h:2分;12~24 h:4分;>24 h:6分。
表1 疼痛积分表 分
1.8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2、表3。
2.2 各组疼痛程度积分比较 见表4、表5。
2.3 各组疼痛持续时间评分比较 见表6、表7。
表2 气滞血瘀型痛经临床疗效结果比较(n = 30) 例
注:与膈下逐瘀汤组比较,# P<0.05
表3 寒凝血瘀型痛经临床疗效结果比较(n = 30) 例
注:与少腹逐瘀汤组比较,# P<0.05
表4 气滞血瘀型痛经疼痛积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膈下逐瘀汤组比较,△P<0.05
表5 寒凝血瘀型痛经疼痛积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少腹逐瘀汤组比较,△P<0.05
表6 气滞血瘀型痛经疼痛持续时间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膈下逐瘀汤组比较,△P<0.05
表7 寒凝血瘀型痛经疼痛持续时间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少腹逐瘀汤组比较,△P<0.05
2.4 各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结束之后随访3个月,气滞血瘀型治疗组,痛经I号方组的复发率为10.71%,膈下逐瘀汤组的复发率为28.57%,西药组的复发率为57.14%,痛经I号方组与膈下逐瘀汤组和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凝血瘀型治疗组,痛经Ⅱ号方组的复发率为10.71%,少腹逐瘀汤组的复发率为30.42%,西药组的总有效率为57.14%,痛经Ⅱ号方组与少腹逐瘀汤组和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在女性中十分常见。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因素为:1)全身因素,精神因素、经期剧烈运动、穿着单薄而受凉、体弱。2)内分泌因素,主要是由于经期子宫内膜或者血中前列腺素的含量过高,使子宫、胃肠道等的平滑肌痉挛导致疼痛。3)子宫因素,子宫发育不良、宫颈管过细、子宫过度倾屈导致子宫的强烈收缩引发疼痛。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原因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且病性多在于瘀,病位在冲任、胞宫。现代女性因生活、工作压力较大,故常见肝气郁结,气血不畅,气滞血瘀而致痛经,或贪食寒凉冷饮、穿着单薄,而寒气凝结于胞宫、冲任而发痛经。治疗之法为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或温经通脉止痛。
上述2型中,加入的附子、全蝎、僵蚕、血竭和丁香,是课题组前期回顾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对痛经疗效影响最大的药物。对照组选用膈下逐瘀汤具有理气化瘀止痛之功,少腹逐瘀汤具有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之功,但相对来说药性平和,近期和远期疗效不及痛经方。散利痛片化学名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能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其镇痛的效果与痛经方相当,但远期疗效尚不及。综上所述,痛经I号方和痛经Ⅱ号方治疗原发性痛经,在有效率、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和远期疗效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提示:转载请注明来源 “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