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皇帝都不能根除的门阀制度,武则天为何能够成功破解?

(说历史的女人——第815期)首先我们来说一个误区,通常说起古代,我们都会认为,在古代史上,不管是哪朝哪代,皇帝绝对是最有权力的人。但是实际上,在历史的进程中,皇帝在绝大多数时候,因为集权制度,确实是最有权力的人,但自东汉末期到隋唐之前,这一段长达数百年的历史时期,皇帝却并非最有权力的人,那么权力都被谁掌控呢?门阀制度之下的门阀士族们。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帝国在名义上确实是皇帝的,但是帝国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僚管理体系,而这个体系中的官员却因当时的官员任用方式或制度,导致这个群体盘根错节,十分庞大,甚至出现了动一发而牵一身的情况。比如东汉末期的袁绍家族,被称之为是“门生故吏遍天下”,其影响之广不言而喻。袁绍甚至借助家族的影响力举兵起义,还率先成为东汉末最强大的诸侯。

门阀制度的基本发展脉络,大约源头在于汉朝官员选拔制度,即察举、征辟,后来还有举孝廉等。不管是察举还是举孝廉,其主要手段还是靠推荐。比如A推荐了B和C,以后B和C再为官,继续推荐D和E,以此类推,结果就造成了袁氏家族的“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情况。

到了曹丕时期,更是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方式,门阀士族的力量就进一步壮大起来。先前察举制虽然以推荐为主,但还有考试这个过场需要走一下,但到“九品中正制”就省了,名门望族本身就是入仕的通行证、免试牌。出身望族的贵族子弟,很轻易就能获得高官。

如此选官制度,后来略有变化,但是大体上是换汤不换药,基本模式没变,门阀制度对各个时期的帝国影响一直延续到隋朝。隋文帝继位后,废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打破了名门望族对帝国管理的垄断,为了赢取民心,为帝国谋求真正有才能的人,正式把科举制度列入帝国的人才选拔方式。

开皇三年正月,文帝杨坚颁诏书举“贤良”,开皇七年,文帝杨坚又推行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到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大业三年四月,隋炀帝杨广又下诏扩大为10科举人,以及进士科。

隋亡后,到唐朝,因为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方式比较科学,被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可是现实情况是,科举制的发展并没有彻底消除门阀制度的影响,门阀制度毕竟存在了数百年,而且门阀制度培养了一大批名门望族,这些大族树大根深,枝繁叶茂,他们的子弟多在朝为官,甚至一些望族还是帝国建立的功臣。比如隋唐时期的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影响力非常大,可以说隋亡的一大半原因都跟这个集团有关。隋文帝和隋炀帝想让帝国的管理摆脱关陇集团的束缚,但是皇帝的举措同时也影响了关陇集团的利益,因此关陇集团和帝国朝廷之间的矛盾是不断加深,杨玄感叛乱则是最好的例证。隋炀帝杨广一心想把帝国的重心难移,以及他在江都的灭亡,也跟动了关陇集团的蛋糕脱不了干系。

可以说,从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一直在发展科举制,以对抗门阀制度。可是这五位皇帝都不能根除的门阀制度,武则天为何能够成功破解?其实武则天还是继续发展科举制,不过武则天不是默守陈规的发展,而是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

武则天是一个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政治家,尤其是改革精神令人敬佩。为了独揽大权,迈向权力的巅峰,挡在她面前最大的一座大山便是门阀制度的残余——即那些望族大臣对她的阻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采取了两个方式:

第一个是进一步突破性地改革科举制,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通过科举制度从民间选人才,补充到帝国的官僚队伍里,与望族大臣共同为帝国服务,其实也打压和分化了望族大臣的影响力。

为此,武则天发明了殿试,载初元年二月,武则天“策问贡人于洛成殿”。

第二个是,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不健全的,或者说是严重偏科的。科举制主要着重于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考核,但是在以冷兵器作战的古代,军事的重要性也占据着半壁江山。

为此,武则天在加大文举科考核的基础上,又创立武举科考试。公元702年,武举考试正式实行。主考负责部门为帝国的兵部,考试科目主要有骑射、马枪等,其目的是为帝国选拔带兵将才。比如大名鼎鼎的郭子仪,便是武举科考试中的武状元,后来平定安史之乱,为唐帝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以上是大致情况,可为何说武则天所推动的科举制,对门阀士族打击最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根除了门阀制度的残余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寒门士人的重用上,这是武则天的必须选择,准确来说这是武则天迈向女皇宝座的政治需要。

寒门士人需要机会,武则天需要政治团队,在双方互相需要的基础上,他们的合作自然是非常有力和完美,至少对于门阀制度残余的影响力是直接的,致命的。寒门士子占据了朝廷的半壁江山,甚至成为主导之后,门阀士族在被打压或被迫害之后,几乎消失殆尽。

比如武则天除了搞殿试、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科举制度改革,从寒门士子中发掘和重用大批人才,甚至还钦点十大“存抚使”到底层民间去发掘人才,一年都发现人才百余人。武则天秉承“唯才是举”的方针,都亲自接见,并根据其主要才能,合理安排官职,给予重用。

不管武则天是处于政治需要,还是别的目的,总而言之,她对科举制的改革和推进,除了对科举制本身的积极意义之外,对于当时已经衰落的门阀制度更是一种彻底的终结。实际上,自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都对门阀制度是心怀芥蒂,并采取措施的,但是根除却没那么容易。可是五位皇帝都没干成的事,让一介女流武则天做成了。门阀制度的终结,科举制度的兴盛,对于历史而言,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积极进步。

参考资料:金铮所著的《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