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兴隆街道东甘河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长安西部偏中,沣河北岸,细柳原南边,距长安区政府所在地10公里左右。为兴隆街道办驻地。东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校区以西西太公路毗邻;南与堰渡村隔甘河渠(古排水渠)相望;西与西甘河村连畔种地;北与官坊村、侧坡村地头搭话。6个村民小组,695户,2500多人,耕地2100亩,一条
甘河街,三个自然村。
村始建于唐代,村东300米有唐初所建的大兴国禅寺,后人习惯称甘河寺。因寺院宏大,广有田产,故村民多为寺院佃户,所以有“先有兴国寺,后有兴隆镇”之说。
据“三老”回忆,村处于古滈河遗址东岸,同西甘河村隔河相望。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潏、滈两河于香积寺南改流归洨(古称交水)注于沣水(沣河),滈河水枯,称为干河、乾河,后觉称谓不雅,改称甘河,有甘美之意,一直沿用至今。因甘河村地理位置重要,唐时便已成镇,明、清时规模已
相当宏大。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残碑记载,甘河街一条街就有“德胜号”“清胜号”等60余家字号,单日休市,双日逢集。有“不出兴隆镇,样样都置齐”之说。
兴隆镇原地理构架为“一条街,三个角”。一条街主要经营商业贸易,镇政府(大戏楼)所在地,医院、药店、旅馆、当铺、钱庄等,其中以碱面、锅盔最有名。三个角指的是东北角的赵家堡子,以赵、卢、李姓为主;东南角的张家堡子,以张、郭两姓为主;西南角的陆家堡子,以陆、刘、卢姓为主。其次还有李、王、肖等姓氏。三个村都有城墙,且墙体高而厚。堡子墙周长有七八里
许,高三丈许,顶宽丈五左右,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堡子门,门有门楼,楼为两层,下走人,上住人(守夜打更专用),明末清初筑成,墙上的古柏树有一搂多粗。墙上还挖有战壕,为防匪患。毁之于20世纪50年代搜肥运动。村原有古迹四处,西南角的“华庙”,正街的大戏楼和城隍庙,村东的兴国寺。已荡然无存。
兴隆镇自古以来为乡一级基层政权所在地。现为兴隆街办所在地。
因兴隆镇交通为“佛手”状,为子午峪、沣峪、太平峪、祥峪、天子千字峪通往西安的要塞,甘河一过,再无其他河流,所以把甘河(小河渠)称为“通天河”,谓通往天子脚下的河,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据民间传说,由于兴隆镇为长安西南重镇,加之匪患不断,故民国30年(1941)国民政府在兴隆镇设长安县警察局兴隆分驻所。据三老回忆,1946年左右,分驻所得到乡民协助,一举在羊原坊孙家捉住了匪首江九西,并由县长韩兆鹗亲自主持公判,于城隍庙后枪毙正法,其后又捉住了小匪首“丑女”夫妇,于兴国寺庙侧河滩地挖坑“活埋”。
(韩兆鹗)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辖区内有全球最大电子科技厂家“三星电子科技”一处。有兴隆工业园一处,私有企业有铸造工艺厂、机床加工厂、预制厂等6个。过去土木结构瓦房基本已拆除,新盖2—3层新式楼房,自来水、太阳能、冰箱、彩电一应俱全。
自古重视教育及文化建设,清代即设有私塾,地点在村西的华庙。民国时在原址设立“长安县第一小学”,后在原址扩建盖校舍,建为初中、带帽高中,现仍为兴隆街道初级中学。初中北侧为镇中心小学,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为兴隆地区教育中心。6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及文化人才。
(田德年)
田德年(1896—1982),秦腔表演艺术家,省戏曲研究院创始人之一。东甘河南村人。自幼酷爱秦腔艺术,主演黑生,在《铡美案》中扮演包拯,在西安有“响半城”美名。1951年去北京文艺汇演时,曾受到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回陕西后即着手成立“戏曲研究院”,其中名段已被录成唱片。
卢仁山(1896—1951),东甘河赵家堡人,就读西安中学,后改入陕西政法专门学校政治别科,赵寿山任旅长驻汉中时任赵部军法处主任。后从政,先后任佛坪、旬邑、黄陵、耀县等县县长。任旬邑县长时曾资助徐海东部3000套军衣。任黄陵、耀县县长时,因热情接待来自延安的八路军党政领导,颇受延安方面好评。1944年8月调陕西省高等法院任职,在兴隆镇施舍粮钱、开设粥棚,广济灾民,有“卢善人”美誉。
李福印(1933.9.5— ),东甘河赵家堡子人。1952年参加工作,先后在郭杜大社任教育专干、文化站长等职。后调凤翔县委工作,又调回长安,在沣惠乡政府工作。退休后应甘河村、堰渡村33村居士推首,舍其财、出其力,带三个儿子等于1993年冬四次重建兴国寺。后从事书画研究,于2011年冬成立“长安区兴隆地区书画协会”,为倡导者、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