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的爆发

我们曾经提及过“疫情的副作用”,在早期包括:车祸、凶杀、医疗差错、食物中毒、空气污染等发生率显著降低;流感等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发生率及死亡率显著降低;互联网医疗使用率显著增高。这些“疫情的副作用”的发生及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并不吃惊,大部分同疫情期间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相关联,如:封城、隔离、减少外出、佩戴口罩等。但数据表明,随着疫情的迁延,因医疗机构资源被新冠病毒感染病人占据,众多非新冠病毒病病人得不到常规的治疗,非新冠病毒的其他慢性病死亡率显著上升,这些代价巨大的短暂“副作用”的益处稍纵即逝,无法持续。

为数不多的仅存硕果是互联网医疗。2020年1月,美国初级卫生保健中虚拟就诊率不到1%,而到了2020年4月份几乎有一半是虚拟就诊。另据一份报告称,2021年3月美国远程医疗就诊次数是2020年3月的10倍,医疗保险公司UnitedHealth Group的远程医疗就诊次数从2019年的120万人次增加到2020年的3 400万人次。远程医疗也在英国、德国、法国和挪威等其他欧洲国家迅速发展。
在我国,几乎所有的三甲医院均在疫情期间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医院,成为实体医院的医疗服务补充。
互联网医疗的兴起,为病人提供了虚拟通道,可以跨越时空得到高水准的医疗服务,为解决看病难探索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然而,互联网医疗的最佳模式是什么?远程医疗适用于哪些病种?远程医疗的质量如何?除了病人满意度之外,还有哪些评判指标?数据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如何界定?这些问题目前没有共识的答案。
理想的医疗服务模式应该是:以病人为主体、以医生为中心、以病情变化数据为依据、以达标治疗为准则、以转归为导向的全周期管理。目前医疗机构的线下医疗模式并未实现以上目标,设立的互联网医院,采用与线下无异的模式,医生坐诊轮班,无法对病人实施全周期的管理,似乎在疫情期间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但转归及达标仍无从谈起,绝大部分互联网医院成为了医院的互联网。
疫情促进了世界各国加速发展互联网医疗,但成功模式仍在探索。医疗的本质是医患互为伙伴,合理应用科学手段,一起战胜疾病。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医疗,让健康及疾病的全周期管理数据化成为可能,显然,疫情推动的远程医疗真正进入了蓬勃发展期,加速了这一可能的实现。世界各国已经起跑,中国医生任重道远。

推荐 · 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