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摄影】李凤冰《纳西人的古王城》

【阅读悦读|摄影】李凤冰《云南给人的浪漫与风情》

摄影/李凤冰 文/陈二虎

【作者简介李凤冰, 珍宝岛退伍老兵,老党员,热爱摄影,退休后一直用相机记录故园草木枯荣和岁月变迁。

陈二虎,笔名红叶,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这是纳西人的古王城,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城墙的历史文化古城,远处的玉龙雪山烘托着古朴的厚重。

这里生活着纳西、白、傈僳、彝、苗、回、藏、壮、普米等少数民族与汉族。

遥想当年(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便着手准备进攻南宋,之后忽必烈率大军南下。

公元1258年,忽必烈设置丽江军民宣抚司,委任土司麦良之子阿良阿胡继任丽江宣抚使之职,“丽江”之名由此得之。

最初的丽江宣抚司治所在金沙江边的罗波城(今丽江石鼓镇),后阿良阿胡重新选址,选中了距罗波城八十多公里的大研地,即今日的丽江古城。

阿良阿胡在新选择的宣抚司所在地开始了建设。命人挖河引水,将玉龙泉引进大研,又整治沼泽地,开辟为坪场,于是周边的人物开始来这里交换物品,称之为“巩本芝”,在纳西语中,“巩”是仓库;“本”是村寨;“芝”是集市。

这便是丽江古城四方街最早的雏形。木氏土司在朝廷的支持下,维持了几百年的统治,在明清发展迅速,清以后,丽江古城改称大研里,民国叫“大研镇”。

丽江古城的特色是没有规矩的道路,没有森严的城墙。追溯其原因,据说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有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因而讳之。我们看到的街道格局因山势起伏而变化,沿街建筑此起彼伏,有的房屋附势竞上,有的则居高临下,顺街而上,道转坡斜,房屋错落,层层叠叠,古城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留下来的。行走在别具特色的青石板路,磨光的石面上有五颜六色的自然图案,那历经几百年的青石板路,斑痕累累,古意浓浓。

古城民居的特色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这种布局据说是从清雍正正元年改土归流后开始形成的,吸收了汉、白、彝等多民族的建筑形式,以院子为中心,内向的庭院组合,厦子是纳西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城的民居以土木结构为主,瓦屋楼房,木梁承重,融北京的四合院特色于一体,正房堂房,两旁侧室,走廊宽敞,天井豁亮。门窗多精雕细刻花鸟图案,门楼富丽堂皇,院落的地面上一般为各式各样的瓦石嵌拼的图案,常有代表“福”、“寿”的吉祥图案,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审美格调与精湛工艺。

站在玉龙雪山脚下仰望,分明感受到时光的凝固,那皓洁与翠绿形成巨大的反差,包裹着一个更加古老的故事。

玉龙雪山矗立于丽江县城北十五公里,是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山顶终年积雪不化,以险、奇、美著称,令每一位光临丽江的人都要来一睹雪山的风采,诱惑着痴迷的神往。

(0)

相关推荐